本文系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中原地區(qū)文明化進程”階段性成果。
摘要:八里坪遺址位于山西省晉城市沁水縣鄭莊鎮(zhèn)八里村東緊鄰沁河的臺地上,分布面積約100萬平方米,時代為廟底溝二期文化晚期到二里頭一期階段。遺址最興盛階段(距今4300年左右)即規(guī)劃了內(nèi)外三重環(huán)壕。外壕內(nèi)殘存面積46萬平方米。2022年在內(nèi)壕北部揭露一組三連間夯土建筑基址,面積504平方米。八里坪遺址西距陶寺和周家莊遺址均為90公里,陶器所反映的文化面貌既有差別,又有聯(lián)系。以有領環(huán)為特色的用玉傳統(tǒng)則表達了不同的族群認同。八里坪遺址地處沁河流域,與陶寺、周家莊引領的晉西南文化上的交流互動,為探索古國時代晚期晉南地區(qū)文化格局的演變提供了實證。
關鍵詞:八里坪遺址 廟底溝二期文化 聚落
Abstract: The Baliping site, covering an area of about 1 million square meters, is located on the terrace near to the Qinhe River in the east of Bali Village, Zhengzhuang Town, Qinshui County, Jincheng City, Shanxi Province. Its duration is probably from late period of the second phase of Miaodigou culture to the first phase of Erlitou culture. There were triple moated trenches arranged at its most prosperous period about 4300 years ago. Only 460,000 square meters area remained within the outer trenches and some rammed earthen foundations of a triple connected building with an area of 504 square meters were revealed in the north of the inner trench in 2022. The Baliping site is 90 kilometers to the west from Taosi site and Zhoujiazhuang site, and their cultural features reflected by potteries varied but related to. The jade rings with collar reflected their different ethnic identities. Therefore, such cultural interaction among Baliping site, Taosi and Zhoujiazhuang in southwest Shanxi had proved the evolution of cultural pattern in the south Shanxi during the late period of ancient states.
Keywords: The Baliping site Second phase of Miaodigou culture Settlement
八里坪遺址位于山西省晉城市沁水縣鄭莊鎮(zhèn)八里村與廟坡村之間,是晉東南地區(qū)目前已知面積最大的新石器遺址。經(jīng)過2020-2023年連續(xù)的調(diào)查、鉆探與發(fā)掘,確認遺址第一期(距今4300年左右)即最興盛的時期,就規(guī)劃了內(nèi)外三重環(huán)壕。通過典型灰坑出土陶器的類型學分析,結合BETA實驗室碳十四測年,對遺址的文化面貌及其發(fā)展脈絡形成以下認識。
一
八里坪遺址第一期與陶寺早期關系密切,同時自身特色突出,二者都具有廟底溝二期以來晉豫交界地區(qū)流行的基本陶器組合,同時,又融入了一些外來的因素,對一些傳統(tǒng)器物的形制作了大膽的創(chuàng)新,與晉西南地區(qū)同時期遺存有較大差別。
八里坪遺址第一期磨光黑陶較多,廣泛運用輪制技術。器形以廟底溝二期文化晚期常見的釜灶、高領罐、大口罐、折沿盆、釜形斝、筒形罐、豆等為代表(圖一)。不見陶寺早期的主要器類扁壺,而斂口甕、圜底罐則具有自身特色(表一)。二者共有的器類中,大口罐器形瘦高、口徑小;釜形斝腹較深、袋足未出現(xiàn)明顯的實足尖;釜灶連接位置偏上,或許二者的年代有微小差距(表二)。
玉石器是當時較多見的器類。八里坪遺址出土玉石器的原料以本地可獲取的大理巖為主,器形以有領環(huán)最具代表性(圖二)。遺址中出土數(shù)量更多的陶環(huán)也是這種形式。值得注意的一個現(xiàn)象是:地處沁河最大支流丹河東岸的高平西李門遺址也常見用大理巖磨制的有領環(huán)(圖三);而同時期晉西南地區(qū)的清涼寺墓地、臨汾下靳墓地、陶寺遺址發(fā)現(xiàn)的玉石環(huán)則多為扁平的璧環(huán)或連璜璧。這種器形的選擇與族群的文化認同與觀念有關。綜合兩個區(qū)域陶器特有器類、玉石器傳統(tǒng)的差別,或許存在兩個既有聯(lián)系、又相互獨立的族群。
八里坪遺址第二期即龍山晚期階段(BP4100-3800),陶器中磨光黑皮褐胎陶占比較多,器類組合中常見雙鋬鬲、罐形斝、斂口夾砂篦刮紋罐等器物(表三)。鬲的形制復雜多樣,襠部較寬、裝飾風格別致的肥足鬲是其主要的特色;圈足罐數(shù)量很少;帶箅隔與無箅隔的甗共存;子母口罐、薄胎單把杯較多見。無論組合還是器形特點,表現(xiàn)出與長治小神遺址更多的相似性,顯示出太行山腹地內(nèi)部文化面貌的一致性,同時融入了陶寺中晚期文化、王灣三期文化、海岱地區(qū)龍山文化、后崗二期文化以及晉中地區(qū)同時期文化的因素,總體文化面貌表現(xiàn)出多元性特征。
二
八里坪遺址第二期遺存中,口沿外加厚的斜方唇肥足鬲是重要的指標性器物,與陶寺晚期典型的直口平唇肥足鬲不同,顯示二者之間存在著復雜的整合過程,我們以特征明確的陶寺遺址部分單位為核心,尋找晉西南與晉東南之間的交流線索。
陶寺中期,受晉中地區(qū)出現(xiàn)的斝式鬲的啟發(fā),臨汾盆地開始制作形制多樣的陶鬲,以此為標志,正式進入龍山時期。與其他形式的鬲不同,直口平唇肥足鬲只流行于陶寺文化的晚期,并且隨著該文化的衰落而消失,是陶寺文化晚期的標志性器物,也是與八里坪交集最密切的代表。最典型的肥足鬲出土于陶寺遺址H301、H303。在襄汾陶寺居住址III區(qū)陶寺文化灰坑登記表中,對H301、H302、H303有專門的備注:三者均暴露于III區(qū)北側斷崖,為搶救性清理,H302屬晚期一段,H301、H303為晚期二段。以上單位中以H303發(fā)現(xiàn)的器類最豐富,其中深腹罐形斝、尊、高柄器蓋、雙耳雙腹盆、單耳罐等器物為晚期才新出現(xiàn)的器形,而延續(xù)自中期的圈足罐、扁壺等器物也有了新的變化。圈足罐出現(xiàn)矮圈足、腹上部為素面;扁壺的口部逐漸變?yōu)楸鈭A形(表四)。
以陶寺遺址典型的肥足鬲與八里坪遺址多見的口沿外加厚、斜方唇肥足鬲相比較,無論口部還是袋足、腹部都有較明顯的差別,而且器高與口徑的比例也不一樣,二者之間應該不僅有地域的差別,在時間上也有一些距離。如果把視野擴展到兩個遺址之外,考察其他遺址中這類器物的特點,可以建立起整個文化的發(fā)展軌跡。
在晉東南丹河流域的西李門遺址、運城盆地周家莊遺址也有直口平唇肥足鬲出土。西李門H1:1與周家莊W76:1的相同之處在于器身的深度和口徑比大于或等于1,器物的主體在腹部,而陶寺H301:8、T399③A:6的比例則小于1,袋足的容積更大,同時受熱面積也更大。八里坪遺址第二期的肥足鬲這個比例間于以上二者之間。從器物發(fā)展的邏輯順序來說,西李門與周家莊出土的直口平唇肥足鬲應該略早于陶寺遺址的同類器物(表五)。
除肥袋足鬲之外,陶寺文化還有其他形制的陶鬲,其中高領直口雙鋬鬲貫穿陶寺中期到晚期,比直口平唇肥足鬲更能反映文化的演變序列(表六),以實足尖明顯的瘦高體雙鋬鬲為代表的器物是晚期新出現(xiàn)的。從更大的范圍考察,這種新的文化因素來源于東方,而八里坪遺址所處區(qū)域恰是陶寺文化強勢整合多元文化因素的重要橋梁。
八里坪遺址出土的矮領肥足鬲裝飾風格獨特,顯示著不同地域之間的交流線索。這類器物斜直口、斜方唇并加飾同向或交叉方向的斜繩紋,襠部比較寬(圖四)。部分灰坑中同出的高領瘦足鬲,雙鋬位于領部、足下部未出現(xiàn)明顯的內(nèi)收趨勢,也流行與矮領肥袋足鬲相同的裝飾風格。這兩類陶鬲在八里坪遺址第二期出土數(shù)量是其它類型陶鬲總和的一倍以上。
地處運城盆地東北部的周家莊遺址,龍山時期的主要遺存相當于陶寺中晚期。出土陶鬲除與陶寺共有的矮領且素面肥足鬲外,其他矮領(非素面)肥足鬲雖然有雙鋬、無鋬、高領瘦足的區(qū)別,但口沿外均貼泥條附加堆紋、壓印繩紋,口部的裝飾風格高度一致。陶鬲是龍山時期十分流行的器類,周家莊龍山遺存的總體特征屬于陶寺文化,但作為指標性的陶鬲,口部裝飾卻與距離并不遠的陶寺遺址明顯不同,這是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
在鬲口沿外貼泥條附加堆紋、壓印繩紋的裝飾風格出現(xiàn)較早,源頭最早可以追溯到龍山初期的晉中地區(qū),從目前的發(fā)現(xiàn)來看,這種裝飾風格是從晉中沿沁河河谷向南傳播,在八里坪一帶被廣泛認同并成熟,此后逐漸向外擴散,向西到了晉西南的臨汾與運城兩個盆地交界地區(qū),向南則影響到了沁河下游的濟源盆地(圖五)。但同樣在晉中地區(qū)影響下形成以臨汾盆地為核心的陶寺文化主體卻未接受這種風格,處于其南部邊緣地帶的周家莊是受到八里坪所處沁河中游地區(qū)影響的結果。由此可見,文化傳播的方式、路線是一種十分復雜的現(xiàn)象。
三
八里坪遺址第三期遺存主要發(fā)現(xiàn)于遺址中心區(qū)偏北部,目前發(fā)現(xiàn)的遺跡有灰坑6個,房址1座。以22IIIH23出土遺物最豐富(圖六)。
22IIIH23 位于2022年第III發(fā)掘區(qū)T12東南大部和T13北部,②層下開口,打破③層且打破生土。平面呈不規(guī)則橢圓形,開口南北長8.66、東西寬4.6,深0.6~2.6米。西部坑壁少部分略外弧,其余略內(nèi)斜。壁面無加工痕跡,較光滑。底部呈坡狀??觾?nèi)堆積可分四層,從上到下依次為灰褐色、紅褐色、灰黑色和黃褐色,土質均為沙質黏土,較疏松。包含物有陶片、石塊、骨頭、燒土、料礓石、蚌殼、木炭屑和草木灰。陶片以泥質陶為主,夾砂陶次之。夾砂陶以夾細砂陶為主,中砂陶較少,粗砂陶很少。陶色以灰陶為主,褐陶次之,黑陶最少。裝飾以繩紋為主,素面和素面磨光次之,籃紋較少,方格紋很少,另有極少量麻點紋、附加堆紋、弦紋、葉脈紋??杀嫫餍斡泄蕖⒇?、甗、鼎、甕、平底盆、豆、缽、碗、杯、器蓋等(表七;圖七)。出土石器有石刀、石斧、石鏟,多為細砂巖和白云巖,磨光程度較高。骨器有錐、針、管,另有兩件骨耜。
從陶器的器類看,有一些可能源自晉中地區(qū)龍山文化傳統(tǒng),這類遺存包括有箅隔甗、斂口斝等,但數(shù)量并不多。
八里坪遺址第三期陶罐的數(shù)量最多,包括一些與二里頭文化一期相似的器物,如花邊罐、圓腹罐、平底盆、豆、器蓋、鼎、云雷紋陶片等。兩地共出的淺盤豆,口沿均有外撇的特點。
第三期的炊器與二里頭文化相比,包含數(shù)量較多的甗、鬲,甗帶箅隔,是本地區(qū)龍山文化傳統(tǒng)的延續(xù)。二里頭文化一期的炊器以罐為主,主體繼承的是王灣三期文化(表八)。
在晉南地區(qū),與二里頭文化既有聯(lián)系又有自身特征的夏時期重要遺址有夏縣東下馮、絳縣西吳壁等遺存。八里坪遺址第三期遺存與東下馮一期也有一些相似性。如八里坪遺址第三期H23的開口形狀與東下馮一期H42非常接近(圖八),兩個遺址出土陶器也有一些共有器類,如甗、蛋形甕、鼎、大口尊等。
由于晉西南地區(qū)以及工作比較充分的垣曲盆地,沁河以西的濟源盆地尚未見報道發(fā)現(xiàn)二里頭一期遺存,這一時期洛陽盆地與晉西南之間的聯(lián)系方式如何,目前還沒有足夠的依據(jù)。
八里坪遺址處于沁河中游一個三面環(huán)水的高臺地上,地理位置極佳。南距二里頭遺址110公里,西距陶寺遺址和周家莊遺址的直線距離均為90公里(圖九)。八里坪遺址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成為多元文化東西互動、南北交流的樞紐。
八里坪遺址與陶寺、周家莊分處太岳山—中條山的東西兩側,文化面貌有比較多的交流。第一期文化遺存的年代與陶寺早期偏早同時或更早,二者既有一些相似性,但差別也很突出;當時,東方海岱地區(qū)的玉石器風格、葬儀等代表的文化因素通過太行山孔道傳播到晉東南沁河流域,并通過這里向西直達晉西南。八里坪遺址的第二期文化遺存表現(xiàn)出與海岱地區(qū)龍山文化、豫北冀南地區(qū)后崗二期文化更加密切的互動交流態(tài)勢,文化特點表現(xiàn)出復雜的多元一體風格。第三期是中原核心區(qū)二里頭文化整合周邊考古學文化的階段,遺址所處的沁河中游地區(qū)是聯(lián)系中原、北方兩大區(qū)系的關鍵節(jié)點。
八里坪遺址位于東西互動、南北交流的文化樞紐上,多元的文化因素使其發(fā)展演變表現(xiàn)出融合、傳承與創(chuàng)新性。持續(xù)對該遺址開展調(diào)查、發(fā)掘及綜合研究,對認識晉東南地區(qū)在中原地區(qū)文明起源和早期發(fā)展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重要學術價值。
趙輝、楊嚴嚴、張清洋:《山西沁水八里坪遺址環(huán)壕聚落》,《文物季刊》2023年第3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襄汾陶寺1978~1985年考古發(fā)掘報告(第一冊)》,文物出版社,2015年。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高平西李門遺址調(diào)查簡報》,《華夏考古》2021年第5期。
中國國家博物館田野考古研究中心等:《山西絳縣周家莊遺址居址與墓地2007~2012年的發(fā)掘》,《考古》2015年第5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襄汾陶寺1978~1985年考古發(fā)掘報告(第一冊)》,文物出版社,2015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襄汾陶寺1978~1985年考古發(fā)掘報告(第一冊)》,文物出版社,2015年。
趙輝、楊嚴嚴、張清洋:《山西沁水八里坪遺址環(huán)壕聚落》,《文物季刊》2023年第3期。
a.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夏縣東下馮》,文物出版社,1988年;b.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二里頭1999-2006(壹)》,文物出版社,2014年。
a.中國國家博物館等:《山西絳縣西吳壁遺址2018~2019年發(fā)掘簡報》,《考古》2020年第7期;b.戴向明、田偉等:《山西絳縣西吳壁遺址2020年發(fā)掘簡報》《山西絳縣西吳壁遺址2021年發(fā)掘簡報》,《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2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