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純鋒
尚可是當代水墨繪畫領域的名家,他的作品所展現出的藝術語言和繪畫思想都是極富個性的。本文首先介紹尚可的求學經歷,其次從造型、構圖、筆墨、設色四個方面初步探索其藝術風格,同時對尚可作品中的藝術語言進行闡釋。尚可作為一位理論與創(chuàng)作兼擅長的藝術家,其繪畫思想對藝術語言的影響較大,他的藝術語言對當下中國畫家也頗具借鑒意義。筆者通過探討尚可水墨藝術對中國人物畫的影響,來進一步研究尚可水墨藝術的現實意義與時代價值。
一、尚可求學歷程闡述
中國畫發(fā)展歷史悠久,不同時期體現出的面貌也是各異的。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中國畫因受到西方當代繪畫藝術的影響,開始由傳統形態(tài)向現代形態(tài)轉變,逐漸形成了新的視覺樣貌。在此期間涌現出許多優(yōu)秀的藝術家為中國畫的革新進行傾力實踐,尚可便是這些革新者之中的一位。
藝術家的人生經歷對其藝術創(chuàng)作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尚可在采訪中談及自己如何走向繪畫道路的問題時,曾提到他的父親是他繪畫道路的啟蒙老師。尚可的父親雖不是美術專業(yè)出身,但很喜歡繪畫,這在少時的尚可心中埋下了一顆種子。他在大學時期正式開始進行專業(yè)的學習,研究生在讀期間,他將絕大部分時間用于畫畫,創(chuàng)作出了大量作品,并在畢業(yè)時就舉辦了個人展覽。在最初藝術學習的過程中,因為有良好的學習氛圍,加之在創(chuàng)作上的勤勉,尚可形成了對藝術更為純粹的追求,以及在藝術道路上堅持不懈的探索與創(chuàng)新精神。
尚可在攻讀博士時,師從南京藝術學院周積寅教授,進行中國畫論與中國美術史的研究,此后出版了《走向多元》《藝術與思想——繪畫理、法漫議》《由解讀到重構》《歷史經驗的詰問與觀照》等多部藝術著作。正因有了這段對美術理論長期研究的經歷,尚可認為,創(chuàng)作者對美術歷史與理論有較為深入的研究之后,才能更清晰地認識到當下的藝術語境與發(fā)展。長期且大量的理論研究,使得他在創(chuàng)作中不斷地思考,在藝術觀念上不斷創(chuàng)新,突破自我。尚可談及自己的繪畫創(chuàng)作歷程時,覺得自己是在長期進行摸索與思考當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對創(chuàng)作的認識在不斷變化。因此他的作品在每一個階段會呈現出不同面貌,可以說,他是一位極具思想深度的藝術創(chuàng)作者。
尚可提到自己在參觀西方美術博物館時,對于西方各個藝術時段中的當代藝術更為關注。我們可以在他的人物畫作品中感受到西方超現實主義的特征。例如,作品《紅裙子》(見圖1)中,尚可試圖打破時空秩序,其作品中的人物騰空而起與花卉草木交織在一起,甚至與草木融為一體,是一種類似于夏加爾的“心理的寫實”。他不是僅停留于描繪物體的外化形象,而是用一種浪漫且荒誕的表現形式描繪意象的世界。尚可將浪漫的超現實主義風格運用在水墨人物畫之中,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拓展。而在創(chuàng)作題材上,尚可的作品往往在表達現實主義的情懷,他善于洞察當下人類生存的境遇以及種種危機,試圖利用超現實藝術語言傳達現實主義的精神。
二、尚可水墨藝術語言特征
尚可作為水墨繪畫領域的當代名家,他的作品中所體現出的藝術語言及其繪畫思想都是極富個性的。他的創(chuàng)作在造型、構圖、筆墨、設色等方面,都有獨特的追求。
(一)繼承與時代性
在造型方面,尚可繪畫作品中的藝術形象具有逐漸符號化的趨勢。在他的都市夢境系列中,人物呈現出冥然兀坐、雙目微閉、頭部微微上傾的狀態(tài),人物間的形象、動作、神態(tài)都較為相近。其畫面中的人物不再指代具體的某個人,而是成為某一類人或某個群體的符號,這使得畫中的人物形象更具可讀性。同時,尚可作品中的形象也十分具有時代性,在其近期的人物畫作品中,主要描繪的是城市地鐵中的人群,或是城市中的勞動者,可以見得其關注點多集中于對當下時代的審視與反思。作為藝術家的人文關懷與社會責任感在他作品的人物形象和表現題材中有明顯展現。
尚可在語言上大膽嘗試的同時并沒有完全阻隔傳統,他的作品雖然在不同時期呈現出不同的面貌,但其各個時期的作品中都保留著中國畫的傳統精髓。在他近期的都市夢境系列作品里,畫中的人物形象雖有幾何化的變形,但仍具備近現代工筆人物畫嚴謹的造型。穿插于作品人物之間的鳥類形象,雖不是畫面主要元素,但其造型和用筆都表現出傳統花鳥的氣韻,畫面整體也充斥著中國傳統繪畫中朦朧含蓄的氛圍,由此可見尚可深厚的傳統繪畫功底。
(二)探索“新”構圖
在構圖方面,尚可在不斷探索中嘗試打破傳統中國畫中“留白”“計白當黑”等固有的程式。畫面多呈現出一種“滿”的狀態(tài),甚至將人與人、人與物堆疊交織在一起。他在畫面中的留白更多不是為構圖服務,而是為其作品所要傳達的意象服務。尚可作品《好像有酸雨》(見圖2)中留白的部分,是畫中人物撐起的雨傘,這片留白錯落排布在畫面的上三分之一處,將烏云、酸雨與人群分隔開來,同時也是畫面繁與簡的分隔。這樣的留白方式是畫家思想與意象的傳達手段。除此之外,在尚可的作品中,人與物也并非按照傳統的遠近關系進行排布,而是依據自己心中理想的大小累積排布在畫面之中。作品《心在遠方》(見圖3)中的人物,以一種近似波普藝術的方式進行展示,他將人物解構成為符號,運用重復的手法均勻地排布在畫面之中,這對于水墨畫而言是一次在構圖上極為大膽的嘗試。
(三)筆墨邊界的拓展
在筆墨方面,尚可追求筆墨的“工”與“寫”相結合,他在作品中常常將工筆畫的造型與寫意渲染并置。工筆與寫意是中國畫技法中兩種截然不同的表現形式,前者工整細致,崇尚寫實,關注事物的形,后者則偏重于簡練的筆墨及表現物象的神韻。在尚可看來,“寫”是中國畫很重要的一種精神內涵,寫意是在強調主觀因素的表現是一種對意象的描繪,而不是對客觀對象的描摹,或再現。他認為不僅僅是水墨畫講究寫意,其實工筆畫同樣應當講究寫意。但工筆畫的技法體系主張以線造型,要求線要工整、細膩、嚴謹,并在長期的發(fā)展中建立起一套較為繁復的勾染程式和制作程序。尚可在技法運用上提倡應當擺脫程式的約束,更自由地運用和突破技法進行創(chuàng)作。
近年來,尚可在創(chuàng)作中會更加注重表現因素作用的發(fā)揮,打破了傳統工筆畫既有的表現程式,在工筆畫的渲染中加入水墨畫表“意”的成分,使畫面更為隨意、放松與靈動。他的水墨人物畫中有一種極具個性的線條,這些線條并非簡單的勾勒,而是通過水痕墨跡之間的相互疊壓,使得面與面之間自然地呈現出一種流暢的線條。這種獨特的筆墨形式也成為他表意的方式之一。尚可將表現細膩、工致的制作感,與水墨中隨意、粗放的抒情寫意效果結合起來,使得畫面極具筆墨趣味的同時,更能強調作者的主觀意識,表露作者的內心所想,強調繪畫的視覺可讀性。
(四)似夢似幻的主觀賦彩
在色彩方面,尚可試圖打破傳統中國畫中隨類賦彩的用色原則。在他的繪畫之中,色彩運用是自發(fā)的、主觀的、具有實驗性的。加之受到西方藝術觀念的影響,他將光線的變化融入畫面之中,通過敏銳的直覺捕捉光與色之間細微的變化,使其畫面表現效果豐富。在其作品中,“色”與“墨”交相呼應、相互融合,產生似夢似幻、斑駁陸離的視覺效果,具有獨特魅力。但這種豐富的顏色變化呈現出的并非是絢麗的視覺效果,反之,其畫面呈現出籠罩式的灰調子。
從尚可的作品題材與內容中不難看出,其畫面選擇表現的主角大多是城市的勞動者,或是對某些人類生存境遇的反思。因此,尚可作品中所運用的灰調子也可能是一種通過色彩的情緒傳達,即讓作品呈現出創(chuàng)作者想要向觀者傳達的憂傷或是壓抑的情緒。
三、結語
尚可作為一位理論與創(chuàng)作兼擅長的藝術家,其繪畫思想與藝術語言都是鮮明的、不容忽視的。他從造型、構圖、筆墨、設色等各個方面追求藝術的變與新,以及意象的表達。尚可認為深刻的思想與獨到的見解是繪畫出新的必要條件,要想作品出新,首要需要觀念的更新。他曾在《論林風眠的繪畫思想》中提出:“繪畫的變革只有上升至‘理的層面,才可能使‘法發(fā)生根本的變化?!迸c此同時,尚可在創(chuàng)作中追求主觀心性的揭示,強調以意造型。他的水墨藝術語言具有強烈的個性特征和獨特的審美價值,在當代水墨藝術中呈現出多元化的發(fā)展趨勢。其內在規(guī)律和藝術價值雖然與傳統水墨畫存在一定的差異,但其獨特的表現手法和藝術價值對當下傳統水墨畫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與影響。
(西安美術學院)
責任編輯 ? 黃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