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名稱: 熱帶雨林民族文化博物館
館藏亮點:箭毒木樹皮衣 絞殺植物 貝葉經(jīng)
一句話介紹:熱帶雨林民族文化博物館位于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內(nèi),是探索熱帶植物、動物、民俗文化的絕佳之處。
在神秘的熱帶雨林里,生長著許多我們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植物。我國西雙版納的雨林是北回歸線沙漠帶上極為難得的一塊綠洲,也是我國熱帶雨林生態(tài)系統(tǒng)保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積最大的地區(qū)。建在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中的熱帶雨林民族文化博物館,可以說是了解地球之肺—— 熱帶雨林的首選之地。
世界上“最毒”的衣服
我們平時穿的衣服,大多數(shù)以棉、麻為原料,樹皮制成的衣服少之又少。但令人想不到的是,在西雙版納熱帶雨林,當?shù)厝嗽檬澜缟献疃镜闹参铩灸镜臉淦ぶ谱饕路?/p>
箭毒木生長在熱帶季雨林,用刀劈開它,會有乳白色的樹汁流出。小心!這乳白色的樹汁千萬別碰!因為它含有劇毒!手上沾了樹汁,揉揉眼睛,就會雙目失明;不小心碰到傷口,就會心臟麻痹,最終窒息而死——所以箭毒木又被稱為“見血封喉”。
這么毒的樹, 為什么還能做成衣服呢? 原來, 箭毒木的樹皮厚實、纖維細長、柔韌性好, 通過加工祛毒, 可以做成結(jié)實、保暖、耐穿的布料。不過, 制作箭毒木衣服, 最關(guān)鍵的就是要去掉致命的毒液: 經(jīng)過三次捶打、清洗、整理、熨燙、石壓等工序,箭毒木的樹皮才能變成制作衣服的原料—— 這個過程大概需要半個月,再經(jīng)過剪裁、縫制,才有了箭毒木樹皮衣?,F(xiàn)在,加工樹皮衣的手藝,已經(jīng)作為華夏衣服制作的分支,被列入“非遺”名錄。
植物“殺手”
在綠色、寧靜的植物世界,也存在著你死我活的爭斗,這種現(xiàn)象被稱為絞殺現(xiàn)象。在熱帶雨林中,垂葉榕就因“稱雄霸道,殺死寄主,取而代之”而被稱為植物殺手。
鳥類吃了垂葉榕的果實,其種子隨糞便落到其他樹木的枝丫或樹皮裂隙處,當溫度、濕度適宜時,這些種子便會發(fā)芽,長出許多氣根。柔軟的氣根依附在喬木上,越來越長,不久便到了地面,并插入松軟的雨林土壤中,拼命搶奪寄主的養(yǎng)分和水分。隨著這些氣生根一天天長大、變粗并分枝,它們互相交叉結(jié)網(wǎng),會將寄主樹的主干牢牢箍(gū)住,并繼續(xù)在寄主樹干上依附、生長——寄主樹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垂葉榕則越長越茂盛。最后,寄主植物因外部絞殺的壓迫和內(nèi)部養(yǎng)分的貧乏而死亡、枯爛,垂葉榕卻長成了一棵獨立的大樹。
傣族歷史文化的運載者——《貝葉經(jīng)》
貝多羅樹,又名戈蘭,是生長在亞熱帶和熱帶地區(qū)的棕櫚(lǘ)類木本植物。貝多羅樹的葉子寬而堅韌光滑,與中原地區(qū)的竹簡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傣族人民心目中,貝葉也叫“戈蘭葉”,而《貝葉經(jīng)》則顧名思義,是指寫在貝多羅樹葉上的佛教經(jīng)書。制作貝葉經(jīng),需要經(jīng)過砍貝葉、分割、煮貝葉、晾干、削剪、制匣、彈線、刻寫等十余個步驟。
如今,西雙版納現(xiàn)存的貝葉文化經(jīng)籍,涉及傣族社會歷史文化和生產(chǎn)生活的方方面面,被譽為“運載傣族歷史文化的神舟”。
除了這三件“寶物”,這里還有兇猛的蟒蛇、美麗的蝴蝶、最長的豆子、最重的種子……雨林中各種獨特的動植物標本都近在咫尺。快來這里體驗獨特的熱帶雨林民俗風情吧!
(責任編輯:楊懿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