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夢佳 程梓恒
【導讀】青年毛澤東在“一師”期間的四次“游學”是其社會調查實踐的肇始,“游學”中對“天下紛紛”的思考是其社會改造思想的發(fā)端。在“游學”過程中,毛澤東看清了“天下紛紛”的種種表現,明晰了其原因在于“無內省之明”和“無外觀之識”,進而探索依靠“大哲學革命家”和“大倫理革命家”之力,從“大本大源”處入手,從根本改造中國,實現理想世界的構想。改造社會是毛澤東早期思想的核心主題,而對改造社會道路的思考和探索,正是促使他接受并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必要歷程。
改造中國社會是毛澤東一生社會實踐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社會改造思想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了解青年毛澤東關于社會改造的思考和探索對于全面準確把握毛澤東社會改造思想具有重要的意義。第一師范時期作為毛澤東的政治思想的初始形成期和社會實踐的最初進行期,這一時期萌芽的社會改造思想與該時期所進行的社會調查實踐有著密切的關系。“游學”期間的見聞是該時期毛澤東社會改造思想發(fā)展的重要推動力,“天下紛紛”是其重大感受。因此,探討青年毛澤東對“天下紛紛”的思考,可以管窺毛澤東早期社會改造思想。
一、“天下紛紛”時的四次“游學”
(一)“游學”原因分析
青年毛澤東的“游學”實踐的萌生固然緣于明清實學和湖湘求實學風的熏陶、重視踐履躬行的顏元、顧炎武、王船山以及楊昌濟的影響以及湖南第一師范講求實際的校風的陶冶,但更深層次、內在的原因是青年毛澤東始終懷有愛國救民的崇高理想和“改造中國與世界” 的堅定信念。生于農村、長在農村的毛澤東對農民十分親切、對農村十分熟悉。親歷了1910年和1911年兩次饑民“暴亂”的青年毛澤東對農民產生了樸素的同情。在該時期讀到的《盛世危言》和《列強瓜分中國之危險》的小冊子,促使其將對農民的樸素同情上升為愛國救民的責任感。1910年秋在湘鄉(xiāng)縣立東山高等小學堂,毛澤東作了《救國圖存論》一文,開始探索救國救民之路。1912年上半年,在湖南全省高等中學校寫作了《商鞅徙木立信論》,明確提出開民智治民愚的社會改造主張。這一造新民的想法一定程度上受到梁啟超的《新民說》的影響。1913年春到1918年夏,毛澤東在五年半的師范學習期間進行了四次“游學”。由上述可知,在進行“游學”之前,毛澤東就已經開始在理論上探索救國救民之道,而一向堅持實踐為重的毛澤東,渴求在實踐中“周知社會”以實行切實之策,真正做到改造中國與世界。
(二)四次“游學”概況
第一次“游學”是在1917年暑期(7月中旬到8月中旬),同蕭子升歷時一個多月,步行九百多華里,游歷長沙、寧鄉(xiāng)、益陽、安化、沅江五個縣的廣大農村和一些城鎮(zhèn)。第二次“游學”從1917年9月16日開始,同張昆弟和彭則厚自漁灣市,沿鐵道,經大托鋪,最后到昭山寺。三人沐浴湘江,盤沙對語,談論“理想之世界”。第三次“游學”是在1917年的寒假,借著到瀏陽縣大圣荊坪陳超家、文家市鐵爐沖陳紹休家以及瀏陽西鄉(xiāng)土橋炭坡大屋陳章甫家探望的機會,對那一帶及周邊農村進行社會調查。第四次“游學”在1918年,關于1918年毛澤東游學的具體時間,不同著作里對此記載不一,有“1918年春”和“1918年夏”兩種說法。其中《毛澤東與調查研究》(林萍著)、《毛澤東調查研究實踐與理論的歷史考察》《毛澤東足跡考察記(上)》等記錄的是“1918年春”,而《毛澤東青少年時代的故事》《毛澤東紀事1893-1976(上)》《學生時代的毛澤東》《毛澤東早期文稿》《毛澤東與調查研究》(陶永祥著)等記錄的是“1918年夏”。毛澤東同蔡和森游歷了洞庭湖南岸和東岸的瀏陽、湘陰、岳陽、平江等縣的農村。青年毛澤東在四次“游學”中進行了諸多農村調查,對于民眾生活之至艱,社會現實之黑暗有了更為深切的體會。在第一次游學結束后不久,即1917年8月23日就給亦師亦友的黎錦熙寫了一封信,信的開頭部分就寫到“今之天下紛紛,就一面言,本為變革應有事情”?!疤煜录娂姟闭Z出司馬遷《史記·陳丞相世家》,意為天下處于雜亂紛爭的境況,而當時的中國、其時的湖南正處于此般境遇。
二、天下紛紛之表現
四次“游學”中,青年毛澤東游歷了長沙、益陽、安化、寧鄉(xiāng)、沅江、湘潭、瀏陽、湘陰、岳陽、平江等地,走過熱鬧的城鎮(zhèn),也走過凄冷的鄉(xiāng)村;拜訪過學識淵博的方丈、歸隱山林的翰林、城鎮(zhèn)有名的商戶、多所學校的老師、權勢甚大的縣長,也造訪過佃農、貧民、山區(qū)農民、長工、賣煤翁、老門房;還參觀過寺院、書院、閣塔、歷史名勝古跡、農民起義死難者墓、譚嗣同專祠等。多次的社會調查使青年毛澤東深深感受到人民大眾生活的不堪,認識到身處的這個國家、生活的這個社會正陷于帝國主義侵略、軍閥割據混戰(zhàn)和封建剝削橫行的危局。
(一)外敵侵權,國民不堪其辱
二十世紀前二十年的中國可謂在光明與黑暗中徘徊,國人亦在希望與失望中沉淪。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竊取,狡猾善變、心懷帝夢的袁世凱從未想過帶領中國進入民主共和時代。1915年5月,為獲取外國列強對自己復辟帝制的支持,為獲取日本帝國主義對出兵南下所需軍費的資助,袁世凱竟然與日本政府秘密簽訂旨在獨占中國的二十一條。中國域內,孫中山為護衛(wèi)共和國體,發(fā)起護國討袁戰(zhàn)爭。湖南境內,湖南響應護國戰(zhàn)爭宣布獨立。1916年7月3日,日俄為分掠滿蒙利權,竟自行訂立《日俄政治協(xié)定》,赫然強占東北,公然蹂躪國民。正所謂“東海有島夷,北山錦仇怨” 。
(二)軍閥混戰(zhàn),城民不堪其擾
1916年6月6日,袁世凱在國人的唾罵聲中憂懼而死。北洋軍是袁世凱在清政府的支持下一手創(chuàng)建起來的,袁世凱斃命,一時間北洋軍群龍無首,各派系紛紛發(fā)展自身勢力,以致“萑符不靖,烽火四起” 。湖南作為南北軍閥混戰(zhàn)的軍事要沖,北來南去,南來北往,湖南人民備受其害。一面是各路軍隊,“招搖道涂,側目而橫睨,與諸無賴集博通衢大街”的混亂無序狀;一面是城內民眾,“遽聞觱篥一聲,刁斗再發(fā),余音激壯,若斗若擊,中夜聽之,不覺泣下”的驚恐無奈狀。各路軍閥不顧民眾生命,縱兵大戰(zhàn),巡警署被搗,城內秩序破壞殆盡;各類暴徒彈冠相慶,亂捕亂殺,真“法蘭西恐怖時代之現象也”。
(三)地主盤剝,農民不堪其苦
城內民眾備受戰(zhàn)爭之苦,鄉(xiāng)村農民生活更甚悲苦。有佃農為東家辛勤耕作一整年,只能擁有收成的三成甚或更少,難以糊口度日;有長工一年無片刻休息,卻是無房可居、無衣可穿,年復一年,日子難挨;有賣煤人家,天寒地凍路邊求買,家中無米,生活難過;有洪水漫天,房屋倒塌、良田被毀,民眾流離失所……這種種民生相、凄慘落寞聲,皆是毛澤東游學過程中的所見所聞。這不盡的人禍、不備的天災,使得閉塞落后鄉(xiāng)村中勤勞的農民遭受著同樣的艱苦。進行多次“游學”的毛澤東已經看清楚了農村的階層種類,并將其劃分為“八大類”。顯然,由于經濟地位的差異,農村中各階層的生活也是不一樣的。地主豪紳作為土地的擁有者,竭力保持甚或增加自己的收益,這種獲得只是資源的人為配置,名為交租納捐,實際上卻是將成果從貧苦農民手中公開地“偷走”的巧取豪奪。
三、天下紛爭之原因
天下紛爭的危局迫使青年毛澤東思索當時天下紛爭的根源,思考過往社會變革失敗的原因。在“游學”期間,毛澤東弄清楚了個中緣由,“此無他,無內省之明,無外觀之識而已矣”。
(一)“無內省之明”
青年毛澤東認為,前之志士仁人所作的變革,“俱從枝節(jié)入手”“徒在顯見之跡”。而僅僅修剪枝節(jié),不觸動主干和根底 ,斷然不能達成變革目標,也決然不能實現根本變革。這里的修剪枝節(jié)式的變革,主要是針對維新變法的種種舉措來講的。比如維新派主張開議會、制憲法、設內閣、廣辦學校、發(fā)展工商業(yè)、革新軍事等。這些變革之法是資產階級維新派為改造中國謀劃的“良策”和“妙計”。在東山高等小學堂讀書期間,毛澤東就接觸到了關于維新變法的書報,尤其喜歡梁啟超主編的《新民叢報》。對康有為和梁啟超的崇拜之情使得這一時期的毛澤東較多地接受了維新派的思想。青年毛澤東雖推崇變法志士,在游學中還專赴瀏陽到譚嗣同專祠拜謁,對這一“民族先覺”為救國救民經歷的艱辛頗為感動。但在戊戌六君子英勇就義、康梁被迫逃亡海外的事實面前,青年毛澤東保持了清醒的理智,他十分清楚改造的“道”的重要性,而這“道”存在于天下生民之中,存在于人民大眾心中。正是第一次“游學”探訪溈山密印寺時與方丈的兩次長談使青年毛澤東明白了“救國救民在于找到大本大源,而大本大源在于工農大眾”的道理 。
(二)“無外觀之識”
無外觀之識,即“不知天下應以何道而后能動”。在1917年8月23日《致黎錦熙信》中,毛澤東指出“吾國人積弊甚深,思想太舊,道德太壞”;“吾國思想與道德,偽而不真、虛而不實”。所謂舊思想壞道德,于當時言,即儒家思想和倫理道德。這種思想道德,“五千年流傳到今,種根甚深,結蒂甚固,非有大力不易摧陷廓清”。儒家思想和倫理道德是人們幾千年來遵循的思維原則和行為規(guī)范,它在指導人們做人做事的同時也固化了人們的思想。比如,他和蕭子升在入戶求食時被謾罵,在益陽要求拜訪縣長時遭驅趕,原因竟在于他們的身份是“叫花子”,這種將人劃分為不同等級的糟粕思想深植人們心底。那么,使國人的思想動起來的“大力”是什么呢?毛澤東認為是“大氣量人,從哲學、倫理學入手,改造哲學,改造倫理學,根本變換全國之思想”。
四、天下紛紛之變革
“無內省之明”的現實,要求變革當抓住“大本大源”;“無外觀之識”的現狀,要求大哲學革命家和大倫理革命家作為先導來推動變革。以大本大源為入手,以大哲學革命家和大倫理革命家為先導,“改良人心風俗”,可以實現中國社會根本變革之目標。這便是青年毛澤東在“游學”期間探索出來的社會改造方案。
(一)入手:“動其心者,當具有大本大源”
第一,青年毛澤東為拯救紛紛之天下、變革中國社會開出了藥方,即從“大本大源”處入手。如前所述,“大本大源說”是毛澤東在溈山密印寺與方丈論道得到啟發(fā)而提出的。但是,青年毛澤東的本源說也受到了朱熹的“理”大本論和楊昌濟“貫通大原則”觀的影響,他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夫本源者,宇宙之真理”。第二,毛澤東認為“大本大源”即真理,而宇宙之真理存在于人民大眾心中。1917年暑假,在安化縣,毛澤東了解了清末安化農民起義的史實;在安化縣梅城,他查閱縣志,調查了清代黃國旭領導的農民起義;一定要前往溈山的重要原因,在于何叔衡告知那個地方發(fā)生了石匠帶領的農民起義;第三次“游學”地點選在瀏陽,亦是因為瀏陽人民“曾舉行過多次武裝暴動,涌現了不少斗士豪杰和革命先驅”。無論是在現實中,還是從歷史中,青年毛澤東都看到了人民的偉力和民眾聯(lián)合的力量。因此要尋大本大源,要得宇宙真理,必須走進民間、深入民眾,這也是毛澤東群眾路線思想的最初印跡。
(二)主體:“大哲學革命家,大倫理革命家”
青年毛澤東之所以將動天下人之心的重任寄托于大哲學革命家和大倫理革命家身上,與該時期其英雄史觀的傾向有一定關系。在東山高等小學堂讀書時,毛澤東讀到一本名為《世界英雄豪杰傳》的書,他十分欽佩書中講述的英雄豪杰,并認為當時之中國也需要這樣的大人物來救濟時危。1915年6月在給友人的一封信中,講到未來之中國發(fā)展愈益艱難,“非有奇杰不足言救濟”。1915年9月給蕭子升的信中,更是將巨夫偉人置于時代的頂端,認為“巨夫偉人為一朝代之代表”。另一方面,毛澤東認為大哲學革命家大倫理革命家為得大本大源者,得真理者。一若圣人?!笆ト?,既得大本者也”,“抵抗極大惡而成者”。圣人之所以能夠洞察世間萬事萬物,應付人生繁多事情,且不被外物迷惑,抵抗罪惡之事,正是由于其得一大本。一若君子,“君子已有高尚之智德”,君子智而小人愚;君子持有道理,而小人不顧道理,這道理即是宇宙之大本大源。
(三)目標:“沖決一切現象之網羅,發(fā)展其理想之世界”
第一,摧毀舊宇宙而得新宇宙。毛澤東認為“國家有滅亡,乃國家現象之變化,土地未滅亡,人民未滅亡也。國家有變化,乃國家日新之機,社會進化所必要也”。毛澤東用哲學對歷史上國家革命和發(fā)展演變作出了新的注解。這為改造舊中國、發(fā)展新中國提供了哲學依據;同時也點燃了民眾聯(lián)合起來“改建政體,變化民質,改良社會”“各民族起各種之大革命,時時滌舊,染而新之”的激情。這一打碎舊世界、建設新世界的崇高理想貫穿于其后來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之中。第二,理想之世界即大同。毛澤東認為“孔子知其義,故立太平世為鵠,而不廢據亂、升平二世。大同者,吾人之鵠也”。大同之說是儒家所宣揚的一種社會理想,出自《禮記·禮運》。同時,譚嗣同所著的《仁學》對大同說也進行了闡釋和宣揚。青年毛澤東曾熟讀《禮記》《仁學》,對大同說有一定的了解和體悟。需要指明的是當時毛澤東受無政府主義影響極大。在1917年暑期游歷安化與蕭子升討論家庭制度時,就闡述了未來理想國家的兩種制度,“一種是撫養(yǎng)兒童,一種是照顧老人”。第三,心力體力合一,沖決一切現象之網羅,達至理想世界,使國家發(fā)生“變化”。求得理想之世界,并非一種自然現象,而需要主動作為,即“人之心力與體力合行一事”。一師期間的毛澤東十分推崇“心力說”,但該時期的毛澤東也接受了《倫理學原理》中的心物二元論思想,在承襲“心力說”的同時,也強調身體的充分發(fā)達,認為人欲實現完全自我、達至理想世界,必須“充分發(fā)達吾人身體及精神之能力至于最高”。
參考文獻
[1] 毛澤東. 毛澤東書信選集[M].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
[2]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澤東早期文稿》編輯組. 毛澤東早期文稿(第3版)[M].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
[3] 張國基. 和偉人領袖毛主席相處的日子:文史資料選編 第一輯[M]. 北京:北京出版社 ,1979.
[4] 唐伯藩,劉芳. 毛澤東早年游學瀏陽[J]. 湘潮,2013(6).
[5] 喻立新. 青年毛澤東與寧鄉(xiāng)山密印寺[J]. 長沙大學學報,2012(6).
[6]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毛澤東年譜(1893-1849):上卷[M].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
[7] 蕭瑜. 我和毛澤東的一段曲折經歷[M]. 北京:昆侖出版社,1989.
作者簡介:高夢佳,喀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程梓恒,喀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