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年,齊國遭遇大旱很長時間,齊景公召集群臣商議賑災之法:“我想多征一點賦稅,祭祀山神,可以嗎?”眾臣沒回答。晏嬰勸諫道:“不可以這樣做?!饼R景公說:“那該怎么辦呢?”晏嬰說:“君主可以試著離開宮殿,住在野地里,和山神河伯一起為民祈雨,或許就可以求得雨??!”
而同為齊相,早于晏嬰近兩百年的管仲對遭遇災害卻另有一番治理之道。在《管子·乘馬數(shù)》中就有管仲對于國家遇有大旱大澇之災的言論:“如果遇上大旱災年,百姓流離失所無法務農(nóng),生計沒著落,則可大興土木修建宮室樓臺,雇用那些家境貧寒的窮人以做工為生。所以,修建宮室臺榭,不是為了君王觀賞享樂,而是實行國家投入建設以恢復民生的經(jīng)濟政策。”
管仲對待災害并沒有采取傳統(tǒng)的救助的賑災之法,用的是刺激內需提供就業(yè)之策,從而帶動整個產(chǎn)業(yè)鏈來使百姓有收入,顯示了他治旱救災的高明之處。
(據(jù)美文網(wǎng) 王厚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