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互換特產”引發(fā)大眾關注,不少網友曬出了自己收到的特產。所謂“互換特產”,就是有交換特產意愿的雙方通過網絡建立聯(lián)系,大致商議好互寄物品的種類與價格,口頭約定互寄家鄉(xiāng)特產,“主打一個信任”——可以說,這是互聯(lián)網時代陌生人線上社交的一種新玩法。在體驗“互換特產”時,還有不少人喜歡在社交平臺發(fā)布自己的裝箱、開箱視頻,往往也會引來不少網友的圍觀、討論。
不少網友覺得“這個活動很不錯”,但也有部分網友認為“才看到互換特產被騙的……還是自己買吧”。
一份用心準備的“盲盒特產”,包裝可能不夠華麗,卻承載了陌生人來自百里甚至千里之外的滿滿心意。有人收到北京姑娘寄來的各式傳統(tǒng)糕點、老字號名菜,有人收到東北大哥一連寄來的四五箱特產……不少網友因為一次“互換特產”與對方相識相知,從“互換特產”到彼此結交、建立友誼,生動詮釋了什么叫“網絡一線牽,珍惜這段緣”。
在交通便利、旅游資源發(fā)達的當下,“互換特產”為何能讓人如此熱衷?一方面,許多人由于工作、生活忙碌而無暇遠行,或是不擅長做旅行計劃、“玩兒不轉”陌生城市,“互換特產”就成了用本地人視角來“打開城市”的妙招,讓人得以通過小眾卻正宗的特產接近心中的“詩和遠方”,形成對一方水土一方人的“初印象”。另一方面,這個為陌生人呈現(xiàn)心意、展現(xiàn)巧思的過程同樣能使人體驗感滿滿,四處搜羅本地特產、向陌生人熱情講述自己的家鄉(xiāng),同樣極大地滿足了許多人的自我表達欲望與社交互動需求。
然而,還要關注到,“互換特產”存在一定風險。有網友寄去價值幾百元的特產后卻被對方“拉黑”,無奈表示“沒精力追討,只能進行道德譴責”;也有網友收到對方草草應付的“特產”后感覺很傷心。
面對這種情況,從理性層面講,在“互換特產”前,我們應當充分認識到自身可能面臨的風險;而從情感層面講,即便偶然遭遇“空手套白狼”,我們也不必對一次失敗的社交經歷過于后悔、自責,更不應就此對某個地域產生負面印象乃至抵觸情緒。
人際交往既要以誠待人,也應保持理性、謹慎。在盡可能確保自身權益的前提下充分交流、建立友誼,才能更大程度地發(fā)揮網絡社交的優(yōu)勢與妙用。
(據騰訊網昆明日報掌上春城官方賬號2023年8月30日;標題有改動,原標題為《“互換特產”應真心換真心,別讓誠摯交流“走了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