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彌渡歷史的書頁,赫然發(fā)現(xiàn):彌渡,人物薈萃,群星璀璨!
當人們還沉浸在南詔古國的團團迷霧中的時候,早在南詔之前,彌渡就有了白子國。如果說,這歷史太遙遠的話,那么《南詔圖傳》里描繪的鐵柱祭場面,白子國最后一位國王張樂進求禪位給南詔國開國國王細奴邏的情景,是多么讓人感動。這一禪讓,可以免去多少血流成河的場面,可以減少多少悲歡離合的故事。張樂進求,怎能說不是英雄?
隨著白子國的隨風(fēng)而逝,彌渡,在中國的一個角落里,也沉寂了近千年。然而,當紅巖古城遺址長著萋萋芳草的時候,彌渡開始了它的蘇醒。據(jù)載,元朝彌渡人蘇隆為大理地區(qū)科考中最早的進士。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明清兩代,這里共誕生了26名進士、148名舉人,涌現(xiàn)了不少書香家族。寅街鎮(zhèn)有莘野自然村龔家和武邑村師家,龔家出了龔渤、龔錫鼎兩位進士,龔亮、龔敬兩位舉人;師家有師范三祖孫,其父師問忠為鄉(xiāng)試亞元,師范亦為亞元,其子師道南少有才華,只可惜過早歿于鼠疫。師家還有乾隆年間師敬修、師聯(lián)珠兩位舉人。彌城鎮(zhèn)有蘇家、楊家、熊家、馬家四大家族,蘇家有雍正年間蘇霖渤、乾隆年間蘇霖潤兩位進士,舉人有清康熙年間蘇霖鴻、雍正年間蘇霖溥。楊家有嘉慶年間進士楊振綱,舉人有明萬歷年間楊周行、清乾隆年間楊周冕、楊周琬、楊陽、楊周鼎、楊天錫(武舉)、道光舉人楊霈等。熊家有乾隆進士熊煌、熊于兗,有乾隆解元熊于青,乾隆舉人熊于衡,嘉慶舉人熊祖成。馬家主要是武舉出身,有清乾隆武進士馬良棟、武舉人馬登鰲、馬殿清、咸豐武舉人馬殿甲等。
彌渡文化源遠流長,人才輩出。清乾隆年間,六次科舉考試中,全省一、二名的解、亞元舉人,均屬彌渡奪冠,這就是彌渡人引以為傲的“六科六解亞”盛況:清雍正壬子科五經(jīng)解元龔亮,乙卯科五經(jīng)解元彭侶;乾隆辛酉科解元周飏渭,亞元師問忠;甲子科解元熊于青,亞元龔錫鼎;丁卯科亞元石峰;庚午科解元李宰。彌渡有“文獻名邦”“人文與州城并盛”之譽,曾出現(xiàn)“同門雙進士(蘇霖渤、蘇霖潤和龔渤、龔錫鼎),十里兩翰林(龔渤、谷際岐)”和“父子進士(谷際岐、谷暄),父子亞元(師問忠、師范)”。師范編著《滇系》40卷,被稱為“史氏一家之美”。莘野村被稱為“詩人村”。原來老城十字街,建有文獻樓一座,上有清云貴總督岑毓英題寫的“文獻名邦”匾聯(lián),聯(lián)云:“地足中和,人敦禮讓;名聯(lián)解亞,秀毓甲科?!痹谥泻蜁嚎情w上,也懸掛著清代彌渡翰林尹蕭怡的一副對聯(lián),聯(lián)語云:“名錄壓滇西,源溯文江,看前輩六科六解亞;詞曹連闕北,宗潮學(xué)海,愿諸君一室一琴書?!边@是對彌渡地靈人杰、多才蔚起的人文景象的最好注腳。
令人遺憾的是,幾經(jīng)歷史滄桑,歷史文化名人墓保留下來的寥寥無幾,現(xiàn)將保存現(xiàn)狀較為完整的五名彌渡歷史名人墓及墓主事跡一一述之。
土官巡檢李清宇墓
李清宇墓,位于密祉鎮(zhèn)東龍馬潭山。西南距密祉鎮(zhèn)政府約20公里,坐東北向西南,前約50米臨新月形龍馬潭,潭西南有農(nóng)田、果園、桉林、農(nóng)舍,后依龍馬潭山包。右側(cè)約100米有密祉至寅街古道,自南而北由深山伸向壩區(qū)。左側(cè)山巒疊升,四周松蔭密布,泉流潺潺,整座墓地形如月牙含珠,景觀甚為優(yōu)美。
現(xiàn)存李清宇墓為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由其第十四代孫李仙升等從今新街鎮(zhèn)小官莊村后墓地遷葬于密祉鎮(zhèn)東龍馬潭山。墓不算大,但造型特異,與彌渡境內(nèi)現(xiàn)存古墓殊為不同。此墓由墓基、墓墻、碑坊、碑額、碑龕、碑心、墓頂組成,無墓志。墓通高約1.9米,通面闊為2.7米,用條石鑲砌,皆為砂石,墓基約0.45米高;墓墻正面高1.5米,寬0.78米;碑坊呈一直角邊梯形,底寬0.6米,頂寬0.24米,高0.9米;正面浮雕俯行游龍,兩坊龍首相對,兩相呼應(yīng),碑額高約0.24米,寬1.02米,浮雕雙鳳朝陽圖,碑龕為紅砂石雕鑲,成卷葉紋狀,邊寬約0.15米;墓頂高0.3米,雕鑿為歇山頂式樣,寬1.14米。碑心為大理石,高104厘米,寬52厘米,直行楷書,筆力挺拔工整。左款題“乾隆四十九年孟冬月中浣之吉”,中款題“誥封龍虎將軍始祖諱清宇墓”,右款題“承襲世職十四代孫李仙升仝合族立石”,題名“生員廷華、廷獻、尊唐、柱、楊、楨、廷舉、廷模,襄事尊智、周興、尊性”。
關(guān)于李清宇其人,史載“元末為密汁守千戶,明洪武十七年改授土巡檢職”,是彌渡地區(qū)有史以來的第一任土官,也是彌渡地區(qū)有史以來接受中央皇權(quán)封號最高的一人。據(jù)李氏各支派墓銘云:李氏“原籍南京徽州府休寧縣人”,于“洪武十四年到滇……十五年隨同大兵征滇……十六年率師營彌,不越日,即沖破西嶺山崗,克平有功……十七年,封為龍虎將軍,除授趙州世守巡檢”。傳至第十六代孫李泰源,至清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公元1843年)泰源身故,由其弟碩源襲職,后終因清政府“改土歸流”的政策深入實施,“未經(jīng)地方官代為詳請承襲,于是李氏土職無形取消”。
關(guān)于李清宇世襲土職的授守記載,史書記載與李氏宗譜、墓志皆有出入。道光《趙州志》等史料均記載,李清宇“元末為密汁守千戶”,而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李占春墓銘卻云“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到滇”。史載,李氏土官世襲至第十六代孫李泰源、李碩源,而李氏第三世第一支裔二十一代孫李經(jīng)先生所纂宗譜卻記“到十一代李紹庭終結(jié)”。按明初所封土職,皆為世居土著民族,是“改土設(shè)流”之始,而李氏宗譜及墓志均矢口否認并非土著,并于墓志銘記“南京徽州休寧縣人……洪武十四年到滇”。再,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所立李正貴墓志云;“自清宇傳至齊斗已有八代”,而按李氏其他墓志及李經(jīng)宗譜以及史料記載推算,李齊斗應(yīng)為第九代孫。凡此種種,對彌渡地區(qū)歷史上土著族源、土官承襲始末,都提出了不少值得研究的問題。
侍講學(xué)士龔渤墓
龔渤生于清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逝于故里,享年47歲。葬于今密祉龍馬潭以西約2公里的龔氏祖塋。龔氏墓塋保存基本完好,墓碑與眾不同,以一碑心筆立于墓正前方,尤似一“朝笏”供插墓前,俗稱“朝笏”碑。龔渤翰林墓碑為彌邑清雍正癸卯(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恩科進士蘇霖渤題書,無墓志。由于龔渤是彌渡縣歷史上著名的詩人、學(xué)者,其墓冢于1983年經(jīng)彌渡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因不具備保護條件而撤銷保護。
龔渤,字遂可,號學(xué)耕,又號閬仙。今彌渡縣寅街鎮(zhèn)莘野村人,清乾隆丙辰科(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進士,入翰林,是彌渡縣清代歷史上第一位翰林學(xué)士,官至侍講學(xué)士,曾任《八旗姓氏通譜》《大清會典》纂修官,雍正丁卯科鄉(xiāng)試,龔渤以學(xué)士典試四川;乾隆乙丑科會試同考,掄才得人。龔渤以學(xué)優(yōu)品粹深得乾隆優(yōu)渥,萬壽節(jié)與乾隆帝飲宴,和御制柏梁體詩賦以獻,皇帝以原稿欽命內(nèi)務(wù)府裱賜。并賜侍宴御用的景泰藍九龍壺一把,今皆為龔氏后裔珍存。龔渤還“隨駕謁景陵、泰陵、扈從至五臺山,奉臺祭告北岳恒山,復(fù)隨駕木蘭”,足跡幾遍全國,梓里皆碑。還鄉(xiāng)后,又受云貴總督愛必達之請,掌五華書院。昆明五華書院創(chuàng)建于明,興盛于清,和全國其他著名書院一樣,聘請造詣深厚的碩學(xué)大儒擔任山長和執(zhí)教者,是五華書院人才輩出、極具影響力的一大原因。當時云南登科第為仕官者,多出其門下?!兜拦庠颇贤ㄖ尽份d:“門人掇巍科、登顯仕者甚多?!痹谟行彰涊d的25名歷任山長中,既有江南耆宿,又有滇籍名儒,而龔渤為彌渡籍先賢四人中主講該書院第一人,為“文獻名邦”彌渡增色。
龔渤自幼天才俊逸,行文敏捷,清真雅麗,在當時趙州詩人中“以龔氏一門為最著”。著有《四書扼要》《依云樓詩文集》《使晉紀程》《使蜀吟》《塞上吟》《留粵草》《游燕草》《梅花百詠》等詩文集,可惜現(xiàn)存甚寡,存者多為律詩,講究對仗,甚為工整,均為即景生情之作。
“鐵面御史”谷際岐墓
谷際岐墓位于密祉南蘭谷地西北,北距彌城約50公里,距密祉壩20公里,俗稱“翰林墳”,為西北——東南向。塋地西北——東南長約60米,東北——西南寬40米,總面積約2400平方米。在塋地內(nèi)葬墓五冢,自右至左為:曾祖允翁墓,祖父世勛及祖母墓、谷際岐墓、谷際岐子谷暄墓。今墓石、墓碑皆無,僅留土冢5堆?,F(xiàn)每冢高2米,寬2米,長3.7米??煽闯鲈冠R?guī)模不小,墓前有一寬闊平地,現(xiàn)已成為耕地。在地邊殘留石獅2座,1座仍立地邊,1座已被掀倒。墓后為雜木林,據(jù)墓后約20米處,立有一塊“后土碑”,砂石質(zhì),高88厘米,寬33厘米,厚17厘米。上鐫文左款“乾隆戊辰歲季冬月吉旦”,中題“本山后土地脈龍神位”,右署“生員谷世勛率男宓、蔚、茂、芬立”。
“乾隆戊辰歲季冬月”,為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農(nóng)歷十一月,谷世勛是谷際岐祖父,率男名列中“茂”為谷際岐父親。立此碑時,谷際岐才九歲,碑始立至今,已歷時270余年了。1983年,經(jīng)彌渡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因不具備保護條件而撤銷保護。
谷際岐,字鳳來,號西阿,于1739年生于彌渡谷芹的一個書香家庭,祖父為趙州學(xué)生,父為國子監(jiān)生。谷際岐屬大器晚成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方才選拔貢,中副車,時年已26歲。時至乾隆三十九(公元1774年),中甲午科鄉(xiāng)試解元,其才華終得以展現(xiàn),隨即在接下來1775年的會試中,一路高歌,中進士,入翰林院庶常館,開始了其可歌可泣的宦海生涯。1778年散館,谷際岐任翰林院檢討,參與校修《四庫全書》,后任國史纂修、武英殿提調(diào)官、咸安宮官學(xué)總裁等職。敢于直諫,力劾其非。曾主講昆明五華書院、揚州梅花書院,教授出不少名士,當時云南的翰林嚴烺,進士倪思醇、董健,部員張鵬升、楊本昌皆出其門下,學(xué)生弟子對谷際岐都非常敬仰。谷際岐的同齡人、著名書法家錢南園曾贊谷際岐道:“吾鄉(xiāng)歷仕途者,如河陽趙少宰、李中丞,蒙自尹楚珍、太和戴琢軒諸先生,經(jīng)濟事功,皆有古大臣風(fēng)烈,以是上孚天命,中肅官箴,下快民隱。今先生行事,后先拮抗,匪為趙之偉人,并為滇之杰士。”
谷際岐喜于丹青,擅長松鶴,《云南通志》《滇系》皆稱:“西阿所作松鶴與錢南園齊名,孤翔高步,龍甲虬枝,蓋若自我寫照?!毕Ы駛魇郎豕?,僅存一幅《松鶴圖》。谷際岐一生著述甚豐,有《學(xué)易秘旨》二卷、《歷法秘旨》二卷、《龍華山章》二卷、《聲調(diào)譜》二卷、《歷代大儒詩抄》六十卷、《西阿詩抄》等,但代遠年湮,人亡籍佚,今多不可覓了。
谷際岐祖籍江南,始祖承岳姓朱,故名朱元(原)一,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以副總職開滇,受贈保駕征南將軍,世蔭景東衛(wèi)總旗職。自此,世居石嶺鄉(xiāng),即今彌渡壩區(qū)山麓谷旗營(也疑為今密祉南石麟鄉(xiāng),待考),到第四祖生四子,分四支,還姓谷姓。谷際岐為谷氏第十三代,享年76歲。
然而,谷際岐一生功勛最著者,不是于翰林院內(nèi)任國史撰修,而是在其任御史期間,不畏強權(quán),為民請命,屢次參劾權(quán)貴,在腐敗已深入骨髓的清朝廷中,樹立了一股清風(fēng),人稱“鐵面御史”。
清嘉慶三年(公元1798年)冬,谷際岐已近耳順之年,受封福建監(jiān)察御史。時逢白蓮教風(fēng)起云涌,朝廷四處鎮(zhèn)壓,但多年未平。谷際岐明察暗訪,赫然發(fā)現(xiàn),很多地方官員不僅不盡力征討白蓮教,反而趁機營私舞弊,克扣軍餉,大肆敲詐勒索,在當?shù)佤[得雞犬不寧,百姓難以安居樂業(yè)。于是,懷著憤恨之情,兩次上疏,參劾陜甘總督宜綿、陜西巡撫秦承恩、武昌府同知常丹葵等人趁征討之機中飽私囊,肆意擄掠,殘害無辜,力陳“官逼民反”的情由。嘉慶皇帝閱后,大怒,嚴懲貪官,并升谷際岐為禮科給事中,稽查南新倉,巡視中城。于是,谷際岐聲譽大振,宦海生涯達到頂峰。隨后,他又兩次上疏參奏云南鹽運及賦稅中的私弊,陳述“加額加課”“剝削太甚”,致使“民不堪命”“難忍盡言”的事實,主張懲治貪官,改“官運官銷”鹽法,而行“灶煎灶賣,民運民銷”,由官府征稅的新制,得到朝廷的欣然采納。
清流總是遇到渾濁之水的污漬。1802年,谷際岐上疏,舉奏湖廣總督陳輝祖的家奴蔡永清勾結(jié)權(quán)貴,行賄朝中重臣,以“無尺寸之功而官秩五品”,直指大學(xué)士慶桂、尚書朱珪兩大權(quán)臣,劾其貪贓枉法、以權(quán)謀私,請求嘉慶皇帝,罷免其職,“以示天下”。但這一次,嘉慶帝以“詆毀大臣,所舉劾不實”之名,給他以降職處分,補刑部員外郎。至此,谷際岐的御史生涯黯然結(jié)束。
谷際岐的御史生涯從1798年開始,至1802年結(jié)束,不到四年時間,但其不畏權(quán)勢的錚錚鐵骨,敢言直諫的諫臣形象永遠留在了清朝的歷史里,也留在了人民的心中。《清史稿》將他列為清朝“諫臣”榜上的第五位,其評價是:“廉公有威,捧簡待業(yè),不避強御,峻操貞行,臺閣生風(fēng)?!?/p>
與谷際岐鐵骨錚臣形象齊名的,是其對教育事業(yè)的傾心投入。其一生中,兩度主講書院,雖總共只有短短八年時間,但足可稱一代名師。后人同鄉(xiāng)李滮,因仰慕其為人,把自己一生的精力皆投入教書育人之中。1781年,谷際岐在京任職期間,因母病危,告假歸鄉(xiāng),母逝后盡孝。第二年,受云貴總督富綱聘請,主講昆明最高學(xué)府五華書院,1784年其父病故于昆明,他又扶柩回彌渡安葬,結(jié)束五華書院之請。三年間,門下弟子多達300余人,因“教士有法”,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兩次秋試,中舉者達54人。一時之間,“滇中名流大半出其門下”,譽滿省城,深受時人敬仰。
1810年,谷際岐以病為由,辭去知府之職,準備回歸故里,然于次年夏天途經(jīng)揚州時,受兩江總督百齡、兩淮鹽政阿克當?shù)氖⑶檠垼髦v揚州著名學(xué)府梅花書院新設(shè)的“孝廉會文堂”。谷際岐盛情難卻,只好留在異鄉(xiāng),主講梅花書院。期間,持續(xù)五年,謝絕一切社交,潛心治學(xué),傾心傳道授業(yè)解惑,“以自守為本,有用為宗,不尚談?wù)f,而詞旨清穆可誦,為有德之言”,培養(yǎng)出一批出類拔萃的門生。慕名前來求學(xué)之人,絡(luò)繹不絕,經(jīng)其指教,學(xué)業(yè)無不長進。1815年12月5日,心力交瘁的谷際岐在他鄉(xiāng)溘然長逝,終年76歲,靈柩殯存揚州。離世時,“揚州諸生徒,共同為其卜地于城北紫竹庵側(cè),素衣紈紼,異聲同嘆”。若干年后,其外孫長大成人,靈柩才得以歸葬彌渡。
谷際岐一生勤勉,垂暮之年,仍筆耕不輟,著述不已,儒家典籍主要有《五華講義》之傳世著作,詩文集主要有《西阿詩草》,并輯有《歷代大儒詩鈔》一書,此外,還著有《學(xué)易秘旨》《歷法秘旨》《聲調(diào)譜》等卷?!段靼⒃姴荨肥枪入H岐代表作品,全集分為三卷,卷一主要寫詩人養(yǎng)病、隱居、讀書、郊游時的生活情景,贊美家鄉(xiāng)山水風(fēng)光以及田園之趣,這些詩應(yīng)于1784至1795年間,作者在家守孝時所作。卷二主要收錄其在京為官時所寫作品,大多是懷鄉(xiāng)和宦海感慨之作。卷三中的作品主要是谷際岐在揚州時所寫的詩文。
如今,谷際岐墓在密祉。在他的身后,是一大片郁郁蔥蔥的山林群巒拱衛(wèi)。生前,他把彌渡這個名字帶到了北京城;死后,他仍默默庇護著這片生他養(yǎng)他的故土。
現(xiàn)在來評價他,主要是從兩方面來入手,一方面是作為文人官場的谷際岐,一方面是作為官場文人的谷際岐。
先說作為文人官場的谷際岐。谷際岐的宦海生涯以出任監(jiān)察御史為分水嶺。出任御史前,考舉人,中進士,點翰林,任國史纂修,一帆風(fēng)順。這階段,對谷際岐來說,純粹就是修煉一個文人的書生本色過程,上點班,寫寫詩文,治治學(xué)問,日子過得波瀾不驚、逍遙自在。1798年成了谷際岐人生的轉(zhuǎn)折點,他按捺不住一個文人的正直本色,兩次上疏,得到了嘉慶帝的準奏和獎賞。
故事發(fā)生到這里,如果谷際岐就此打住,皇帝高興,他也積攢了政治資本,也算是皆大歡喜。但谷際岐首先是一正直文人,正直文人怎么也約束不了自己的文人本性,三年后的上疏由于牽涉到的面太廣,根太深,連嘉慶皇帝也招架不住,嘉慶帝最后以“詆毀大臣,所舉劾不實”之名,將谷際岐降職補刑部員外郎。從此,谷際岐的身影再也沒有出現(xiàn)在皇帝的面前。當心中的那份凈土被污染,文人出身的谷際岐對官場就不再留戀,幾年后,揮揮手,以病為由,辭職返鄉(xiāng),與官場做了一個瀟灑的告別。
再說作為官場文人的谷際岐。谷際岐應(yīng)是彌渡文人中,官做得比較大的,但他官做得再大,也不改自己的文人本色,不管是春風(fēng)得意,還是身處驚濤駭浪之中,皆能筆耕不輟,著述不已。閑暇之余,還不忘對教育事業(yè)的傾心,終因心力交瘁,谷際岐倒在了書院講壇之上。
谷際岐的一生,的確值得大書特書。
滇南才子師范墓
師范生于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于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中舉人第二名,即史稱乾隆甲午亞元。至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任劍川州學(xué)司訓(xùn),嘉慶六年(公元1801年)選任安徽望江縣令。于嘉慶十六年(公元1811年)客逝于望江縣,享年60歲。其靈柩由濟南太守張鵬升送回故鄉(xiāng)彌渡安葬。
師范墓位于彌渡壩子?xùn)|山蔡家地與干海子之間,名叫“一碗水”的地方,原墓由翰林學(xué)士谷際岐題碑文,舉人張登瀛作傳??上г缒瓯粡氐讱模贡珶o。1991年,經(jīng)師范后裔去臺同胞師惇先生出資1萬余元,重新修復(fù)了師范墓。墓高、寬各4米,整座墓坐西朝東,聳立于青松叢林之中。1983年,經(jīng)彌渡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
師范于1809年撰寫《二余堂詩稿》自序,比較全面地闡述了一生經(jīng)歷及創(chuàng)作作品情況:
范學(xué)詩始庚辰,存詩則始戊子。自戊子迄乙卯,存二千首而贏,共十七種,為前集。乙卯迄辛酉,存一千九百首而縮,共七種,為后集。詠史詩、全韻詩、懷人詩、應(yīng)制詩、香奩詩不與焉。茲復(fù)以辛酉秋至己巳春之所作,援文稿及叢書例,名之曰《二余堂詩稿》,編系前后集之末。四冊共一千零七首,文一首,附刻二十三首,分年不分體,從厥初也。
我生五十有九矣。六歲入塾。十二,先大人截取入都,出就外傅。十七,侍晉寧學(xué)署者四年,旋侍天津鹺署者十四年,鐸劍川者七年,客晉客浙者各二年,令望江者已八年。此四十二年中,晦明風(fēng)雨則有詩,困厄疾痛則有詩,登山臨水、折柳投桃則有詩。蓋凡耳之所淫,目之所攝,足之所經(jīng),心之所游,無不于詩發(fā)之。觸景明拆,隨事抒寫,無遙吟俯唱之暇,無月煅季煉之苦,輕淺疏率,實有昧于詩人之旨。然家本儒素而身際太平,沐文治之醇酞,睹英才之柴立,既不能效班超傅介子立功殊域,挈斗大印系肘后,光垂竹帛,聲溢環(huán)宇,又不能冠惠文冠簪承明筆,導(dǎo)揚盛化,鋪張鴻業(yè),與韓愈、柳宗元古今媲美。徒挾風(fēng)塵簿領(lǐng)之軀,屏氣鞠躬,低眉墨色,退虞落阱,進恐觸藩,即欲嗣詩人諷諭之音,畢慮殫思,鐫塵鏤棘,匪惟不能,抑亦不敢。故不如吐此由衷之言,或可告無罪于后世耳。
今幸因病得免,歸守廬墓,誓絕五七字,杜門謝客。撿篋中所輯歷代詩文六十卷,國朝百二十家古文抄二百卷,經(jīng)史涂說四十卷,細加厘正,勉為卒業(yè)。乃聚鄉(xiāng)父老子弟,重溫故技,于鑿井耕田之隙,續(xù)擊壤鼓腹之歌,翊贊休明,播之四遠。不知我者,不可不告以此語。知我者,更不可不告以此語。敘近詩既竣,并記之。
師家祖籍山西,先祖于洪武年間隨傅友德、沐英征云南后,遂定居彌渡。由于是武官出身,所以師家希望子孫能得個文職,于是師范的曾祖和祖父皆一心苦讀,然屢次不第,都卒于應(yīng)試途中。至師范父親師問忠,終有所成,中乾隆辛酉科(公元1741年)鄉(xiāng)試亞元,先后擔任過晉寧州訓(xùn)導(dǎo)、天津鹽課大使,詩文俱佳,著有《北上集詩稿》《勸學(xué)錄》《鳴鶴堂文稿》等集。
師范深受父親影響,自幼刻苦好學(xué),博覽群書。據(jù)所著《蔭椿書屋詩話》中記載,其父對師范告誡曰:“予幼時,性頗鈍。年十四,汝祖父以應(yīng)試卒于楚郡,無叔伯昆弟之助,因自思舍此案頭物終無以報吾親。奈日夜咿唔,旋得旋失,遂虔禱于伊供大士,并作一疏焚之爐中。甫就寢,見一人持刀啟胸提予心,三洗之而去。醒后汗淫淫在,胸鬲間且猶負創(chuàng)痛。自是心境豁然,日有進機。予之得以承先啟后,弗墜家聲,皆由神佑。然亦非予之積誠,無以致此。汝當識之! ”可見,師范父親是憑著后天的努力,彌補了先天上的不足,并秉承父親嚴謹?shù)闹螌W(xué)精神,有所成,最終超越了乃父。師范則“少即博學(xué),下筆千言立就”(劉開《師荔扉先生傳》)。1774年,師范應(yīng)乾隆甲午科鄉(xiāng)試,與其父親一樣,亦中亞元,時年24歲,其文采風(fēng)流,被當時“諸先達巨公咸嘆為國士”(劉開《師荔扉先生傳》)。然而,遺憾的是,師范在其后的六次禮部會試中,皆不及第。
按乾隆年間的定制,三科以上會試不中的舉人,可以通過大挑,一等用為知縣,二等委以教職。1787年,師范被任命為劍川州訓(xùn)導(dǎo),開始了他的宦海生涯,離其中舉的時候,已是13年。1791年,時值西南用兵,大清官軍西征廓爾喀(即今尼泊爾),軍事繁劇。師范被派駐麗江,輔佐由滇入川運糧事宜,屢出奇策,“凡劍川應(yīng)運,該出其手”,為西征勝利立下了功勞。因督糧有功,師范受到嘉獎,并得到舉薦,被選授安徽望江知縣,時為1797年。然世事難料,此時,父親師問忠猝然離世,師范按制要守孝三年。1801年,師范赴安徽望江縣就職。
在望江,師范剛正廉潔,不畏權(quán)勢,以愛士恤民、興利除弊為己任,察奸靖慝,務(wù)除民害,“義之所在,雖死生利害弗撓?!痹幸粡P役之不法者,師范厲責(zé)而杖之。又曾有一次,有一制府委員過境,以需索故,師范憤而當面斥之,其節(jié)操品格可見一斑。還有一次,望江大饑,師范“以極災(zāi)報上,且請賑。大吏屢加飭駁,先生以去就爭之,率得所請,民賴以安”。同時,師范又從一個文化人的角度出發(fā),憐才好士,“興學(xué)校,教禮節(jié)”,大力發(fā)展望江教育事業(yè)。他修建了一座“小停云館”,以作為講學(xué)、唱和之地,自己也“時考書院諸生學(xué)業(yè)之進退,親為講說,士奮于學(xué)”,又將寫于其里的詩文編成《小停云館芝言》,并付梓傳世。此外,師范又廣泛搜集望江歷代名人共四十三家的詩文,輯刻成《雷音集》,以此激勵后學(xué)。有想應(yīng)試而沒資用者,則慨而以資。于是,慕名前來請教求學(xué)的人,“趨之如云,至則各得所求”,“求一言以為重者,來無虛日”,“而以文字就正者,自士大夫以至山人墨客,所在皆是”。于是,“是以民感其化,士力于學(xué),風(fēng)氣以變。而城內(nèi)三十余年未有通籍者,且繼以登選也”(劉開《師荔扉先生傳》)。
1808年,師范被罷官,貧不能歸,只有寄居望江,以賣文為生,或靠好友接濟度日。1811年一個凄風(fēng)苦雨的夜晚,師范在望江溘然長逝,壽僅六十。走時,身無余財,唯存書籍千卷,士民悲泣,由摯友張溟洲等合力籌辦,方得將遺體入殮靈柩,并送回彌渡。
師范一生坎坷,青年郁郁不得志,中年喪妻喪子,老年貧困交加,然坎坷的命運并沒有扭曲其作為一個文人的文化品格,其詩清麗雅正,其文飄逸高潔,其史嚴密浩瀚。早在任劍川學(xué)正時,一方面,師范以其特殊的身份,走村過寨,教授生徒,組織科考,選拔人才,在劍川的七年中,為劍川培養(yǎng)了大批人才。另一方面,師范秉著一個文人的興趣與品格,四處漫游,了解當?shù)氐牡乩?、歷史、人文掌故,撰寫了他的第一部歷史著作《南詔征信錄》。師范認為,由楊慎編輯的《南詔野史》中,有許多地方的記載存在謬誤,應(yīng)予以刪正,以做到“實而有據(jù),確而不誣”。另外,他在劍川以編年體體例編纂的《南詔征信錄》三卷,成了今天了解古代云南歷史的不可多得之書。師范一生,著作頗豐,主要有《金華山樵前集》《金華山樵后集》《二余堂詩稿》《抱甕軒詩文匯稿》《課余隨筆》《蔭椿書屋詩話》,輯刻《雷音集》十二卷、《小停云館芝言》十冊,編輯整理《歷代詩文》六十卷、《國朝百二十余家古文鈔》二百卷、《經(jīng)史涂說》四十卷等。更重要的是,師范編著成了《滇系》一書。在史學(xué)、詩文創(chuàng)作、編輯出版等各個領(lǐng)域均取得傲人成績,堪稱滇南歷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代才子。
《滇系》可以說是一部補《云南通志》的云南志書,系師范于晚年在貧困中所完成,嘉慶十三年(公元1808年)在望江縣刻版印刷成書。全書共分12系(類),計40冊,約45萬字,全面、詳盡地載述了自清嘉慶以前云南一省疆域、職官、事略、賦產(chǎn)、山川、人物、典故、藝文、土司、屬類、旅途、雜載等方面的內(nèi)容。清代著名散文家、桐城派領(lǐng)袖姚鼐對此書盛贊不已,稱此書為“撰論古今之是非,綜核形勢之利病,兼采文物,傳考故實,此史氏一家之美”。書中有許多精辟的論斷,其中《澳南經(jīng)費略論》《滇省利弊》《論錢法》《緬事述略》《征安南紀略》《金沙江議》等篇,被收入《皇朝經(jīng)世文編》中。今天,《滇系》已成為研究云南歷史的寶貴文獻。
到了彌渡,不可不去探訪一下師范墓。師范墓距離縣城并沒有多遠,就大約半小時的車程,安安靜靜地居于寅街鎮(zhèn)。墓修得有點氣派,高4米,寬也4米,無意間與他生前方方正正的人文品格構(gòu)成了邏輯上的對應(yīng)。四圍是青松叢林,蒼翠一片,環(huán)境清幽,與鬧市有點距離,但又不遠于喧囂,這也無疑是師范人生軌跡的真實寫照。高大的墓碑,優(yōu)雅的環(huán)境,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師范理應(yīng)享受如此尊崇。
師范的人生郁郁不得志也就罷了,更要命的是,在他人生剛剛有點起色、赴安徽望江任知縣之際,一場駭人的鼠疫,奪走了家人中的幾條生命,包括他最深愛的發(fā)妻和最鐘愛的兒子師道南。師道南少時就文采風(fēng)流,有不輸乃父之勢,在師范心里,師道南是傳承他衣缽的希望所在,但一場瘟疫,奪走了其年輕的生命,也奪走了他的希望,況且,聽到噩運的時候,是在他遠赴他鄉(xiāng)的途中。最后,窮困、潦倒、病死于他鄉(xiāng),靈柩由一些好友送回彌渡,師范歿時正好六十歲。而兩百多年后的今天,仍有后人為他整葺荒草,增高墓碑,這也算是一種別樣的補償吧。
師范的人生和人生態(tài)度,我總覺得,濃縮甚至超越了中國文人的大部分優(yōu)秀品質(zhì)。師范二十四歲中鄉(xiāng)試亞元,應(yīng)該說是少有所成,但在隨后的六次禮部會試中,皆名落孫山。科舉不得意不要緊,還有官場,但官場也對他排擠。師范先是做了個劍川學(xué)正的官,最后做了安徽望江縣知縣。有意思的是,任知縣不是由于擔當學(xué)正累積下來的官宦資本,而是由于他的“不務(wù)正業(yè)”,為官軍調(diào)運糧草立下了軍功,因軍功而保舉為知縣的。按理說,像師范這樣的人生軌跡,中國歷史上多如牛毛,但師范的可貴之處在于,盡管命運對他有點不公平,但師范就是不抱怨,不墮落,以一種平常的心態(tài)對待自己的榮辱得失。任劍川學(xué)正期間,與當?shù)匚娜嗽娋瞥停丫蒲詺g,閑暇之余,考證考證一下當?shù)貧v史古跡,看不出有絲毫懷才不遇的火氣。朝廷以他學(xué)正之名,輔佐由滇入川運糧事宜,師范又以一介之軀,任勞任怨,勤勤懇懇,并且干得有聲有色,因之而得以保舉知縣。任知縣期間,憑著一個文人的秉性與興趣,不諂媚權(quán)勢,為百姓的丁點利益而不惜與上級怒目相對,干好“正事”之余,又極力發(fā)展當?shù)氐慕逃聵I(yè),憐才好士,開辟“小停云館”以禮賢士大夫。并且對那些寒士,拿出自己本就不多的薪水,資助他們上京趕考,結(jié)果在卸職之后,自己貧不能歸,滯留異鄉(xiāng),在貧病中死去。
師范的一生,看似有點逆來順受,但其實這是一種很崇高的人生心態(tài),不管遇到多大的際遇和挫折,皆能淡定從容,真的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種境界,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這在他的詩文里面得到了回應(yīng)。他的詩文清麗雅正,不帶任何沉郁消極之氣,也沒有任何清高孤傲之感,一套洋洋灑灑計四十五萬字、達四十冊的《滇系》也在他磕磕碰碰的人生中不緊不慢地得以完成。
當師范在默默整理《滇系》時,大清朝已是百弊叢生,文風(fēng)不振,趙藩的《云南叢書》至少要在一百二十年后才橫空出世。有了《滇系》,周鐘岳、袁嘉谷、方樹梅等在編撰《新纂云南通志》時,就省了很多力氣,云南很多地方的歷史文化和典故,也就不至湮滅在漫漫歷史長河之中。
一代名師李滮墓
李滮為今彌渡寅街鎮(zhèn)大莊營人,生于清嘉慶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在榮獲“內(nèi)閣中書銜”后第四年,即公元1896年逝世于故鄉(xiāng),享年76歲。先生逝世后,大理府彌渡通判孫繩武為其撰寫了墓志銘,遺體安葬于大莊街后山坡上,其東北距縣城10余公里。雖經(jīng)一場浩劫,先生墓冢尚存,墓碑、墓?;就暾?。1983年,李滮墓經(jīng)彌渡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
李滮,字里海,號菊村,又號抱虎山人,生于耕讀家庭。幼年喪父,家境清寒,母親白天幫地主打短工,夜間編織草鞋,以維持家庭生活,并供養(yǎng)他上學(xué)讀書。就是這樣一個貧苦家庭,成就了一代滇西名師——李滮。
少年李滮,就讀于當時彌渡名師王景坡先生門下,在食不果腹中,晝夜苦讀,孜孜不倦,“每午間自塾歸,輒拾豆以食,傾刻即返”。天資的聰穎,加上刻苦攻讀,使得李滮在私塾中皎皎不群,成為眾多學(xué)生之翹楚,也深深打動了先生的心。先生念其貧苦,把他收留在私塾,與之共食宿,并免交一切費用。李滮感激涕零,愈加奮發(fā)。1834年,李滮得府試秀才第一名,補博士弟子員,時年15歲。中秀才后,李滮聲名大噪,聞名鄉(xiāng)里,受聘于小西莊余家塾師。余家系鄉(xiāng)宦豪門,藏書甚豐。李滮于教書之余,遍覽樓中之書,不分晝夜寒暑,廢寢忘食,學(xué)識大有長進。1838年,李滮離開彌渡,去大理桂香書院就學(xué)。在匯集眾多學(xué)中精英的桂香書院,李滮亦出類拔萃,卓爾不凡,“迤西道羅天池器之,期以遠道”。1844年,中道光甲辰科鄉(xiāng)試舉人,時年24歲。然惜其多次進京應(yīng)禮部會試,因其文風(fēng)不切八股,且生性秉直,“皆報罷”。
李滮博學(xué)多才,但其生性淡泊放達,清廉正直,不喜鉆營,不慕虛榮,在滇西有“友直、友諒、友多聞”之譽,故至耄耋之年,從始至終,無顯達之日。1856年,李滮為避戰(zhàn)亂,隱居彌渡天目山密云寺,“凡十八年足不履城市”,潛心研究學(xué)理,著書立說。1874年,吏部終于遴選李滮任廣西北流知縣,后改授安寧州學(xué)正,時年,李滮已進入知天命之年。1878年,經(jīng)云南總督岑毓英推薦,到大理西云書院主講。1881年,受岑毓英委聘,李滮前往昆明,與滇名流學(xué)士共修《云南通志》,主筆天文、地理分志。修完后,岑以滮“品學(xué)兼優(yōu)堪矜式,疏請敘獎,賞嘉國子監(jiān)學(xué)士銜”,并有意留李滮在府內(nèi)任事,但被婉拒。
1892年,已逾古稀的李滮迎來了他生命當中最為輝煌的時刻。這一年,朝廷督學(xué)使高釗中前往大理地區(qū)巡試,與李滮會于云南縣清華洞驛館,二人講學(xué)達旦,甚為投機。高釗中對他的著述深為折服,離別時,攜其所著《讀易淺說》,進京向皇上具疏以聞。經(jīng)朝廷眾多太學(xué)博士研究,認為此書注釋超前、解義不凡。光緒帝龍顏大悅,賞李滮翰林內(nèi)閣中書銜,賜建“恩榮坊”一座于大莊營前。至此,李滮在其垂暮之年,才華終于得到了朝廷承認。光緒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李滮在家無疾而終。
李滮一生,把大部分時間都獻給了教育事業(yè)。弱冠之年,舉秀才,隨后即以塾師身份從教于家鄉(xiāng)余氏家族。中舉后,遂即回彌渡,講席奎光龍文書院,為鄉(xiāng)人所敬重,成彌渡一時之美談。1878年,受云南總督岑毓英之托,以耳順之軀來到大理,主講滇西最著名的書院——西云書院,轟動一時。期間,學(xué)生如過江之鯽、紛至沓來,“滇西知名之士多出其門”,滇東、滇南及滇北的后生亦慕名前來求教于門。在修完《云南通志》之后,婉言謝絕云貴總督岑毓英留任府內(nèi)之請,決然辭別回鄉(xiāng),傾情桑梓,繼續(xù)于大理西云書院和彌渡中和書院之間,來回奔波。
1866年,李滮倡首鄉(xiāng)紳士民,于大莊營村后香山大王廟創(chuàng)建“香山書院”授徒。其云:
吾彌香山廟,舊祀大王、龍王及衛(wèi)房圣母、痧痘之神,為彌川名勝之境??迹笸醣緷h時張仁果后,武侯平南所封張龍佑那,世守昆彌白崖者也。自張樂進求遜位于蒙氏,中間歷鄭、趙、楊、段,唐、宋、元、明以至于今。而王之功德未衰,合川崇奉,可見,當日辟山林而徙平地,民之享其澤者久矣。廟貌輝煌,累代增修。殿左兼祀大莊龍王,其江名毗雌,其源出朵古,兩河沃壤,千倉萬箱,皆吾神之所賜也。每歲仲秋,士民辦香頂祝,傳為盛典。凡水旱疾疫,咸聚禱焉。后殿祀圣母子孫諸祗,凡祈嗣保產(chǎn)、育嬰、散花,均蒙福佑。斯山之靈,蓋合郡所艷稱者也。年來為兵火所殘,又左右兩傍基址宏敞,鄉(xiāng)父老聚首而言曰:“是不可以不修矣! ”乃相度陰陽,增修左右兩廂及大門中樓二停,改置下堂,補添北角,於乙丑年閏五月興工,至丙寅年十月落成,所需材木米錢,皆鄉(xiāng)鄰善信踴躍捐助。首尾肩任其事者,有吾邑魁士董君及兩河樂善諸君子,此亦山林群神之所默助,乃能增厥大觀也。由是而培植風(fēng)氣,而安妥神祗。別于龍祠后楹,設(shè)立香山書院,捐籌租息,以為延師教讀之資,庶幾兵燹之余,弦歌四起,可以復(fù)當日文獻之盛焉。夫飲水思源,受施圖報,所有捐助功德,豈可沒而不彰,爰借片石,以著宏勛。且俾后之君子,有所觀感而興起云。
暮年,李滮又回到香山書院教授生徒,服務(wù)鄉(xiāng)梓。臨終前三天,仍執(zhí)教講堂,以《論語》“下學(xué)而上達,知我者天乎”二句命題,課士弟子??v觀李滮從教一生,以其淵博學(xué)識,旁征博引,綿密浩蕩,治學(xué)謹嚴,然毫無迂腐之嫌。無論是任余家啟蒙塾師,還是主講滇西最高學(xué)府,均力倡因材施教,文道并舉,傳道解惑,皆深入淺出,循循善誘。一代師表,桃李滿園,時人譽其為“文才出眾世人贊譽,德行超群社會恭維”。
李滮出身貧寒,自小養(yǎng)成吃苦耐勞之精神,不管是在授道之時,還是在羈旅之地,仍不忘孜孜苦讀,故其一生著述甚多。儒學(xué)著作除那本得到朝廷賞識的《讀易淺說》外,還有《易經(jīng)淺解》《周易標義》《性統(tǒng)》等鴻篇巨制。其詩文雅正清和,著有《星海詩文集》,又工書畫,其書法古拙清新,畫作用筆雅逸,有《滇南書畫錄》存世。另外,李滮倡導(dǎo)學(xué)習(xí)俗學(xué),不專攻一家,凡陰陽經(jīng)緯、周髀九章、風(fēng)歷星角、孤虛五相、蕾告札箋等,無不探索,著有《爻位陰陽說》《五緯考度》《呂律算草》《天根談》《爻象合參》《籌算法》《辭占辯例》《祇可自怡草》《游戲偶存》《孝子必讀》《戒煙歌》等等,令人慨嘆。
當然,最令今人所津津樂道的,是李滮的楹聯(lián)了。至今,彌渡等地仍傳頌著他的許多軼聞趣事。
“滇人善聯(lián)”,李滮顯然應(yīng)名列其中。今彌渡鐵柱廟門楹聯(lián)即為李滮所作?!疤J笙賽祖,氈帽踏歌,當年柱號天尊,金鏤翔環(huán)遺舊壘;盟石掩埋,詔碑苔蝕,幾字文留唐物,彩云深處有荒祠?!睍ㄇ逍聻t灑,形式平仄工整,既有對廟會的生動記敘,又有對斑駁遺址的幽幽描寫,于記敘描寫中飽含深沉的歷史慨嘆,足以稱為楹聯(lián)中的典范之作。李滮為人謙和,交游甚廣,樂于助人,鄰里遠近相邀,請其書聯(lián)、撰志,皆有閑必往,故在今大理、彌渡、祥云一帶,其墨寶隨處可見。彌渡中和書院聯(lián):“山川之靈秀,愈出愈奇,有志后興,莫辜負鐵柱名區(qū),彩云勝地;學(xué)問之功夫,越修越密,多才蔚起,當恪守鵝湖正軌,盧洞遺規(guī)。”香山書院聯(lián):“相如使節(jié),諸葛天威,開蒙、鄭、楊、段之先,名標鐵柱;玉斧既揮,革囊再渡,歷唐、宋、元、明之古,德護金湯。”無一不是書、文俱佳之作。
縱觀李滮一生,雖沒有聞達于諸侯,然其清廉一世,為師一生,俯仰皆無愧于天地。生前居無高宅深院,死后無豐碑高塔,留與后代子孫的,僅“墨莊”二字,但李滮已樹立起了一座無形的豐碑,聳立在今彌渡、大理乃至全云南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