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莫
父母的極端教育方式,會給孩子留下難以消除的心理陰影。若不及時修正,孩子的一生都將深受影響。教育孩子這條單行線,一旦啟程便無法折返。遇到阻礙,能靈活變通,及時轉彎,是父母都應具備的智慧。
孩子既擁有共性,又獨具個性。他們成長的步伐自有韻律,作為父母,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尊重和理解。當孩子言行失當時,蹲下身子,從孩子的角度去觀察,你會發(fā)現(xiàn)不一樣的世界。
有一天,我去接三歲半的女兒放學,看她正興奮地玩滑梯,便在一旁沒有打擾。不一會,滑梯周圍的小朋友越來越多。大多數(shù)小朋友都自覺排隊,只有幾個小朋友插隊,而女兒正是其中之一。面對其他小朋友的抗議,她卻一頭霧水。我意識到,這是一個教育機會,而不是指責時機。
回到家后,我拿出積木,陪孩子玩接長龍的游戲。我拿著一塊積木,試圖插入已經排好的長龍中間。女兒瞬間急了,嚷著說,“媽媽,你把隊伍弄亂了。”于是,我向孩子解釋,自己的行為是插隊,會導致混亂。接著,我拿起那塊積木,放到隊伍末尾,隊伍就井然有序了。女兒立刻明白,自己白天的插隊行為是不對的。
生活中,尊重孩子的成長節(jié)奏,允許他們的自由探索。有時候,思維轉個彎,換個角度看問題,問題就會變得簡單明了。當我們困惑于孩子的言行時,不妨轉變思維方式,以孩子的視角去觀察。換一個角度走進孩子內心的奇幻世界,探尋他們的真實想法和感受,在彼此的理解和信任中共同成長。
德國經典繪本《發(fā)脾氣大叫的媽媽》中的故事,引人深思。
一天早晨,企鵝媽媽毫無預兆地沖小企鵝發(fā)脾氣。小企鵝被嚇得不知所措,身體的其他部分都逃走了,只剩下兩只腳漫無目的地亂跑。直到小企鵝筋疲力盡,企鵝媽媽才追上這雙腳,把它們重新縫回小企鵝的身體上。雖然傷口已經愈合,但傷疤永遠留在了心中。
父母情緒失控,給孩子帶來的傷痛難以抹去。
在綜藝節(jié)目《少年說》中,一名同學上臺坦言,他和媽媽已經有兩個月沒有說話了。原因是文理分科時,他沒有聽媽媽的話選擇理科,而是選擇了自己喜歡的文科。盡管在這兩個月里,他的成績有了顯著提升,但媽媽對此仍然感到不滿。
男孩的目光,時不時看向臺下的媽媽,希望得到媽媽的理解和尊重。經過長久的沉默后,媽媽做出了讓大家意想不到的舉動。她向兒子鞠了一躬,并表示歉意,承認自己錯了,不應該亂發(fā)脾氣。媽媽的轉變,讓男孩如釋重負,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如果說媽媽發(fā)脾氣是出于愛,那么,媽媽的轉變則是因為理解。愛,并非縱容情緒的泛濫,而是懂得適時的收斂。有句話這么說:“家長的情緒對孩子而言,就像是家里的風向標,聽話則母慈子孝,不聽話則雞飛狗跳?!备改钢挥邢日{節(jié)好自己的情緒,才能更好地引導孩子。
作者查一路在散文《聲音的溫度》一文中寫道:“聲音是有溫度的?!比酥賾B(tài),興之所至,抑或悲從心來,都能用有溫度的聲音詮釋。尤其在親子溝通中,聲音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電視劇《少年派》中,當林妙妙得知爸爸在殯儀館工作時,覺得在同學面前丟了面子。她責怪媽媽為什么不攔著,還用手指著爸爸讓他辭職。媽媽氣急,扇了女兒一巴掌,大聲責罵她“沒良心”。而女兒非但沒有意識到錯,反而更激動了。
與媽媽不同,爸爸用溫和的語言,安撫了憤怒的妻子,平息了女兒的怒氣,然后才和她解釋前因后果。溝通后的林妙妙,明白了爸爸的工作可以讓生者釋懷,更好地活著。她理解了爸爸,開始以爸爸的工作為傲。爸爸溫和的溝通方式,不僅讓孩子愿意傾聽,還化解了一場家庭矛盾。
讓聲音有溫度,是每位父母應有的雅量。
放手還是束縛,是父母常面臨的兩難選擇。放手,擔心孩子陷入游戲,放棄自我成長;束縛,怕孩子壓力過大,失去學習興趣。
每一個父母,都不敢輕易試錯。北大媽媽梅拾纓也曾遇過這樣的抉擇,她在《喚醒孩子的內驅力》的書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兒子錢小能上初一后,因為網(wǎng)絡游戲,學習成績下滑。
面對這種情況,父母開始輪番上陣督促學習。爸爸輔導數(shù)學和物理,可是數(shù)學和物理成績毫無起色。媽媽監(jiān)督家庭作業(yè),可作業(yè)依舊馬馬虎虎,收效甚微。
經過深思熟慮,媽媽決定改變策略:既然束縛不管用,那就還他自由。于是,父母開始忙自己的事,不再時刻盯著錢小能。幾個月后,媽媽發(fā)現(xiàn)兒子有了明顯的變化:他不再沉迷游戲,開始認真學習。因為兒子看到了父母平時認真工作、學習、生活的樣子,并且開始模仿。就像一顆努力扎根、吸取養(yǎng)分的種子,錢小能向著父母期待的樣子生長。正印證了教育家陶行知說的:“要解放孩子的頭腦、手腳、空間、時間,使他們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p>
當嚴管無用時,不如放他們自由。我們應該相信,即使沒有父母的管理,他們也有能力做好自己的事。
給束縛松綁,是每位父母都應具備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