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帝堯的刑官皋陶就曾經(jīng)飼養(yǎng)過一只獬豸,遇到?jīng)Q斷不了的事情,就向獬豸尋求幫助。獬豸就會用自己頭上的角把做錯的那個人撞倒。
后世執(zhí)法的衙門都會在大門上或者是大堂上擺上獬豸的畫像,代表公正廉明。秦代的執(zhí)法御史頭上還戴著獬豸冠,到了清代,御史和按察使等監(jiān)察司法官員都一律戴獬豸冠,穿繡有獬豸圖案的官服。
畫龍點睛
南北朝時期,梁國有一位叫張僧繇的畫家,畫龍畫得特別傳神。
有一年,張僧繇奉命在金陵安樂寺壁上畫了四條金龍。這四條龍惟妙惟肖,就像是活的一樣。人們慕名而來,紛紛擁到寺中去欣賞,并對張僧繇的繪畫水平贊嘆不已。但是,唯一美中不足的是,這四條龍都沒有眼睛。
人們紛紛請求張僧繇把眼睛添上,讓龍更有神。張僧繇卻笑著搖頭說,給龍?zhí)砩涎劬Σ浑y,可是一旦畫了眼睛,這四條龍就要飛走了。
人們聽了這話,都哈哈大笑,以為張僧繇是在開玩笑,畫出來的龍怎么可能會飛呢?張僧繇無奈,只好答應(yīng)先給其中兩條龍畫上眼睛。他當(dāng)著眾人的面,提起筆,輕輕地給其中兩條龍點上眼睛。剛剛點完眼睛,神奇的事情發(fā)生了:天空突然烏云密布,緊接著電閃雷鳴,大雨傾盆而下,那兩條龍竟然從墻壁上騰空而起,在寺廟上空盤旋幾圈,消失在云層中。
人們都驚得目瞪口呆。不一會兒,天晴了,大家再看向墻壁,只剩下了兩條沒有點眼睛的龍。
人們把這個故事總結(jié)為成語“畫龍點睛”,比喻作文或者說話時在關(guān)鍵地方加上精辟的語句,使文章更加生動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