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彥靈 王建英
基金項目:山西省重點項目“國學智慧與設計專業(yè)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課題編號:J2021361
摘要:磁州窯作為我國北方重要的民窯,蘊含著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內涵。因此,推動磁州窯陶瓷藝術融入學校美育具有可行性,既能夠為磁州窯的傳承和發(fā)展開辟新的空間,也能夠讓學生們充分感受陶瓷藝術內在的美學價值,對于提升其自身的美學素養(yǎng)有著重要意義。文章以磁州窯陶瓷藝術進校園作為切入點,揭示其與美育教學相結合的深遠意義,并探索其在學校美育教學中的實施路徑。
關鍵詞:磁州窯;陶瓷藝術;美育;學校
2020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意見指出,美育是審美教育、情操教育、心靈教育,也是豐富想象力和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的教育,能提升審美素養(yǎng)、陶冶情操、溫潤心靈、激發(fā)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活力。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yǎng)為目標,弘揚中華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納入各級各類學校人才培養(yǎng)全過程,貫穿學校教育各學段,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近年來,各地區(qū)各部門結合自身實際認真貫徹落實上述意見要求,充分利用地方特色深挖美育元素,通過寓教于樂、潛移默化的形式,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本文以磁州窯陶瓷藝術融入學校美育教學為例,談談對具體實施路徑的思考。
一、磁州窯陶瓷藝術美育情況調查
磁州窯歷史悠久,其所在地區(qū)從宋代至今歷經多次更名或地域行政區(qū)縣劃分。筆者以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qū)方圓50公里作為調查范圍,在該區(qū)域內隨機選擇100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了解他們對于磁州窯陶瓷藝術的知曉程度。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學生對磁州窯陶瓷藝術有一定的了解,只有少數學生未進行過了解。綜合調查結果來看,磁州窯陶瓷藝術在當地學校美育教學方面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但還有一定的提升空間。
二、影響磁州窯陶瓷藝術美育發(fā)展的因素
(一)對美育概念認知不足
蔡元培曾說過:“美育的基礎立在學校?!泵朗羌儩嵉赖?、豐富精神的重要源泉,學校美育是培根鑄魂的工作,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發(fā)揮著不可代替的作用。但是,當前部分學校在美育方面還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是少數教師的美學素養(yǎng)有待提高,對美育理解存在偏差;二是學校開展美育教學所需的硬件、軟件都較為薄弱和欠缺,有待改進。
近年來,各級教育部門持續(xù)加強美育教學在素質教育中的比重,人們也充分認識到美育作為學生成長過程中難以忽略的環(huán)節(jié),對于學生世界觀、人生觀的構建起到了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全面提升學生文化理解、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chuàng)意實踐等美育核心素養(yǎng),無疑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二)對磁州窯陶瓷藝術價值認識不足
陶瓷是人類生活中出現很早的器物,與人類的生產、生存、發(fā)展息息相關,從古至今還沒有哪一種人工制造的器物像陶瓷這樣能夠與人類構成如此廣泛而密切的聯系。其中,磁州窯作為我國北方非常龐大的民窯體系,歷史悠久、種類多樣,在民間非常流行。磁州窯能有這樣的普及率,與其強烈的民俗性有著很大的關系。磁州窯陶瓷藝術不僅具有藝術審美價值,而且在學校美育教學方面也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從磁州窯陶瓷藝術這一媒介延展出來的公共教育活動,體現的正是潤物細無聲的美育教學理念。遺憾的是,當下磁州窯陶瓷藝術課程在少數學校美育教學中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主要原因便是對于磁州窯陶瓷藝術價值的認知不足。
根據史料記載和考古發(fā)現可知,磁州窯是創(chuàng)燒于北宋中期的民窯體系,窯址位于今河北省邯鄲市磁縣的觀臺鎮(zhèn)與彭城鎮(zhèn)一帶。明代謝肇淛《五雜俎》記載:“今俗語窯器謂之磁器者,蓋磁州窯最多,故相沿名之?!庇纱丝芍?,磁州窯之名得自磁州,并以磁州為中心輻射至山東、山西、河南、四川、江西、安徽、陜西等地,其中,河北、河南和山西三省較為集中,形成了自宋代以來龐大的磁州窯體系。
磁州窯受地理環(huán)境影響,原材料較為粗糙,不似景德鎮(zhèn)那樣細膩,因而形成了“粗瓷細作”的藝術特征。為彌補不足,磁州窯匠人集思廣益,創(chuàng)造出了獨樹一幟的陶瓷裝飾技法,具有濃郁的民俗氣息,因而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磁州窯主要生產老百姓日常使用的生活器皿,其所使用的原材料中多含有鐵、鈦、鋁等成分,白度不高,呈灰白和灰褐色。因其民窯特性,在生產制造上更為自由,形成了技藝龐雜、品種多樣、流通廣泛的特點。在裝飾上,磁州窯在宋代五大名窯基礎上突破了單色釉的限制,不僅燒造白瓷、黑瓷、黃瓷、綠瓷、三彩,更是形成以刻花、彩繪為代表的裝飾技藝。
磁州窯陶瓷作品的紋樣和造型,充分體現出了先民的智慧結晶,歷朝歷代的磁州窯匠人們?yōu)槲覀兞粝铝司始姵实淖髌?。例如,元代磁州窯白地黑花纏枝牡丹梅瓶(圖1),白地剔黑花,施釉準確,刻剔精巧,黑花濃郁深沉,色感對比強烈。梅瓶在元代作為一種實用性酒器,備受推崇,原因有二:其一,梅瓶瓶口小頸短,便于封口系繩;容量大,便于搬運。再配以小巧的蓋子,形成巨大且密閉的空間,使得酒香經久不散,這也是古人儲酒的方式之一,底足外翻則能夠保證瓶身穩(wěn)定,防止酒液傾灑;其二,梅瓶盛酒也有“久(酒)久平(瓶)安”的美好寓意。老百姓因梅瓶造型優(yōu)美、寓意美好,因此對其甚是喜愛。可以說,磁州窯梅瓶在具有實用功能的同時,也是一種精神上的寄托。
再如北宋磁州窯白釉黑彩劃花牡丹紋瓶(圖2),圓唇外翻,小口,短束頸,豐肩,圓腹,腹壁向下弧收隱出圈足。圈足澀胎,見化妝土、透明釉流散。胎色淺灰,胎質堅實,瓷化程度非常高,且釉面滋潤、畫工精湛、刻工流利,實為一件不可多得的磁州窯精品,值得后人珍視。
在磁州窯瓷器燒制的過程中,匠人們秉承“惜物”的價值觀,在選材時講究就地取材、因材施藝、物盡其用,追求“天人合一”的藝術效果。此外,磁州窯匠人還將花卉、人物、鳥獸、蟲魚、山水等物象繪制到瓷器上,栩栩如生且富有情趣,開創(chuàng)了我國瓷器彩繪裝飾的新紀元,為宋代之后青花瓷和五彩瓷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總而言之,磁州窯是我國陶瓷百花園里的一朵奇葩,也在世界陶瓷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那么,應當如何繼承和弘揚這寶貴的文化財富,并切實應用到各級學校的美育教學之中,是一個值得磁州窯地區(qū)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的問題。
三、美育視角下磁州窯陶瓷藝術發(fā)展建議
調查發(fā)現,當前少數學校對磁州窯陶瓷藝術融入學校美育教學的目的性不夠明確,缺乏統(tǒng)一的規(guī)劃組織,呈現出一種較為隨性的狀態(tài)。此外,陶瓷美育教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也不夠,相關教學活動一直停留在課本上,教學效果不理想,有待進一步改進和提升。
對此,筆者提出以下兩方面的思考:一是要學思并行。在教學過程中,學校和教師應加大對美育知識和磁州窯文化價值的重視。在注重學生理論知識學習的同時,強化學生思考的深度,做到學思并行。這就要求師生們勠力同心,深入研究和及時總結教學過程中的疏漏和不足,以更好地提高美育教學的質量。二是構建特色化陶瓷藝術教學體系。如今人們已經認識到在磁州窯地區(qū)開展陶瓷藝術美育教學活動的地理優(yōu)勢和必要性,能夠為學生提供廣闊而豐富的學習空間。
在磁州窯陶瓷藝術美育教學活動中,既要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也要遵循學校的美育教學規(guī)范,因此構建特色化陶瓷藝術教學體系是十分必要的。筆者認為,陶瓷藝術課程教學主要涉及兩方面內容:一方面是開設以磁州窯陶瓷藝術審美和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為核心、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和藝術經典教育為主要內容的藝術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磁州窯陶瓷發(fā)展史。而陶瓷藝術在磁州窯地區(qū)作為一門藝術類課程進校園,首先要明確所要面對的學生群體,基于不同年齡段的學生要采取不同的專業(yè)課程教學,在幼兒階段以欣賞為主,在中小學階段可適當加入實踐環(huán)節(jié),并將教學側重點放在美育視角下對磁州窯陶瓷藝術欣賞、實際制作和內涵思考之上。另一方面,通過對美育知識的學習,啟發(fā)和鼓勵學生進行實際操作,將寓教于樂的藝術體驗帶入現實,讓他們親手制作出屬于自己的陶瓷作品。學生通過豐富的課程內容,用“眼看、耳聽、手感受”的感知方式體悟磁州窯陶瓷藝術,相比傳統(tǒng)說教,更能夠起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培養(yǎng)作用。此外,采用學生互評、教師總結性評價等評價方式對學生現階段學習進行綜合性評價,有助于今后更好地對教學內容和過程進行改進與提升。
不僅如此,學校還可以和磁州窯生產基地、非遺傳承人建立友好合作關系,共同開展研學活動,帶領學生參觀磁州窯陶瓷藝術展,并深入窯址、廠區(qū)等地進行交流學習,讓學生能夠實地感受磁州窯陶瓷藝術之美,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和創(chuàng)作欲望,同時幫助他們感悟陶瓷制作不易,從而形成“惜物”觀念。
總的來說,就是要將磁州窯陶瓷藝術真正地融入學校的美育教學體系之中,以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對美的感知、對美的向往。與此同時,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研究,體悟磁州窯陶瓷的藝術之美、技藝之高,并積極培養(yǎng)他們的想象能力與創(chuàng)新意識,實現從美育拓展到智育。
四、結語
一件件精美的瓷器、一個個動人的故事,將人們帶入磁州窯的神奇世界。磁州窯陶瓷藝術通過獨特的材料和技藝體現美學內涵和審美趣味,使公眾對美的追求物態(tài)化,最終成為觀賞和品評的對象。在當下,增強廣大學生認識美、體驗美、感受美、欣賞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探索藝術教育的全新途徑是一個重要課題。而將磁州窯陶瓷藝術融入學校美育的過程,既是磁州窯陶瓷藝術傳播的一個有效途徑,也是學校美育教學的有效手段。這不僅有利于磁州窯陶瓷藝術的發(fā)展,更有助于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美學素養(yǎng)。通過火與土的幻化,在使學生們懂得欣賞、制作磁州窯陶瓷作品的同時,也能夠幫助他們凈化心靈、升華情感。
參考文獻:
[1]黃高才.大學美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
[2]陳正凱,徐婷.美育視角下高校陶瓷藝術課程教學研究[J].陶瓷研究,2022,37(04):90-92.
[3]王建中.解讀磁州窯陶瓷裝飾藝術的創(chuàng)新理念(一)[J].陶瓷科學與藝術,2009,43(02):18-20.
[4]綠寶石藝術陶瓷館.磁州窯的概述[OL].(2011-03-02)[2023-09-26].http://www.zhongguociwang.com/show.aspx?cid=132&id=3521.
[5]賈聚鑫,孫曉明,戚彬.淺析中國陶瓷文化中的惜物價值觀[J].山東陶瓷,2022,45(02):9-15.
[6]張文婧,趙昕.試論高等教育中美育功能的挖掘——以傳統(tǒng)陶瓷文化為視角[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6(10):154-156.
[7]臧小戈.古樸閑逸 磁州窯的刻花與彩繪[N].光明日報,2021-08-01(011).
作者簡介:
董彥靈(2000—),女,漢族,河北邯鄲人。中北大學藝術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藝術學理論。
王建英(1974—),女,漢族,山西太原人。博士,中北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藝術學基礎理論、藝術哲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