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天娜 何毅超
〔摘 要〕20世紀以來,中國聲樂作品呈現(xiàn)出多樣化的風采,古詩詞歌曲是中國聲樂作品的體裁之一。歌曲《訣別書》的歌詞出自《宋書·樂志》,是西漢卓文君創(chuàng)作的一首詩歌,歌曲《昭君》是詞作者寶諳以“昭君出塞”為背景創(chuàng)作的一首詩詞。這兩首古詩詞歌曲均由鄧垚作曲,曲調悠揚悅耳,韻律優(yōu)美動聽,歌詞具有獨特的文學性,充滿了古韻之美。古詩詞歌曲《訣別書》《昭君》將流行音樂元素與古詩詞相結合,具有跨時空的交互性,更好地建立演唱者與聽眾的情感共鳴。本文從聲樂伴奏創(chuàng)作、作品創(chuàng)作特征及作品分析的角度出發(fā),對《訣別書》《昭君》作品進行探究,進而對鄧垚古詩詞歌曲的創(chuàng)作特征進行分析。
〔關鍵詞〕《訣別書》;《昭君》;鄧垚;創(chuàng)作特征
一、鄧垚的藝術簡介
受家庭的影響,鄧垚年少時已在鋼琴演奏方面展現(xiàn)了出眾的天賦。1991 年,鄧垚考入中國音樂學院附中,之后免試進入中國音樂學院作曲系本科就讀。畢業(yè)后,鄧垚進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政治部文工團,開啟了長達二十余載的鋼琴伴奏之旅,并不斷積累作曲經驗。在演奏和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鄧垚的鋼琴伴奏技巧愈發(fā)熟練,而認真與創(chuàng)新的精神也始終貫穿他的創(chuàng)作生涯。
鄧垚對于歌曲創(chuàng)作秉持著認真嚴謹?shù)膽B(tài)度,他時常思考樂曲中鋪墊與高潮的時機,以及如何滿足聽眾的審美體驗。同時,他常在作曲方面進行創(chuàng)新,如改編民族音樂原有的表現(xiàn)手法,選擇有變化的、新穎的和聲,讓聽眾耳目一新。近年來,鄧垚也取得了許多藝術成就,如2003—2005年連獲中國音樂金鐘獎最佳伴奏獎;2008 年,鄧垚和王慶爽合作完成作品《梁祝新歌》,該作品融合中西方音樂特色,彰顯了民族風格;2012年,鄧垚以“昭君出塞”為題材創(chuàng)作了《昭君》,作品音調頗具民族特色,描繪了邊塞的豪邁與昭君的大義;2020 年,鄧垚為張群航創(chuàng)作歌曲《訣別書》,作品以樂襯哀,婉轉動聽,頗受好評。
二、聲樂伴奏作品的創(chuàng)作特征
(一)根據聲樂作品本體創(chuàng)作
1.音域特征
聲樂伴奏需要寬廣的音域,鋼琴是音域較為廣泛的樂器,能滿足聲樂伴奏所需要的音域,具有其他樂器無可比擬的優(yōu)勢。鋼琴音域可分為低、中、高三個音區(qū),不同音區(qū)的音樂形象與風格不同。高音區(qū)清脆嘹亮,適合輕盈靈活的旋律;中音區(qū)振動適中、振幅較大,適合飽滿圓潤的旋律;低音區(qū)渾厚低沉,適合暗淡厚重的旋律。每個音區(qū)都有獨特的魅力,平衡音區(qū)間的處理,能更清晰地表達音樂形象。如歌曲《昭君》開頭音域寬廣,伴奏在低音區(qū)比喻大漠的遼闊,旋律的大跳音程表現(xiàn)昭君堅定的民族情懷,使該段音樂富有張力。
2.結構特征
中國民族聲樂作品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璀璨明珠,其優(yōu)美的旋律、獨特的音韻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吸引了無數(shù)人的喜愛。鄧垚的作品結構通常為再現(xiàn)三段曲式,即ABA。其中再現(xiàn)段與呈示段通常是合頭換尾的平行樂段,而伴奏在再現(xiàn)段的變化,主要體現(xiàn)在織體、節(jié)奏、調性、速度等方面,但主題動機與材料不變,展現(xiàn)音樂張力和情緒高潮。這種結構使作品更清晰完整,為聽眾提供具有層次感的體驗。
3.歌詞意境
聲樂歌詞關聯(lián)著意境,而音樂的氛圍感產生著吸引力。鄧垚老師在創(chuàng)作中注重結合旋律與詞義,伴奏的律動貼合作品意境。例如斗志昂揚的歌詞,常運用富有動力或密集緊湊的節(jié)奏型,來表達歌曲的情緒變化,又如《訣別書》中歌詞“春華競芳,五色凌素”,該段使用歡快活躍的音型,表面上描繪繽紛絢爛的色彩,實際暗喻被美色誘惑的丈夫,樂句高低起伏、錯落有致,表現(xiàn)出古詩詞作品的美學意境。
(二)根據聲樂作品類型創(chuàng)作
1.地方民族歌曲
民族歌曲是我國各民族人民群眾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形成的。我國的民族歌曲,真實地反映了各個民族的歷史文化以及人民的生活狀態(tài),滋潤著我國民族音樂發(fā)展的沃土。不同的民歌具有獨特的民族調式與民族動機,如鄧垚在新疆民歌《一杯美酒》編配的和聲,體現(xiàn)了維吾爾族的舞蹈特性,具有令人跟隨節(jié)奏產生律動的情緒效果。
2.古詩詞藝術歌曲
古詩詞藝術歌曲具有獨特的文學性,曲調優(yōu)美,富有韻律。鄧垚在古詩詞歌曲中對常規(guī)和弦的新穎運用,不僅體現(xiàn)了詩詞的內涵與意境,并能描繪出詩歌表達的情景。同時,將帶有古風色彩的古詩詞歌曲與現(xiàn)代流行音樂結合,產生新穎的音樂韻律,使得作品具有了跨越時空的交互性。
3.歌舞劇及影視選曲
這類歌曲多用于抒發(fā)人物情感,表現(xiàn)情節(jié)發(fā)展的戲劇性,襯托作品意境氛圍以及烘托故事的畫面感,從而將歌曲與劇中畫面結合,來表現(xiàn)劇情的情緒變化。如電影音樂《映山紅》,歌詞中的語氣詞“喲”具有兩種應用情景,鄧垚編配的和弦就對應了這兩種語氣。一是語氣上揚,使用七和弦突出影視情節(jié)的戲劇張力;二是語調下沉,使用小屬和弦對應劇中情景的柔和效果。
(三)根據聲樂演唱者創(chuàng)作
聲樂演唱中的鋼琴伴奏具有引領作用,能夠幫助演唱者達到更好的歌唱狀態(tài)。在采訪中,鄧垚與演唱者合作時,并不是根據歌者的能力去做變化,而是為歌者量身定做鋼琴伴奏。所有的變化都是提前設計好的,并不是絕對的自由。如《愛戀》中的和聲編配有明顯的西方調式色彩,使民族色彩與西方色彩形成對比。為配合演唱者的換氣習慣,在氣口處也能保持伴奏聲部音樂的流動性,讓演唱者唱得舒服和穩(wěn)定。
三、古詩詞歌曲《訣別書》的創(chuàng)作特征分析
(一)《訣別書》的歌詞內涵
《訣別書》的詞作者卓文君是我國西漢時期的才女,精通音律,善鼓琴。卓文君在其丈夫司馬相如移情別戀后作《訣別書》,將內心的情感直抒胸臆,展現(xiàn)了不茍且、不將就的氣魄與坦蕩。其詩句本體具有聲韻和諧、語義呼應的對仗特征,凸顯了對稱美,且可從“朱弦斷”一句起,劃分為兩部分:前部分借景抒情,既有詩人對丈夫的怨念,也有對真愛的向往;后部分表達了自己與負心人離別的決心。
鄧垚的《訣別書》運用倒敘手法,曲目A段先以詩詞的后部分渲染了別離的情緒基調:“朱弦斷,明鏡缺,朝露晞,芳時歇,白頭吟,傷離別,努力加餐勿念妾,錦水湯湯,與君長訣!”而B段再用詩中寫景的前部分,并搭配快而活躍的伴奏音型,形成音樂情緒的對比:“春華競芳,五色凌素,琴尚在御,而新聲代故!錦水有鴛,漢宮有木,彼物而新,嗟世之人兮,瞀于淫而不悟!”最后,再現(xiàn)部分歌詞回歸“朱弦斷”一段,既是對詩人離別情緒的強調,也表明了詩人脫離幻想、直面現(xiàn)實的態(tài)度。
(二)《訣別書》的作品分析
《訣別書》為有引子的再現(xiàn)單三部曲式,曲式結構:引子(1-8)- A(9-17)- A(18-29)- B(30-46)- B(47-73)- A(74-86)。
引子為E角燕樂七聲調式,其主屬和弦非大三和弦,暗淡型音響的調式已預示著全曲的情緒。聲樂部分采用先抑后揚的手法,語氣詞“啊”以三條連線出現(xiàn)三次,前兩次落音為d2、b1,第三次落音為e2,僅從單個落音分析,b1至e2形成上四度屬主進行,該和聲進行中堅定有力的音響,便是全曲“訣別”情緒的“訣”。鋼琴部分從第2小節(jié)起,強拍連續(xù)5小節(jié)二度下行,既是和聲下行模進,也是語氣情緒下沉。同時,內聲部暗藏三個半音下行,一是第6小節(jié)二度下行最低音bB,二是第7小節(jié)Esus4和弦的四度音A,三是第8小節(jié)E大三和弦特征音#G,該和聲進行的情緒表面上溫暖穩(wěn)定,但連續(xù)三個半音卻是極度的不協(xié)和,暗喻情緒已悲痛至極,也預示B段間奏雖有歡快的旋律動機,本質卻借景反襯絕悲,這便是“訣別”的“別”。在鄧垚的其他古詩詞聲樂作品中,引子預示意境的技法多有體現(xiàn),如《昭君》《殘花》等,這便是鄧垚古詩詞歌曲的引子寫作特征。
A段轉入A羽清樂七聲調式,與引子調性形成屬主上四度進行。旋律對應歌詞語氣的抑揚性,如“朱弦斷”在讀音上是前高后低的降調語氣,該句在曲中為二度下行級進穿插六度跳進音程,語氣婉轉又情緒下沉。“弦”字因讀音有重讀的下行音節(jié),旋律為了符合詩詞讀音特點,采用與“朱”字唱音c2相距六度的下行跳進音e1。最后一字“斷”讀音包含復元音韻母u與an,旋律采用一字雙音來咬字歸韻,且具有延遲落音效果。該寫法既使歌詞咬字清晰,又唱出飽滿的情緒,后段唱詞沿用了讀音對應旋律的做法,這便是鄧垚的古詩詞歌曲的旋律寫作特征。
A段第二次出現(xiàn)時,唱詞和旋律與前段相似,鋼琴伴奏織體更豐富,即唱詞用同樣的話二次講述,語義上的重復已作強調,于是鋼琴的情緒與和聲效果也相應豐富,形成同唱詞不同伴奏,這便是鄧垚的鋼琴伴奏織體編配特征。
B段為加入變宮的D羽六聲調式,再次與前段在調性上形成屬主的上四度進行。樂段先由鋼琴引入歡快活躍的音型,再引出倒敘布局的唱詞“春華競芳”借景抒情,與前段悲憤情緒形成鮮明區(qū)別,但若先看后段第61小節(jié)起的“瞀于淫而不悟”部分,節(jié)拍變?yōu)閳远ㄓ辛Φ?/4拍,隱喻訣別中的“訣”,而該段漸快的速度產生推動效果,則對應訣別中的“別”。同時,該段詞義既有詩人對丈夫迷惑于美色的怨念,又暗含對自己盲目癡情的自省。由此推想,B段音樂性格的活躍輕快,唱詞布局的寫景倒敘,這或是為詩人描繪一場酣暢淋漓的美夢,而在第61-70小節(jié)1/4拍的強且漸快,至第71-73小節(jié)聲樂與鋼琴的雙華彩,則如夢方醒,直面現(xiàn)實。據此,可將鋼琴間奏中活躍的音樂素材稱為“幻想動機”,則更能體現(xiàn)與悲痛現(xiàn)實的落差,形成段落間情緒的對比,這便是鄧垚在段落構思的寫作特征。
再現(xiàn)A樂段,開始的調性中心保持在D音,最后4小節(jié)沿用前部分調性進行特點,上四度在G商調式收攏。再現(xiàn)樂段中,前段的活躍情緒已蕩然無存,再現(xiàn)“朱弦斷”的級進下行旋律,已區(qū)別于呈示樂段的跳進式旋律,在語氣上已無刻意堅決,僅有感嘆,同時在聲樂演唱的角度,鋼琴的分解和弦與三連音的織體搭配,可使聲樂的高音區(qū)呈現(xiàn)層次清晰且飽滿的音響,形成“雙聲部華彩”效果。此外,第78小節(jié)的c3為全曲最高音,鋼琴是最穩(wěn)定的根音旋律位置的原位大三和弦,飽滿穩(wěn)定的音響效果給予演唱者扎實的和聲支撐,演唱者可更自如、準確地詮釋此高音。結尾部分出現(xiàn)了鄧垚作品中常用的九和弦終止,該高疊和弦中的二度音程既有經過音的性質,又呈現(xiàn)了余音裊裊的回響效果。綜上,雙聲部華彩、原位和聲支撐、高疊和弦終止,便是鄧垚在再現(xiàn)與尾聲的寫作特征。
四、古詩詞歌曲《昭君》的創(chuàng)作特征分析
(一)《昭君》的歌詞內涵
鄧垚的古詩詞歌曲《昭君》的創(chuàng)作背景是“昭君出塞”的故事,詞作者是寶諳,全曲歌詞可分兩部分:
前部分:“大漠草青青,美人英雄懷”,一望無際的大漠,綠草青青,草長鶯飛的上空是藍藍的白云,描寫了昭君和親時遠離故土的征程?!爸辉搁L相知,幽怨轉眉開”表現(xiàn)了昭君心系兩地長久和平,百姓安居樂業(yè)的大義與格局?!爸辉阜闊熁?,琵琶訴忠懷”體現(xiàn)了她在異國他鄉(xiāng)唯有琵琶可以“訴忠懷”的思鄉(xiāng)情。
后部分:“江流荊門開,環(huán)佩徐徐來”,描寫昭君對故土的思念,對昔日宮廷情景的回憶?!绑@艷宮廷獨不識,畫圖誤君愛”,引用了西晉人葛洪創(chuàng)作的《西京雜記》小說中的典故,講述的是正直善良的昭君不愿用錢收買畫工毛延壽,毛延壽故意丑化昭君,使她久居深宮卻不得帝心?!凹覈閼堰h,訴盡飛雪白”仍在訴說她對故土的不舍,“女兒出塞聲聲慢,月夜獨徘徊”表現(xiàn)了她在無數(shù)個深夜里的無助與孤獨。最后“大漠草青青……琵琶訴衷懷”歌詞多次的原樣重復,使昭君的形象升華,樂曲推向高潮。
(二)《昭君》的作品分析
《昭君》全曲為有引子的再現(xiàn)單三部曲式,曲式結構劃分為:引子(1-6)- A(7~17)- B(18~35)-連接(36~50)- A(51~66)-尾聲(67~77)。從鄧垚的作曲技法角度分析,該作品有以下創(chuàng)作特征:
1.伴奏關聯(lián)詩意境
引子與A樂段中鋼琴低聲部的八度持續(xù)音,低沉的音響比喻沙漠的遼闊,持續(xù)的音響猶如隊伍在沙漠中行進,而引子高聲部頻繁出現(xiàn)的小二度音程具有蒙古地區(qū)音樂的特色。
2.巧用休止
B樂段鋼琴的休止與聲樂的長音相互交織,先形成呼應互補關系,后在第23小節(jié)重疊對位,使用休止符強調了短促有力的咬字效果。
3.有旋律伴奏配器思維
B樂段第18-35小節(jié),鋼琴使用柱式和弦搭配低音分解和弦的音型,其中高音對應聲樂旋律,配合中聲部的和弦潤色,從配器法角度,使該伴奏音型具有飽滿的交響效果。
4.雙聲部華彩
連接段第41-49小節(jié),聲樂逐漸進入高音區(qū)的持續(xù)長音,這既是樂曲情緒的連接點,也是演唱者技術的展示段落。鄧垚作品的聲樂華彩部分,鋼琴聲部常提供旋律支撐,從復調的角度體現(xiàn)聲部間的呼應,形成雙聲部共同的華彩段落。
5.高音區(qū)的和聲支撐
對于聲樂的高音,鄧垚的伴奏常搭配渾厚的低音和弦,如穩(wěn)定的原位三和弦,或在終止中的高疊和弦,例如第68小節(jié),和弦的旋律位置與演唱者相同。從和聲的角度,這既提供了演唱音準,又具有扎實的和聲支撐,豐富了歌曲的和聲色彩。
6.強拍的高疊終止和弦
古詩詞音樂具有較濃厚的民族音樂特性,在終止多為強拍收攏。鄧垚的終止和弦常用有二度音程的高疊置和弦,二度在音程上雖不協(xié)和,但產生了振動學的“拍音”現(xiàn)象,這是兩種振動頻率接近的聲波,在干涉與疊加后產生音響時弱時強的現(xiàn)象,制造出回響效果。
五、鄧垚古詩詞歌曲的創(chuàng)作特征
鄧垚古詩詞歌曲有以下創(chuàng)作特征:
1.在作曲技法上,古詩詞歌曲的引子預示詩詞意境,且有流行音樂伴奏特征;
2.在音樂創(chuàng)作上,聲樂與鋼琴相呼應,鋼琴伴奏隨著聲樂,巧用休止,音樂動靜分明;
3.在伴奏編配上,旋律最高點給演唱者和聲支撐或和聲提示,伴奏中運用了配器法;
4.作品具有雙華彩寫作特點,即演唱者與鋼琴伴奏者同時在華彩段落相互呼應的復調技法;
5.作品終止段落有高疊和弦進行,強拍位置收攏,終止于二度音程的高疊置和弦,營造出余音裊裊的回響效果。
結語
古詩詞藝術歌曲融合了古代文人的氣質與現(xiàn)代藝術家的智慧,是中華文化藝術的瑰寶。鄧垚作為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的音樂人才,其運用創(chuàng)新的創(chuàng)作技法和音樂理念,創(chuàng)作出了大量優(yōu)秀的古詩詞歌曲作品。鄧垚的作品展現(xiàn)出了中華文化獨特魅力與深厚內涵,為中國聲樂作品的傳承與發(fā)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參考文獻
①徐艷玲:《陪伴歌者——和鄧垚老師聊鋼琴伴奏》,《歌唱藝術》, 2022年,第3期。
②胡曉雨:《鄧垚聲樂作品的藝術特征與演唱研究》,江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20年。
③張自曄:《聲樂作品中鋼琴伴奏的角色擔當分析》,《戲劇之家》,2022年,第8期。
④王雅嵐:《歌曲〈昭君〉的演唱探析》,四川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20年。
⑤王菁菁:《論民族歌曲演唱中鋼琴伴奏的藝術表現(xiàn)》,《內蒙古藝術學院學報》, 2023年,第3期。
⑥白曉東:《文化自信視域下古詩詞藝術歌曲的發(fā)展機遇與路徑》,《藝術評鑒》, 2023年, 第21期。
作者簡介
吳天娜,華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為鋼琴表演專業(yè);何毅超,華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鋼琴演奏。
責任編輯:任麗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