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翔
摘要:目前,我國智慧圖書館建設已從理論研究層面逐漸轉變?yōu)閷嵺`應用層面,但對編目人員在智慧圖書館中應發(fā)揮的作用的相關研究還較少?,F根據編目人員的工作特征,分析在智慧圖書館建設過程中,編目人員在提供智慧服務、建立智慧平臺等方面的優(yōu)勢,同時指出編目人員在獲取讀者需求、關聯數據應用、建設聯編平臺等方面面臨的挑戰(zhàn)。在此基礎上,提出編目人員需要提升信息處理、語言運用、職業(yè)規(guī)劃等能力,同時還應重視獲取讀者需求、積極參加培訓、加快聯編平臺建設,以期為我國智慧圖書館建設作出貢獻。
為順應社會變革,目前我國智慧圖書館建設已從理論研究層面逐漸轉變?yōu)閷嵺`應用層面。在理論研究方面,陳煥文歸納出智慧圖書館的內容范疇為“以智慧平臺為體系架構、以智慧空間為形態(tài)標志、以智慧服務為終極目標”[1];柯平認為“有必要明確智慧圖書館建設的總體目標和階段目標,為我國智慧圖書館建設的理論與實踐發(fā)展指明方向”,并提出了“智慧圖書館建設的五大路徑”[2]。在服務商層面,維普智慧圖書館、FOLIO開源圖書館服務平臺、超星智慧圖書館等產品的開發(fā)展現出數據服務商對智慧圖書館未來發(fā)展的展望。在圖書館界,2020年,國家圖書館已正式向國家相關部門提出建設“全國智慧圖書館體系”的建議[3]。而在國家層面,202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印發(fā)《“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規(guī)劃》,明確了我國智慧圖書館事業(yè)發(fā)展的宏觀發(fā)展方向。同年,文化和旅游部在中央財政立項實施全國智慧圖書館體系建設項目。這意味著我國智慧圖書館建設已從全國層面的總體設計和宏觀規(guī)劃階段進入實質性實施階段。
從目前看,不論是國家層面還是業(yè)界層面,對智慧圖書館的研究和建設都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圖書館編目人員應該怎樣適應圖書館這一變化趨勢?本篇文章將淺析編目人員在智慧圖書館建設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zhàn),并提出解決方案。
機遇
提供智慧服務的能力
編目人員長期以來從事編目工作,將文獻中的各種要素提取出來,錄入館藏系統(tǒng),再按照一定的方式使系統(tǒng)內的文獻資源相互聯系起來,最后使其有序地呈現在讀者面前。這些工作內容和程序都是信息組織的過程,日積月累的工作經驗使得編目人員的信息組織能力不斷提升。而信息組織能力正是智慧圖書館建設中智慧館員應具備的智慧服務能力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工作內容的特殊性,編目人員在這方面的能力應排在所有圖書館館員前列,充分發(fā)揮編目人員的智慧服務能力,助力智慧圖書館建設。
智慧圖書館的建設,旨在通過多途徑滿足讀者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fā)展,增強人民文化自信。讀者是智慧圖書館的終端用戶,其需求是圖書館服務的核心。圖書館作為傳統(tǒng)的文獻信息提供者,最基本的功能是為廣大用戶提供信息服務。在智慧圖書館的建設過程中,對圖書館館員的信息組織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運用智慧平臺為用戶答疑解惑、運用智慧化設備幫助用戶獲取需要的文獻內容等,這些公共文化服務要求圖書館館員能夠迅速準確地發(fā)現資源,以幫助用戶便捷高效地利用圖書館的資源。編目人員憑借對文獻客觀信息的深入了解和對文獻分類、主題標引的熟悉程度,可以更快地適應智慧化服務的要求。
在新一代圖書館發(fā)展的大背景下,圖書館館員在信息組織方面也在謀求新的發(fā)展。新的編目規(guī)則(RDA)的運用、新的圖書館參考模型(IFLA—LRM)的出臺和新一代書目格式的出現(BIBFRAME)等都是為了適應智慧圖書館的要求而產生的。這些信息組織方式的出現,從新的角度出發(fā),對信息資源進行思考和研究,同時也迫使使用這些規(guī)則和模型的編目人員從新的視角和方式出發(fā)表達信息。如果編目人員能夠靈活運用這些新的信息組織的方式,在提升信息組織能力的同時,也會為推動智慧圖書館的發(fā)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建設智慧平臺的能力
智慧平臺的建設是智慧圖書館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編目工作而言,聯合編目平臺已經成為一種較為成熟的智慧平臺形式。從全國層面來看,依托于國家圖書館,成立于1997年的全國圖書館聯合編目中心是目前國內較為成功的聯合編目平臺之一。該聯編平臺的數據使用單位已超過3800家,成員館數量已發(fā)展到3100多家,并成立了三十一家省級分中心和一家少兒分中心,實現了全國范圍內公共圖書館編目數據的共建共享。從區(qū)域層面來看,在建設成渝雙城經濟圈的政策背景下,四川省圖書館與重慶市圖書館制定并簽署了《成渝地區(qū)公共圖書館聯盟框架協(xié)議》,擬在聯合編目等方面展開合作。目前,該聯合編目平臺的建設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中。從文獻類型來看,由上海圖書館研發(fā)的“家譜聯合編目系統(tǒng)”是互聯網上分布式協(xié)同工作的聯合編目系統(tǒng),采用了眾包的理念,聯合各家譜收藏機構、社會團體和個人,以共建共享的方式,基于統(tǒng)一的編目標準,隨時隨地進行家譜的編目和交流。
各聯合編目平臺的不斷建立和完善將會有效降低書目數據的重復建設率,提升編目效能,提高編目數據質量,有利于各機構、各類圖書館對區(qū)域內圖書館的數據收割和統(tǒng)計。聯合編目平臺的有效建立和使用,是智慧平臺建設中的重要一環(huán),也是編目工作成效在智慧圖書館建設中的直接體現。
挑戰(zhàn)
對讀者需求不敏感
信息組織服務是智慧服務最重要的內容之一。由于工作內容的特殊性,圖書館編目人員長期面對在編文獻和系統(tǒng)數據,很少直接面對讀者。因此,在智慧服務方面,可能存在按部就班、閉門造車的問題。作為一個省或者一個城市的總書庫和文獻中心,省市級公共圖書館是全省、全市公共圖書館信息組織服務的龍頭館,并對其信息組織服務負有指導責任。但目前省市級圖書館對區(qū)縣館的信息組織方面的指導很大程度上仍限于傳統(tǒng)的數據編制,并沒有將讀者服務在信息組織服務中的重要性提到相應的高度,這就造成國內公共圖書館編目人員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方式與智慧圖書館發(fā)展背景下對編目人員的需求和要求不匹配。
對關聯數據環(huán)境不夠重視
智慧圖書館發(fā)展進程中,需要圖書館館員利用專業(yè)技術和專業(yè)分析,為用戶提供更廣、更多、更新的知識資源,滿足他們的資源需求[4]。為把數字資源、縮微資源、實體資源等多種資源納入編目規(guī)則,國際圖書館組織推出了與時俱進的數據處理規(guī)則。目前,最具影響力的數據處理規(guī)則有國際圖聯的IFLA—LRM(國際圖聯圖書館參考模型),美國國會圖書館推出的新一代書目格式BIBFRAME(書目框架計劃)以及RDA(資源描述和檢索)。IFLA—LRM是國際圖書館協(xié)會聯合會基于FRBR、FRAD、FRSAD規(guī)則整合研發(fā)的最新編目規(guī)則,該規(guī)則旨在應用于關聯數據環(huán)境,支持并推動關聯數據環(huán)境下的書目數據使用[5]。而BIBFRAME在2011年啟動,最初是作為關聯數據模型進行開發(fā)的。就目前國內編目狀況來看,只有部分圖書館對外文文獻使用了RDA進行編目,中文文獻仍然使用傳統(tǒng)的CNMARC格式。對于大多數圖書館編目人員而言,數字資源、縮微資源的編目工作開展較少,或是根本沒有開展。編目人員對紙質文獻之外的其他各種文獻的信息組織并不熟悉,更不用說與博物館、美術館等關聯的實體資源。
聯合編目平臺建設滯后
建設聯合編目平臺的呼聲雖然很高,但成功實現的卻很少。從相關論文來看,停留在理論思考層面的比較多,涉及應用實踐或總結經驗可供全國編目界運用的偏少。在區(qū)域層面,除了全國圖書館聯合編目平臺,上海文獻聯合編目平臺外,全國大多數聯合編目平臺只是實現了在小范圍內的運用,在省級范圍內打通聯合編目的實例很少。雖然聯合編目平臺的建設只是智慧平臺建設中的一個組成部分,但就目前國內的建設進度和水平來看,與智慧圖書館要求的智慧平臺相去甚遠。
策略
重視讀者需求
編目人員作為信息組織服務的“排頭兵”,不僅在專業(yè)技術方面應與時俱進,更應該具備建設智慧圖書館所要求的新能力。走出既往舒適區(qū),重視讀者需求。在智慧圖書館發(fā)展中,編目人員應具有“讀者意識”。即在信息組織過程中,把自己放在讀者的位置上,設定并貼近讀者對服務需要的心理因素。思考什么方式才能讓讀者最欣于接受館藏資源信息的呈現方式,以什么樣的途徑才能將館藏資源信息最大化地傳遞給讀者。此外,作為最早接觸圖書館信息資源的一部分人,編目人員在發(fā)現、滿足讀者需求的同時,還應該思考怎樣利用自己信息資源服務的能力滿足讀者的需求。在與用戶協(xié)同交流中,分享自己的核心隱性知識,并與用戶的儲備知識和專業(yè)知識不斷碰撞,以打造出新的智慧知識體系[6]。
編目人員還應積極參與讀者服務活動,深入了解讀者對信息組織服務的需求。在這些過程中,編目人員需要迅速、精準地提取讀者需求并對其進行分類、匯總。
提升信息處理能力
智慧圖書館建設過程中,對編目人員數據的處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編目智慧化過程中,新的編目規(guī)則要求編目人員具備數據關聯的能力。不再是單純地對單一的文獻資源進行編目,而是將在編文獻置于數據關聯的環(huán)境中,盡可能擴大信息揭示的范圍,精確信息揭示的內容。且能夠與讀者需求相結合,提供信息精準服務。怎樣找到資源之間的關聯性、怎樣采用合適的技術將其關聯起來,從而實現精確檢索,以便用戶進一步分析、發(fā)現和利用[7]。這不僅是編目人員要實現的目標,也是全體圖書館館員在圖書館智慧進程中應該仔細思考并努力實現的重要一環(huán)。
其次,將想要揭示的信息進行有效表達。智慧圖書館建設大背景下,傳統(tǒng)的信息表達方式已經難以滿足讀者需求,作為信息組織者,編目人員需要尋求更為創(chuàng)新的信息表達方式。可視化、可操作化、場景化等更生動形象、更具互動感的信息表達方式,怎樣在圖書館智慧化進程中得到更廣泛的運用,是今后編目人員需要進一步深入挖掘的內容。
提高語言運用能力
1.外語能力
智慧圖書館建設大背景下,熟練運用外語能力以指導實際工作對編目人員而言格外重要。首先,就編目專業(yè)知識方面來看,學習最新的編目規(guī)則和數據處理規(guī)則無疑需要較強的外語能力。例如,RDA的研究和應用,國際上早在2005年就已出現RDA相關名稱概念,美國國會圖書館已于2013年3月31日正式采用RDA編目。而國內圖書館目前只有外文文獻使用RDA進行編目,中文文獻編目仍然沿用傳統(tǒng)的CNMARC格式。其次,從整個智慧圖書館建設來看,“智慧圖書館”一詞,最早由芬蘭奧盧大學圖書館Aittola等人在2003年提出[8]。我國Lib 4.0約始于2017年,其時間起點以人工智能技術在圖書館中的應用為標志,該階段的代表性圖書館形態(tài)當屬智慧圖書館[9]。提高外語運用水平,有利于了解和掌握國外最新的圖書館界動態(tài)和趨勢,有利于國內圖書館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也有利于將國外先進理念和技術進行本地化轉型。只有這樣,國內圖書館發(fā)展才更具前瞻性和引領性。
2.語言溝通能力
編目人員需加強與后續(xù)文獻流通部門、讀者服務部門以及終端用戶的溝通,提高溝通效率。只有這樣,編目人員才能在看似枯燥的工作中針對讀者需求進行定制化信息組織,提高服務精準度,以適應智慧圖書館的發(fā)展。
加強培訓
目前,絕大部分編目人員參加的是關于文獻資源建設、主題詞分類標引方面的培訓,但在圖書館智慧化進程中,編目人員的培訓形式應該更加多樣化。就圖書館內部業(yè)務來看,編目人員應當更多參與讀者服務、閱讀推廣等與讀者相關的培訓,這樣才能從思想上重視讀者需求,從理論上掌握讀者服務的科學依據。從目前新的編目規(guī)則和數據處理規(guī)則來看,編目的對象不再局限于文獻,而是擴展到了實物。這要求圖書館編目人員不僅需要具備傳統(tǒng)的編目專業(yè)知識,還急需擴大知識面,了解并運用新的編目規(guī)則進行編目的其他實物相關知識。獲取這些知識的最直接方式就是培訓,特別是將新的信息組織專業(yè)知識與所需編目的實物相關聯的培訓。但就目前國內編目培訓來看,多數編目人員還停留在對新的編目、數據處理規(guī)則的學習中,運用到實際編目工作中還任重道遠。這也是傳統(tǒng)編目人員想要在圖書館智慧化進程中發(fā)揮所長、實現突破亟待解決的問題。
具有職業(yè)規(guī)劃能力
“圖書館是一個生長著的有機體。”[10]在伴隨圖書館“生長”的過程中,編目人員也應沉下心仔細思考自己的職業(yè)規(guī)劃和發(fā)展。然而,目前我國智慧圖書館建設過程中更多關注圖書館的物質技術,對智慧館員的職業(yè)需求不明,存在忽視培育館員知識技能的問題[11]。對此,編目人員更應該具有自我意識,積極思考自己在智慧圖書館建設這一大背景下需要具有的業(yè)務水平和各方面能力,跟上圖書館“生長”的步伐,加快轉型升級。
加快智慧平臺的搭建
智慧圖書館的建設離不開智慧服務平臺,搭建集成、聯通用戶與圖書館數據的智慧服務平臺是推進智慧圖書館建設的關鍵,平臺將為智慧服務提供堅實的基礎和有力的支撐,而聯合編目平臺將成為智慧平臺的重要組成部分。編目人員可以從用戶數據中發(fā)現和識別用戶的真實需求,從而及時反映在編目數據中,為用戶提供更精準的服務。
智慧圖書館的建設是圖書館發(fā)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重要一環(huán),圖書館在這一重要的“生長”階段必定會產生重要變革。編目人員應當熱情投入智慧圖書館建設中,抓住這一新機遇,及時掌握新技術,獲得新能力,為圖書館的高質量發(fā)展作出貢獻。
[作者單位:四川省圖書館(四川省古籍保護中心)]
[1]程煥文,鐘遠薪.智慧圖書館的三維解析[J].圖書館論壇,2021,41(06):43-55.
[2]柯平,胡娟,邱永妍,等.我國智慧圖書館建設的目標與路徑[J].四川圖書館學報,2022(03):2-10.
[3]饒權.全國智慧圖書館體系:開啟圖書館智慧化轉型新篇章[J].中國圖書館學報,2021,47(01):4-14.
[4]徐玉謙.數智化背景下公共圖書館智慧服務的研究[J].河南圖書館學刊,2022,42(10):42-46.
[5]IFLA Library Reference Model:Un modello concettuale per le informazioni bibliografiche[EB/OL].(2020-11-16)[2024-04-12].https://repository.ifla.org/handle/123456789/44.
[6]馬天舒.高校智慧圖書館精準服務探究[J].四川圖書館學報,2021(05):34-38.
[7]程煥文,鐘遠薪.智慧圖書館的三維解析[J].圖書館論壇,2021,41(06):43-55.
[8]Aittolal M,Ryhanen T,Ojala T.Smart Library:Location-Aware Mobile Library? Service[J].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2003.
[9]張坤,查先進.我國智慧圖書館的發(fā)展沿革及構建策略研究[J].國家圖書館學刊,2021,30(02):80-89.
[10]阮岡納贊.圖書館學五定律[M].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
[11]劉乾凝.智慧圖書館視角下館員智慧人格構建的動力機制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7,61(S1):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