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對夫妻做短劇每月進賬4億多元”“爆款短劇編劇月人超10萬元”等話題沖上熱搜,再度點燃市場對短劇、微短劇賽道的關注,也讓短劇、微短劇到底有多賺錢成為熱議話題。
這的確是一個短劇、微短劇井噴的時代。今年春節(jié)檔,正在一眾院線電影火熱上映的時候,一部微短劇憑借“拍攝耗時10天,后期投入8萬元,上線當日充值超2000萬元”成為“爆款”,刷新了人們對微短劇造富能力的認知。事實上,當前短劇、微短劇賽道的火爆程度,遠超人們的想象。有報告顯示,2023年國內微短劇市場規(guī)模已經達到373.9億元,同比增長267.65%。僅在一家短視頻平臺上,2023年播放量破億次的微短劇就達500部,其中12部作品播放量破10億次。這樣的數(shù)據(jù),讓人們看到內容創(chuàng)業(yè)的新風口,折射出短劇、微短劇正在成為流量爭奪的新賽道。
有需求就會有供給,市場總是在捕捉、滿足人們的需求。相比較影院大片和長劇,短劇、微短劇第一是“短”,更加適合碎片時間觀看;第二是劇情緊湊、跌宕起伏,更容易擊中用戶的“癢點”,令人“上頭”;第三是投入成本少、創(chuàng)作門檻低,一旦成為“爆款”就能迅速回本、收益不菲。數(shù)字經濟時代的參與者,不會放過任何一個可能的機會,或是提前布局流量人口,或是搶占熱門IP版權資源,或是重金投入推廣引流。短劇、微短劇,正是在市場期待、各方助推中走向火熱的。
質疑和擔憂并非沒有。提及短劇、微短劇,不少人的印象中離不開“土”“無腦”這些形容詞。劇情越是荒誕、離奇,越讓人上頭。從網絡文學脫胎而來的短劇、微短劇,主打一個下沉市場,靠的就是“爽文”劇情吸引眼球,這是造成短劇、微短劇口碑不好的原因。而隨著短劇、微短劇由“藍?!弊儭凹t海”,劇情千篇一律、內容同質化嚴重、粗制濫造等問題也更加突出。有的迎合人們的獵奇心理,充斥暴力血腥因素,傳遞扭曲的價值觀,不僅挑戰(zhàn)公眾的智商,更是拉低公眾的審美。有的設置消費陷阱,誘導用戶充值付費,引發(fā)“月薪5000元,看不起付費短劇”的吐槽。注意力是網絡時代的稀缺資源,用戶在一集又一集的短劇、微短劇中“根本停不下來”“掏空了腰包”,折射出商業(yè)快餐時代的文化焦慮和社會問題。
短劇、微短劇,說到底是信息傳播的載體,既有新模式新業(yè)態(tài)的商業(yè)屬性,也有塑造人影響人的社會屬性。從這個角度來看,對短劇、微短劇發(fā)展中出現(xiàn)的問題不能聽之任之。去年年底,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公布針對網絡微短劇治理的七大舉措,包括加快制定《網絡微短劇創(chuàng)作生產與內容審核細則》、研究推動網絡微短劇App和“小程序”納入日常機構管理等。在包容的同時加強監(jiān)管,目的是推動微短劇進入健康的發(fā)展軌道。從內容產品創(chuàng)作規(guī)律來看,短劇、微短劇要想把流量變成常量、真正贏得用戶,必須注入文化的內核。今年春節(jié)期間公布的16部精品微短劇,融合文化元素和新穎表達手段,引領微短劇行業(yè)向精品化發(fā)展,成為產品“出圈”、文化“出海”的新載體。
行業(yè)精品化需要時間來沉淀。這個過程中,對我們普通消費者而言,關鍵要理性甄別,提高自控力。生活在互聯(lián)網時代,前所未有的便利也意味著前所未有的信息爆炸和冗余,各種聲光電刺激大腦皮層、調動五官神經,我們很容易在類似“無腦”短劇、微短劇中消耗注意力、喪失控制感。掌握“信息閥門”的只有我們自己。我們期待短劇、微短劇能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更希望有更多經得起打磨、滋養(yǎng)心靈的精品力作,讓現(xiàn)代人的精神原鄉(xiāng)郁郁蔥蔥。
(據(jù)微信公眾號“人民日報評論”2024年3月15日;標題有改動,原標題為《讓人上頭的短劇,不應只是“流量收割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