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憤怒的葡萄》被稱為“世紀之書”,但這一點要到最后才能理解。
本書描述了20世紀30年代,美國“大蕭條”背景下失去土地和家園的喬德一家駕車走上六十六號公路,向著傳單上的彼岸——加利福尼亞遷徙的故事。
從湯姆急匆匆地走進那一處盛夏的樹蔭起,手捧書的我,遠隔著時間空間的普通讀者,跟在他身后,一起迎接那即將到來的路途。但翻了幾十頁之后,我發(fā)覺這似乎不是一段容易的旅程。可能是沙塵暴、棉花田,還有充滿西部特色的畫面離我太遙遠,又或者是作者描寫風格的年代感,讓人陌生,一時難以適應。
當然,我還是繼續(xù)讀了下去,短暫的不適應感不足以否定這本書。我會憑著好奇、耐心,更多的是對“經(jīng)典巨作”的信心,往下探究。這種感覺讓我想起了十幾歲讀《飄》時的場景。
暑假第一天,我捧著當時見過的最厚的書,莊重地坐在小小書桌前,也是這種撲面而來的不適應感讓當時的我感覺不輕松,但還是一頁一頁往下翻?;腥绺羰?,兩個時刻隔著十多年相呼喚,并印證了一件事——閱讀的開放性。你只要沿著詞句的小徑走下去,就一定能走進作者要帶你去的世界。
喬德一家要走的路,和世上所有的路途一樣,離開、路途、終點,但又比大多數(shù)路途都要艱難。
離開是艱難的。這是徹底的訣別,因為故土已然沒有容身之所,面前只有能帶走的和要拋下的。離開過自己出生、成長的土地的人,就知道故土不是一張平面圖,而是一個蘊藏記憶、飽含情感的四維生命體?!叭嘶畹牡胤?,也是人的一部分?!彼?,有些人會永遠留下,堅決得仿佛一棵樹。
路途是艱難的。搖搖晃晃的車載著一家人前行,時間被拆成具體的日和夜,白天向著目的地一點點挪移,夜晚要尋求一處安穩(wěn)地來安放睡眠。人活在這樣重復的日夜里,不知道前路還有多少,記掛的無非是三餐和安眠。所有可能發(fā)生在日常生活里的混亂、疾病和死亡也沖擊著奔波中的他們,創(chuàng)造著悲傷和失望,并剝奪了他們停留的權(quán)利。往前走,是唯一的選擇,也是所有不確定中唯一確定的事情。
終點是艱難的。漫長的歷程,相遇的人,發(fā)生的對白,讓他們獲得了足夠的信息來還原一個真實的加利福尼亞。夢想家園并不存在,支撐他們的理想生活也不存在。一開始就籠罩在人身上的無助與無奈,后來更加沉重地落在了他們的肩上。他們或許不能完全理解這種無助與無奈,但能看清楚自己的處境。在遷徙的浪潮中,在經(jīng)濟制度中,個人的命運是如此的被動,一個人或者一個家族失去什么,并不被在意,這一切只是農(nóng)業(yè)工業(yè)化,以及廉價勞動力流轉(zhuǎn)下的副作用,甚至稱不上是犧牲。
書中的苦難,很多次地加在眾多具體的生命之上,它們發(fā)生過,并以新的形式出現(xiàn)在后來的每個當下。作為讀者,忍不住期待故事會有一些奇跡般的轉(zhuǎn)機,作為現(xiàn)實參與者,更期望能獲得命運的垂憐。但喬德一家不僅未能獲得救贖,而且在一場暴雨中步步泥濘地走向深淵。你不忍看,但又知道這就是真實的世界:無辜者,正被“不幸”所圍獵,絕望一層比一層深重,直至最后的食物和最后的落腳之處失去。
在書的結(jié)尾,在絕望交疊使人麻木之際,那個失去至愛還在悲痛中的女人像圣母般敞開胸懷的時候,有一個巨大的東西寂靜地炸裂了,那硝煙彌漫了整個故事,也彌漫了我的眼睛。突然,故事有了另一種聯(lián)結(jié)的方式。
每個苦難里都有人性的光芒閃耀,我寫絕望或許是不準確的,這個家族從未被絕望俘獲,他們還有一種異常堅韌的力量?;蛟S這一切難堪只能稱得上是掙扎,又或許會讓你在合上書頁的那一刻熱淚盈眶。這種對命運的抗爭是如此無聲,又如此撼動人心。這種生命力被這個故事喚醒,這種生命力會激勵著我們鼓起勇氣走艱難的路途。
阿免
定居在南方小鎮(zhèn),一個留短發(fā)的普通90后,目前是普通的公司職員,也是一名長大了的兒童。12歲開始寫詩,但繪畫涂鴉的年份無從考證,始終熱愛以詩人和畫家的方式表達自我,擅長通過想象力、文字和圖案將平凡日常變得閃閃發(fā)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