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叨叨邀請夏咧咧來家玩兒,沒想到老媽出門一直沒回家,沒人做飯,兩人的肚子里上演起了“孫悟空大鬧天宮”,這可咋辦呢?他們翻遍了家里也沒找到一丁點兒吃的,要不然點外賣吧!兩人又開始翻箱倒柜地找錢。夏咧咧一不小心按到了茶幾下的一個按鈕,“嗖!”兩人一下子穿越到了宋代!
啊,這可怎么辦?古代哪兒有外賣呀,這下得餓肚子了!
別擔(dān)心,古代也有外賣!
宋代外賣很紅火
漢唐時就有外賣了,但宋代不光有外賣,還有外賣小哥呢。瞧,有圖有真相!
在北宋畫家張擇端畫的《清明上河圖》里,你能清清楚楚地看到,街上有人提著飯盒,或者端著碗在送外賣。瞧,那位外賣小哥腰上系著圍裙,舉著食盒,正在四處張望呢。那會兒沒有導(dǎo)航,他大概是在找往哪邊走吧。
宋代經(jīng)濟很發(fā)達,京城汴京,也就是現(xiàn)在開封,非常熱鬧繁華,每當(dāng)夜幕降臨,幾百家店鋪都會亮起燈籠,供應(yīng)小吃、甜品、涼菜……到了南宋,更是遍地都是餐館酒肆。這些店鋪、酒肆都有“外賣”服務(wù),有的人叫外賣送到家,有人和朋友在酒肆聚會,叫一些點心外賣,還有一些婦女懶得做飯,從樓上吊下一個籃子,把錢放在里面,買樓下的飯菜小吃。
沒有App怎么叫外實
古代沒有手機,沒有App,怎么叫外賣呢?
大戶人家家里都有仆人,主人想吃某家店鋪的菜了,就打發(fā)仆人去預(yù)訂。店鋪“接單”后,按照約定的時間做好,讓人送菜上門,主人家支付菜錢,付點小費,這買賣就算做成了。有些富貴人家偏愛某個館子,就會有個長期約定,比如每周送幾次某菜,這就是長期協(xié)議。店鋪做生意呢,也會靈活多變,有的不等大戶人家來約,而是主動登門叫賣,并約定下次送菜時間。
胡叨叨和夏咧咧見到這些發(fā)愁了,看樣子外賣不是普通人能吃的,更不是隨叫隨到呀!
外賣商大揭秘
別著急!宋代提供外賣的店,也不全是只有有錢人才能享用的。
當(dāng)時的開封,酒樓餐館遍地開花,但有72家酒樓比較特殊,它們被稱為“正店”。什么是正店呢?這就等于我們現(xiàn)在的五星級酒店,是高檔酒樓。這些酒樓里不光提供酒菜,還有“當(dāng)紅歌星”獻唱,“藝術(shù)家”彈曲兒,講究的就是歌舞升平,奢華上檔次,人家專門為達官貴人服務(wù),外賣單嗎,很少,即使有,也只給VIP客人服務(wù)。
如果你仔細看《清明上河圖》,就發(fā)現(xiàn)有“腳店”這樣的招牌。這可不是洗腳的店喲,而是一些比“五星級”檔次低一些的燒菜館。這些館子面向有點小錢的中產(chǎn)階級,也提供外賣服務(wù)。胡叨叨一聽興奮了,快,來碗湯圓!哈哈,你想得太美了,點得太少了,商家是不接單的,因為這些館子是有起送價的。是不是感覺現(xiàn)在的商業(yè)模式,都是老祖宗玩兒剩下的呀?
比起“腳店”,還有一些店叫“分榮”,也就是咱們說的大排檔。這種店地方都不大,面向普通老百姓,基本上隨叫隨到。腳店中有一種“云店”,只做外賣。每天,店鋪會準(zhǔn)備好各種菜式,用盒子裝好,供大家選購。當(dāng)時,有一些人不能自己生火做飯,一日三餐就在云店里解決。嘿,這不就是快餐盒飯嗎!
有的飯館為了招攬生意,到了飯點兒,就派伙計到街上大喊:“今天有煎豆腐、紅燒魚、涼拌茄子!”你只要大喊一聲:“來兩條紅燒魚!”不一會兒,熱騰騰的紅燒魚就送到你手上了。這特別適合那些沒時間做飯的生意人。
外賣小哥都是誰
達官貴人們想吃外賣了,就打發(fā)自己的仆人去買,但大多數(shù)外賣是店小二、伙計們負責(zé)送的。但有時候,客戶家離得遠,店小二、伙計們要照管店里的生意,根本騰不出人手出去送餐,怎么辦呢?這時候就需要“閑漢”了。
“閑漢”可不是閑人懶漢喲。城市里有一幫人,他們沒有土地,沒有產(chǎn)業(yè),也沒有工作,那怎么生存呢?全靠給人跑腿。他們看見有錢公子聚會,就主動跑過去:“少爺,您要買點小吃嗎?您需要取東西嗎?”很多人想點外賣,又不想動彈,就派這些閑漢去店里下單。酒樓里忙不過來了,也會掏錢請這些人,把外賣送到客人手里。這大概是最早的專職外賣小哥啦!
皇帝也吃外賣
宋朝沒有“宵禁”政策,夜市非常繁榮,城市里幾乎夜夜燈火通明,各種好吃的遍地都是。什么麻腐雞皮、冰雪冷圓子、冰雪干草湯、旋炙豬肉皮、煎角子……想想都忍不住要流口水!
美食太多,皇帝也忍不住想嘗嘗鮮!宋孝宗就是一位外賣資深愛好者。他常常讓人到夜市給自己點外賣。有一天半夜,宋孝宗忽然想吃點東西,就讓人買來了“南瓦張家圓子”和“李婆婆魚羹”,宋孝宗唏哩呼嚕吃完,龍顏大悅,直接給了跑腿的太監(jiān)1000文小費。宋孝宗喜歡吃外賣,都是他父皇宋高宗老客帶新客的結(jié)果。早前,他去給趙構(gòu)請安,趙構(gòu)特意點了“李婆雜菜羹”“臧三豬胰胡餅”等“網(wǎng)紅”外賣,對他說:“來,一起吃!”有這么個“榜樣”,難怪宋孝宗也成了“外賣達人”呢!
有一回,宋孝宗大概是多吃了一些“烤肉”加“冷飲”,接連拉了好幾天肚子,嚇壞了一大幫大臣,大伙兒紛紛勸他別吃“外賣”了,但宋孝宗沒好幾天,又開始了新一輪的“外賣時間”。,
飯菜涼了怎么辦
送外賣,如果路遠的話,涼了怎么辦?不怕,人家有神器呢,這就是食盒。
我們現(xiàn)在的外賣都是用塑料盒、泡沫盒打包,講究一個方便又便宜;古代的食盒可都很精致,有竹、琺瑯、漆器等各種不同材質(zhì)的食盒,最多的是木質(zhì)的。普通飯館用的是普通的木料,富貴人家就會用紫檀、黃花梨、雞翅木、酸枝等珍貴的木料做食盒,有的還會有金銀錯、鑲嵌珠寶貝殼等工藝,非常華貴。
食盒不光能裝飯菜,去親戚朋友家做客,也可以把禮物放在里面。
還有一種神器是溫盤。溫盤看起來和普通盤子差不多,如果從側(cè)面看,你就能明白,它好厚!因為溫盤的中間是空的,人們給里面灌上溫水,這樣就能讓飯菜保持溫度啦!這可是保溫瓶呀!
明清外賣
到了明清時期,“外賣”服務(wù)就更完善了,不光可以送酒送菜,如果你家里請客的話,酒樓甚至可以派出一個團隊去服務(wù):小工買菜準(zhǔn)備食材,廚師做菜操辦宴席,還有專門給客人下帖子安排座位的,有的還提供餐桌餐具。宴席結(jié)束,有專人負責(zé)刷鍋洗碗、打掃場院。哦,有的還能提供歌舞助興呢!總之就是360°全方位服務(wù),請客的人當(dāng)個甩手掌柜就行!不過,這樣的服務(wù)價格也是很高的,只有達官貴人才請得起。
怎么樣,現(xiàn)在你不擔(dān)心胡叨叨和夏咧咧穿越過去沒有外賣吃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