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30日,“2023年中國考古新發(fā)現”揭曉,四川資陽市濛溪河舊石器時代遺址、福建平潭縣殼丘頭新石器時代遺址群、湖北荊門市屈家?guī)X新石器時代遺址、陜西清澗縣寨溝商代遺址、新疆吐魯番市西旁唐宋時期景教寺院遺址、內蒙古巴林左旗遼上京皇城南部建筑遺址等六個遺址發(fā)掘研究項目入選。
文明從哪里起源,又因何而振興,眾說紛紜,常有出入。長期以來,許多歷史著作更多關注到中華文明的大陸性,而殼丘頭新石器時代遺址群中完好保存的豐富海、陸生動物資源,記錄的獨特儀式和公共活動,完善了中華文明形成發(fā)展中的“海洋拼圖”。寨溝商代遺址出土的精美工藝品則折射出一個王朝與周邊各國密切的經濟往來和文化交流。
人類文明多樣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在文物中同樣能找到其歷史淵源。唐宋時期的景教寺院遺址上,部分建筑保存仍相對完好,大批多語種、多宗教的珍貴史料甚至是雙面書寫的文獻出土于此,正是中華文明包容性的體現。從坐西朝東到坐北朝南,遼上京皇城南部發(fā)掘出土的大型宮殿遺址規(guī)模龐大且別具特色,也成為契丹民族與漢地文化融合的重要證據。
素材解讀
“尋源究本,后世式瞻?!睔v史既不是亙古不變,也并非重復循環(huán),了解我們“從哪里來”,方能指引我們更理性地選擇“向哪里去”。不斷回望并修正來時路,是為了更好地出發(fā)。作為世界上最古老、最璀璨的文明之一,中華文明以其深厚的歷史底蘊和多元的文化遺產影響著世界。每一份出土的文物,都在訴說著“何以中國”的奧秘,填補歷史記載的空白,同樣也在厚植我們的文化底氣,塑造我們的文化自信。
適用話題
歷史底蘊、文化遺產、文化自信、觀今鑒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