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婉若
“人浮于事”這個成語本來寫作“人浮于食”,原本是儒家先賢贊賞的行為,是個褒義詞。后來卻演化成了“人浮于事”,指人員配置過多,效率低下,成為貶義詞,而且和原來的意思剛好相反。
古代以糧食的石數計算俸祿,所以稱之為“食”?!案 敝赋^。這個成語出自戴圣《禮記》:“君子辭貴不辭賤,辭富不辭貧,則亂益亡。故君子與其使食浮于人也,寧使人浮于食?!薄熬愚o貴不辭賤,辭富不辭貧,則亂益亡”是說君子對于富貴要謙虛謹慎,“不汲汲于富貴”,而對于貧窮則應不推辭、不嫌棄,“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安貧樂道,那么,整個國家混亂失禮的狀況就會逐漸減少甚至消失。
與“人浮于事”意義相近的成語有“尸位素餐”,指空占著職位,白吃飯不做事。“尸位”指占據職位不做事,“素餐”指不做事而白吃飯。出自《漢書》:“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币馑际钦f現在朝廷上的大臣,上不能匡扶君主,下不能讓百姓受益,就是“尸位素餐”。
和“人浮于事”狀況相反的是“各司其事”,指各自負責做各自應該做的事情?!八尽敝钢鞒只驈氖隆3鲎浴稏|周列國志》:“ 今日便須派定路數,各司其事。韓公守把東路,魏公守把西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