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政芳
時間匆匆逝去,留下了什么?又帶來了什么?是曾經的物是人非?是滿腔熱血的赴國難?是全家赴死的背叛與殘害?是一生追求忠于祖國、名留青史的壯志豪情?時間留下了歷史的壯烈和嘆息,經歷千年,在無數(shù)人心中寫出了答案。
他是讓所有中國人都意難平的民族英雄;他是朝野公認的忠義之士、國之棟梁;他一生堅持抗金,卻敗給了一句“莫須有”;他一生精忠報國,卻生在了歷史上最黑暗的時代,他就是岳飛。
岳飛出生于河南湯陰,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戶家庭,傳說他出生的那一天,大禽若鵠,飛鳴空上,故取名為岳飛,字鵬舉,有“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的氣概。一個英雄的故事,從此在史書中起筆。
岳飛小時候沉默寡言,熱愛讀書,鐘愛兵法書,這為后來岳飛從軍埋下了深深的種子。在讀書之余,岳飛學騎射,學刀槍,自小便極有武術天賦。
公元1122年,金軍侵犯中原,朝廷在全國招兵買馬,岳飛踴躍參軍,就這樣,20歲的岳飛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活。他的第一戰(zhàn)便以伏兵之計,生擒二賊以歸。戰(zhàn)勝歸來,父親病故的消息傳來,岳飛選擇回家為父親守孝,他的第一次軍旅生活便告一個段落。
不久后,岳飛的家鄉(xiāng)遭遇了一場水災,迫于生計,岳飛又開始了他的第二次從軍之旅。公元1125年,金滅遼后便大舉南侵攻宋,岳飛所在的部隊不敵金軍的強大攻勢,戰(zhàn)敗。但幸運的是,最后他突圍了出來,岳飛也再次回到家鄉(xiāng),結束了第二段軍旅生活。
沒有誰的成功之路會是一帆風順,時間這個敵人總是追殺著一個個人,在時光中奔跑的人們,要么臣服,要么被殺死,要么戰(zhàn)斗到最后,成為真正的英雄。
回到家鄉(xiāng)后,岳飛看著被金人破壞的土地,看著被金人殘害的百姓,他心中萬分憤慨,但又顧及家中的老母和力弱的妻兒,猶豫到底該不該投軍。他的母親知曉后,在兒子的背上刻下了“精忠報國”的四個大字,從此,這四個字在中國的史冊中熠熠生輝。
自古忠孝難兩全,在母親的堅持下,岳飛忍痛離別,懷著滿腔的報國熱情,再次參軍,投身前線,在黃河南北屢敗金軍。
公元1127年4月,金軍攻陷都城開封,北宋遭遇滅亡,史稱“靖康之恥”,岳飛在《滿江紅》中提到“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的內容,就是這段漆黑的歲月。
南宋成立后,新皇帝反戰(zhàn)主和,向南逃竄,不顧中原危難。岳飛只得另謀他處,投靠張所。憑借自己的非凡見識和高超武藝,過關斬將,岳飛的官職一路上升。但后來張所被捕,岳飛又投靠宗澤,不久宗澤將軍病逝,岳飛只能四處收集流寇,自己訓練,最終組成了一支紀律嚴明的岳家軍,從此登上屬于他的歷史舞臺。但在攻克朱仙鎮(zhèn)時,岳飛接到朝廷十二道金牌召他回去,岳飛和將領深知此去兇多吉少。有人勸他造反,而他卻亮出背后“精忠報國”的誓言。他對部下說,如果造反,金軍會趁機南下,宋朝江山更加危險,最后他選擇了全家赴死,以死示忠。
時間,定格在了1142年1月27日。
明知是死,卻毅然奔赴;明知“十年之功,廢于一旦”,卻憤然放下一切;明知手下數(shù)萬鐵軍,卻坦然卸下盔甲。后人無不扼腕嘆息,甚至說岳飛“太傻”。岳飛真的傻嗎?時間給出了答案。
千年過后,岳家軍的偉績至今被人們歌頌,而謀害岳飛的那些人,一直被世人唾罵。杭州城外,青山有幸埋忠骨;岳王廟前,白鐵無辜鑄佞臣。到現(xiàn)在,時間給出答案就是:忠于祖國的人,永遠得到敬仰;而禍國殃民的人,永遠被世人唾棄。
(指導老師:林?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