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棗
“社交牛雜”,顧名思義,就是一個人身上混雜了不同的社交狀態(tài),時而社恐,時而社牛。乍一看好像很怪,仔細一想確實很怪。一個人怎么能同時擁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屬性呢?直到我進入職場后,親眼見到了一位牛雜前輩,經(jīng)歷了“質(zhì)疑她、理解她、成為她”的復雜心路歷程,這才對“社交牛雜”這個矛盾屬性有了一些感悟。
我本身是一個有一點社恐的人,之所以選擇現(xiàn)在這家公司,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面試我的HR和直屬領導都是溫柔小姐姐,讓我感覺公司氛圍挺輕松自在,應該不會有太push的地方。進公司之后我發(fā)現(xiàn),這里社恐者甚多,負責帶我的同事甚至比我還社恐,能在聊天軟件里說的話絕不當面說,下了班就直接“查無此人”,偶爾在電梯里遇到了,電梯門一開對方跑得比我還快。入職三個月,我連這位同事的全名都沒搞清楚。
但是隨著我過了試用期,和同事漸漸熟悉起來。我發(fā)現(xiàn),社恐同事的神秘面紗下,竟然是社牛!
雖然不喜歡面對面談話,但是在聊天軟件上出口成章,跟全公司最牛氣的財務據(jù)理力爭,幫我和另外一個還沒轉(zhuǎn)正的新同事報銷了加班車費;雖然下了班會“查無此人”,但是工作時間段內(nèi)簡直化身章魚博士,可以在處理四個項目的同時,還帶出了包括我在內(nèi)的兩名新人;雖然在電梯里的“small?talk”尷尬到腳趾摳地,但是在接待“甲方爸爸”的時候,那叫一個春風滿面,把挑剔難搞的甲方哄得服服帖帖。
我不理解但大為震驚: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社交牛雜”嗎?后來我特意請教了這位同事,到底是怎么做到在社恐和社牛兩種狀態(tài)之間絲滑切換的?同事有點害羞,但還是回答說:“社恐是我的天性,社牛是后天技能。”
由于我們公司的業(yè)務很多都需要對接外部人士,不止是甲方,還有合作方、供應商、政府辦事人員等,所以同事在經(jīng)歷了三年的社交毒打之后,自然而然地就學會了“營業(yè)式假笑”。但是一旦回到?jīng)]有社交需求的業(yè)務上,馬上就會打回原形。這也是我一開始接觸到的她社恐的一面。
后來我就跟著這位同事學習,慢慢的,我也學著在多人會議上發(fā)言,嘗試去對接之前從來沒接觸過的合作方,還會在面對甲方提出“五彩斑斕的黑”和“l(fā)ogo小一點的同時大一點”這類要求時,委婉但很堅決地說“不”。
不過這些社交場合大部分都發(fā)生在網(wǎng)絡世界,現(xiàn)實世界中的我仍然話不多,不太擅長和陌生人“social”。于是我和那位同事一樣,成了“社交牛雜”。而且我發(fā)現(xiàn),公司的大部分人,其實都是“社交牛雜”:只在需要的時候釋放社牛技能,獨處的時候本性什么樣就還是什么樣。
雖然都說社交技能是職場必備技能,但我并不認為職場就只需要社牛,或者說,我不認為社恐就一定要被“改正”。在職場上,社恐其實也是一種自我保護,可以把自己和工作中的內(nèi)耗隔絕開來。就像帶我入行的那位同事,她只喜歡在線上溝通,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和人面對面爭論時產(chǎn)生激烈情緒。
歸根結底,“社交牛雜”其實不僅僅是對外界的溝通方式,也是和自我溝通的一種形態(tài)。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中,都能讓自己保持在一種情緒良好的舒適圈中。
責任編輯:陳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