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有個晚輩姻親叫吳南卿,在州府做參謀,杜甫稱他為吳郎。有一年秋天,吳郎要在夔州住一段時間,杜甫決定把夔州的瀼西草堂借給他住,自己則搬去鄰近白帝城的茅屋。他以詩代信,給吳郎留下一首名為《簡吳郎司法》的信詩。
瀼西草堂的門前有許多棗樹。以往每到棗子成熟的季節(jié),附近的窮人就會來打棗,杜甫從不干涉。但是,吳郎住進草堂以后,就在草堂周圍圈上籬笆,不讓他們打棗。于是,他們便跑去向杜甫訴苦,稱若不是因為常年戰(zhàn)亂,他們也不至于窮到打棗充饑的地步。
杜甫覺得吳郎圈籬笆的做法不近人情,便決定給他寫封信,勸告一番。這次,信的題目卻沒寫成《又簡吳郎》,而是寫成《又呈吳郎》:“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即防遠客雖多事,便插疏籬卻甚真。已訴征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盈巾?!?/p>
吳郎本是杜甫的晚輩,理當用“簡”,而杜甫卻用了平輩和上級之間的“呈”字,整封題作寫得委婉動情,不見半句指責,而是用自己對窮人的憐憫之心感化吳郎。
吳郎看到杜甫的信后,意識到自己太小氣了,當即拆了草堂門前的籬笆,并親切邀請鄰居們前來打棗。
(據(jù)古詩文網(wǎng) 北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