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情表》是寫給晉武帝的,是為了達到“辭不就職”的目的。從這個目的出發(fā),李密并沒有把孝情一泄到底,而是用理性對感情加以節(jié)制,使它在不同的層次中、不同的前提下出現(xiàn)。第一段先寫自己與祖母劉的特殊關(guān)系和特殊命運,抒發(fā)對祖母的孝情,“臣侍湯藥,未曾廢離”。如果從這種孝情繼續(xù)寫下去,會有許多話要說,如對祖母的感激,對祖母的憐惜等等,但作者卻就此止筆,轉(zhuǎn)而寫蒙受國恩而不能上報的矛盾心情,寫自己的狼狽處境。第二段表白自己對圣眷感恩戴德,很想走馬上任,“奉詔奔馳”,然而又為何不能去呢?因為“劉病日篤”,這就從另一方面反襯了他孝情的深厚,因為孝情深厚,而“詔書切峻,責臣逋慢”,所以才有“實為狼狽”的處境。前面抒發(fā)的孝情被節(jié)制以后,又在另一個前提下出現(xiàn)了。第三段作者轉(zhuǎn)寫自己“不矜名節(jié)”,并非“有所希冀”,不應詔做官,是因為“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在排除了晉武帝的懷疑這個前提之下,再抒發(fā)對祖母劉的孝情,就顯得更真實,更深切,更動人。
整篇文章,李密于事于情于理都寫得娓娓動人,最突出的是他所陳之情,出自肺腑,動人心魄,催人淚下,讓晉武帝嘆為觀止,霽怒為憐,予以懷柔,終于恩準了李密的請求,并“賜奴婢二人,使郡縣供其祖母奉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