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AAA 問:
為什么小明、小花聽起來是孩子,但小張、小王聽起來是大人?
朱偉(蒼南縣高中語文研訓員,浙江省語文特級教師) 答:
在長輩娓娓道來的故事中,“小明”“小花”反復進入我們的童年記憶,是親切的小伙伴,是孩子;在生活或長期的閱讀體驗中,“小張”“小王”是社會生活的先行者,成了我們邁入成人世界的試驗人、代言人,是大人。據(jù)考證,“小明”最早出現(xiàn)于1937年出版的新編初小國語課本《乘涼》里?,F(xiàn)在,“小明”還是小學、初中試題中的第一主角,幾乎所有應用題如行程問題、水池事件等,都和他有關系。一代代的我們就這樣在學習生活中,認同了“小明”孩子的身份。
中國人的姓和名大有講究。姓代表一個人的母系血統(tǒng),氏是氏族男性首領的稱呼,漢代以后,二者統(tǒng)稱為姓。因此,姓不僅意味著個人的社會地位,還體現(xiàn)著家族榮耀,有著深厚的社會性意義。
古人有名有字,名是成年之前的稱呼,字則是他成年后步入社會時的稱呼。自新文化運動以來,名字只剩下名,直呼其名成了便捷的社會習慣。不過,在日常中是不宜直呼長輩之名的,那往往是無禮、挑釁甚至具有侮辱性的行為。
@沈 偉 問:
為什么說穿黑色衣服顯白,穿白色衣服顯黑?那么穿綠色衣服是否會顯紅,穿紅色衣服是否會顯綠?
JOJO(上海視覺學院服裝設計專業(yè)學生) 答:
不是黑色衣服顯白,而是深色衣服顯白。相較于黑皮膚和白皮膚,我們的黃皮膚對服裝的色彩更為挑剔。關于衣服色彩的選擇要從明度講起。明度,又稱為色彩亮度,指明暗程度,顏色越淺、越亮則明度越高,白色明度最高,黑色明度最低。我們的膚色明度居中,選擇低明度顏色的衣服與膚色對比,形成視覺差,才會顯白。另外,色溫、飽和度、環(huán)境燈光等因素也對我們的“顯白大業(yè)”有很大影響。
并不是說穿白色就一定顯黑。如果你穿白色衣服處在較強的陽光照射下,由于白色不吸光,光被反射到你的皮膚上,你的皮膚便會看起來透亮、白皙。同理,出席活動的明星在化妝品和現(xiàn)場鎂光燈的“增白”下,顯得光彩照人。當然,黑色也不一定顯白,秋冬季節(jié)如果黃黑色皮膚的你一味地在身上疊加黑色,也可能黑上加黑。露膚度、面料、發(fā)型的影響也不容小覷。
如果你想擁有一套萬能的穿搭公式,那是不現(xiàn)實的。即便是同樣的顏色,不同面料的材質、剪裁、印花元素都會導致衣服給人帶來不一樣的感覺。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看人并不只看臉部或局部皮膚。只有多多嘗試和挑選,提高個人審美,才能找到更多適合自己的衣服。
@小綠小綠要效率 問:
為什么有些作家的無心之作會得到讀者極高的評價?語文閱讀題常把文章立意描述得宏大高深,有些作家后來還會出面否定題目的答案,我們到底該怎么看閱讀題呢?
荊亞平(浙江財經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教授) 答:
法國批評家羅蘭·巴特曾提出一個很有名的理論——“作者之死”,指作品完成后,作者就再也無法主宰自己的作品,作品的解釋權從此交給了那些閱讀它的人。
“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睙o論是評論家的深度闡釋,還是語文試卷出題人的考查意圖、答題學生的個人理解,甚至是作家自己對作品的體會,哪怕他們彼此之間互不認同對方的判斷,其實都共同成就了該作品主題意蘊的多重性。
客觀來說,每一種觀點和看法只要能充分證明、自圓其說,就都是對作品意蘊的豐富,無所謂對錯。但是如果作品被作為題目用來考試,就不可避免地會以公平的名義設置一個或寬泛、或嚴格的標準答案。這樣的答案展示的只是出題人的考查意圖和他對作品的理解,卻需要大家努力揣摩并趨近。顯然,這是對作品意蘊的窄化和凝固。
作為一個也曾經為此困惑的過來人,我的經驗是,把自由賞析和考試分開。自由賞析時盡可以充分尊重自己的感受和體會,考試時則需盡可能根據(jù)本階段學習的重點,分析出題人的考查重心,掌握必要的答題技巧,盡量貼近標準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