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緒同
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郭子建院士潛心生物無機化學研究,在生物無機物的識別與體內外成像、金屬抗腫瘤配合物的作用機制及靶向輸運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進展,在國內外生物無機化學相關領域產生了重大的學術影響。
郭子建上中學之前,學習時間很零碎,但是對學習的渴望使他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全國恢復高考后,郭子建恰好趕上,選擇進入河北農業(yè)大學化學系學習。1982年,郭子建本科畢業(yè)后留校當助教,后成為講師。
1989 年,郭子建到意大利帕多瓦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出國前,郭子建學的是英語,學習初期碰到了語言關這個難題,他就加倍努力提升自己的意大利語水平,最終用意大利語成功進行了博士答辯。1994年至1996年,他在英國倫敦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1996年至1999 年又在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和英國愛丁堡大學做訪問學者、研究員。在此期間,他也很想回國,但是又對自己學習的知識不滿足,一待就是10年。
1999 年,郭子建響應祖國召喚,回到南京大學配位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工作,擔任教授和博士生導師。在金屬抗腫瘤藥物和生命金屬的成像跟蹤領域,他一干就是20多年。
在此期間,郭子建親身經歷了祖國巨大的變化和學術研究氛圍的提升。他認為,自己正是在祖國發(fā)展的大潮中得到了成長和發(fā)展,作為科研工作者,更應奮發(fā)圖強、嚴謹治學,勇擔科技興國的重任。
郭子建治學嚴謹、學養(yǎng)深厚、學術成果豐碩。20多年來,他以金屬元素作為切入點,從“生命必需元素”和“醫(yī)用元素”兩個方面著手,研究了金屬元素在生命過程和疾病診療中發(fā)揮的重要作用。
在抗腫瘤藥物鉑的水解機制理論研究基礎上,他通過單功能鉑和多核鉑的構建,拓展了鉑類藥物的抗腫瘤機制和抗癌譜,還成功展開了鉑類藥物的靶向輸送研究。同時,他利用有限資源在國際上較早地開展了生命體系鋅離子的熒光探針與成像研究,形成了良好的國內外學術影響。他還在國內率先開展了人工金屬核酸酶的研究。這些研究逐漸形成了以金屬為中心的化學生物學研究特色,引領了國內金屬生物無機化學的發(fā)展。
目前,郭子建擔任了多個國內外學術期刊的編委或副主編,為提升我國生物無機化學研究的國際影響力作出了貢獻。
郭子建十分注重培養(yǎng)年輕學者,尤其注重“項目培養(yǎng)人”的做法。作為“973 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功能配合物創(chuàng)新團隊負責人,他在相關領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也培養(yǎng)了一大批優(yōu)秀的年輕科技工作者。
為了提升學生的學術思維、表達和交流能力,郭子建較早地在單位開展了課題組內部組會形式,引導學術討論和交流氛圍。而且在組會中,他特別強調大家的表達方法、形式和創(chuàng)新思維。正是由于這些訓練,課題組的學生多次在國際會議中獲得相應的交流獎項,為他們的學術生涯開了一個好頭。
郭子建對科研工作有自己的觀點。他一直強調,帶研究生做課題,一方面在科學上要有所進展,但發(fā)表高水平論文不是唯一目標,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領域里的后來者和開拓者。他認為,這是高校和教師的重要責任之一。無論對年輕老師還是學生,郭子建不苛求成果的大小,但是一定要有所發(fā)現、有所總結。他非常重視培養(yǎng)他們的科學思想和科研能力,希望他們充分理解和認識自己研究數據的科學意義。組會討論中對數據的反復推敲和驗證要求,讓學生印象非常深刻,也形成了課題組以及整個團隊的學風。
郭子建非常關愛學生。端午節(jié),他會和妻子一起包上許多粽子,帶到組里給學生品嘗,這讓離家在外的學子們很受感動。課題組年底的聚會通常在郭子建家里舉辦,他和妻子要提前一周準備食物、飲料??紤]到組內巴基斯坦留學生的習俗,他還專門準備適合他們的食物。在不大的客廳里,擠滿了學生,有的甚至坐在地上,各種美味不斷從廚房里端出來。大家一邊看著電視,一邊享受著美食,感覺特別溫暖……
(責任編輯:白玉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