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門前,有一條小溪。清清的河水,不僅養(yǎng)育著我的祖祖輩輩,也養(yǎng)育了我二十幾個春秋,伴我渡過了童年和少年。溪不大,一年四季都有水,從我記事起,就發(fā)現(xiàn)沒有斷過流。溪水很清,小溪的岸邊,長滿了各種不知名的小草,還有幾棵零星的桃樹、杏樹、梨樹、李樹。小溪旁,有人家的地方,幾乎都有各種不同大小石頭做的臺階,人們在那臺階上洗衣、洗菜。溪中有各種各樣的叫不出名的小魚,每當有人在溪中淘米、洗菜時,一群一群的小魚圍在臺階邊,爭搶著食物。
每當春天來了,萬物復蘇,岸邊的垂柳,紛紛露出了綠芽,各種不知名的小草,爭先恐后的鉆出了地面,她那嫩嫩的,綠油油的,肥胖的小葉子,點綴著兩岸,相間,長在溪邊桃花,杏花、梨花及各種小花也競相開放,有粉色的,白色的,紫色的,展瓣吐蕊,散發(fā)出陣陣花香,蜜蜂們,揮動著那薄而透亮的翅膀,舞動著她那幾只小腳丫,圍著各種花蕊,努力的采蜜;各種艷麗奪目的蝴蝶,展開她們美麗的身姿,在花從中翩翩起舞,溪水也漲了很多,溪水在陽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一條條小魚在溪水中歡快地游來游去,景色非常美麗。
盛夏的季節(jié),更是我們小朋友的游樂場,鄉(xiāng)村里的孩子們全身光溜溜的,跳進小溪里,像一條條小泥鰍在水中鉆上鉆下。有的抓魚摸蝦,有的在洗澡納諒,有的在岸邊捉迷藏,個個玩的天昏地暗,不亦樂乎,傍晚時,哪怕沒有抓到魚、蝦,也要抓幾只螃蟹或摸一點螺螄回家,供大人們喝酒。
秋天的小溪,變得靜寂了,小溪清亮如玉,映照著兩岸的秋色,仿佛一條蜿蜒玻璃帶子,流淌在村中,晶瑩剔透,陣陣秋風吹過,岸邊的各種小草固葦了,柳姑娘也忙著脫下她那黃黃的舊衣裳,漂落在樹根下,漂在小溪里,小魚兒用它當小雨傘,在水中捉迷藏。
到了冬天,寒冷的北風吹著口哨飛奔而來,滿天飛舞的雪花,從天而降,給兩岸的土地蓋上了一層厚厚的棉被,岸邊的垂柳也長出了冰花,小溪偶爾也會結上一層薄薄的冰,在晨光的照射下,變得光芒四射,非常刺眼,小伙伴們拿起一塊石頭,砸開冰塊,用那凍的透紅的,像一根根胡蘿卜似的小手,拿起冰塊,放在嘴里,咕嚕咕嚕的咬著,玩的非常開心。溪水在冰下默默的流著,平時愛湊熱鬧的小魚小蝦,也不知道藏到什么地方去了,四周一切都那么安靜。
由于出來年數(shù)久了,很長時間沒有回老家了,每每聽到老家的鄉(xiāng)親說起,家鄉(xiāng)如何如何的變化,心情總是很激動,總想著哪天回老家看看,可為了生活,一直忙于工作,總是抽不出時間。
前不久,總算有了一個機會,陪著父母一起回老家看看,那天,起了個大早,開了近三個小時的車程,回到了家鄉(xiāng)。到了村口,下了車,踏上故鄉(xiāng)的泥土,心里有一種說不出的激動,看到村中的變化,簡直讓我不敢相信。乘著父母去親戚家聊天的機會,我去村里轉了轉,村中的變化真的是太大了,原本一條條彎彎曲曲羊腸小道,變成了一條寬闊的水泥路,過去低矮破舊的房屋,換成了一棟棟漂亮的樓房,房前屋后,一切收拾的干干凈凈,沒有像以前那種側所、豬圈、雞窩到處建,亂七八糟的,臭哄哄的。而今,家家戶戶都通了水泥路,安裝了自來水,每家每戶都建有標準的衛(wèi)生間,房前屋后收拾的整整齊齊、干干凈凈,整個村里都裝上了路燈。
唯有不同的是,村里這條小溪的水,依然同過去一樣,還是那么清澈。我來到小溪邊,看到一群群小魚兒,在清澈的溪水里,歡快的游來游去。小溪兩邊的河提,已經(jīng)進行了加固,在也不是以前那樣,雜草叢生,這破一塊,那缺一塊的了,河提上,種上了各種各樣的花,非常好看,我看著這清清的河水,走過去,用手輕輕地捧起,美美的嘗了一口,??!好甜。
小時候,我常問媽媽,小溪的水是從哪里來的?媽媽用手指著不遠去的大山,細心的告訴我,小溪的水啊,來自那個大山深處,你看那大山上,是不是有很多樹和植被呀,植被下,沒有被太陽曬到的地方,濕度非常大,晚上的溫度低,形成露水,露水匯集一起,就形成水,還有就是天上下的雨,沒有被土壤完全吸收,形成了水洼,這些泉水、雨水、露水經(jīng)山體內縫隙匯聚到一起,從低的地方流了出來,匯在一起,就成了小溪。后來,我又問爸爸,那這些小溪的水流向哪里呀?爸爸告訴我:這些小溪的水,它從大山中出來后,叮叮咚咚的跳下山涯,滑下山坡,繞過樹林,穿過村莊,淌過田野,唱著歌兒,灑下一路歡樂的琴音,流向很遠很遠的地方,匯入長江,最終流向大海,至于說的長江、大海,那時候的我,都不知道長江、大海它是什么樣的,也不知道在哪里。
時間過的真快,轉眼一天就過去了,吃過早晚飯,我跟父母告別鄉(xiāng)親,離開了家鄉(xiāng),離開了這塊生我養(yǎng)我的地方,離開了這條陪我長大的小溪。
作者簡介:
修方清,中共黨員,愛好寫作,是原《寧國報》特約通信員,在《經(jīng)濟日報》《科學時報》《消費者報》、原《寧國報》等報上發(fā)表多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