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傲
(福建師范大學經濟學院, 福建 福州 350108)
全球氣候變化問題日益嚴重,成為全世界共同關注的一個問題,關系到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為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全球范圍內對氣候變化進行治理提出了要求,各國普遍面臨著減少碳排放的壓力。這種約束不僅停留在國內生產層面,還逐步擴展到國際貿易層面。在這種背景下,低碳貿易作為防范競爭對手“綠色壁壘”的有效手段而成為了各界關注的重點。
目前針對低碳貿易競爭力問題的研究,前人主要從兩個角度出發(fā):一是從區(qū)域或國家層面來研究低碳貿易競爭力。胡劍波構建低碳貿易競爭力指數,測算得出中國31 個省份的國際貿易隱含碳排放競爭力整體弱于省際貿易隱含碳排放競爭力[1-3]。鄧光耀基于EORA 數據庫中2010—2015 年世界投入產出表和EDGAR 數據庫中的CO2排放量數據,計算得出區(qū)域層面的低碳貿易競爭力,其中東南亞最高,具有低比較優(yōu)勢,中亞最低,具有低比較劣勢[4]。郭風計算得出中國各省份2011—2020 低碳貿易競爭力指數,構建中介效應模型,結果顯示:數字經濟可以通過提高綠色技術進步,促進低碳貿易競爭水平的提升[5-7];二是對國內行業(yè)的低碳貿易競爭力進行探討。鄭義研究得出2009 年中國13 個行業(yè)的低碳貿易競爭力指數為正,20 個行業(yè)的低碳貿易競爭力指數為負,即超過半數行業(yè)的低碳貿易競爭力較弱[8-9]。佟家棟&馮祥玉對產業(yè)部門的低碳貿易競爭力從2007—2020 年進行了連續(xù)測度,服裝皮革羽絨及其制品業(yè)、木材加工制造業(yè)、紡織業(yè)、造紙印刷與文教用品業(yè)4 個輕工業(yè)行業(yè)低碳貿易競爭力指數比較高的行業(yè),金屬采礦業(yè)、能源行業(yè)的低碳貿易競爭力指數處于比較劣勢水平[10-14]。
目前關于低碳貿易競爭力的研究,大多集中于針對國家層面或是行業(yè)層面,并且未深入其影響因素方面做進一步的探討。本文擬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之上,構建福建省低碳貿易競爭力指數對其低碳貿易競爭力進行評價,并利用逐步回歸方法研究影響福建省低碳貿易競爭力的因素,最后為福建省的低碳貿易發(fā)展提供建議。
本文的邊際貢獻在于:
1)基于以往的相關研究,進一步細化研究對象,選擇福建省作為對象進行分析。
2)運用逐步回歸的方式對變量進行篩選,避免了自變量之間存在高度相關從而導致多重共線性問題。
3)以新時代作為時間節(jié)點,對福建省2012—2021 年的低碳貿易競爭力進行測度。
福建省地處東南沿海,是我國重要的對外開放窗口,依托國家的特區(qū)政策在對外貿易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進出口量也一直在我國的各省中名列前茅。具體分析,福建省對外貿易具有以下兩個特點。
2.1.1 對外貿易依存度較高
由圖1 可以看出,在2002—2012 年這段期間內,除2009 年及2010 年,其余年份的對外貿易依存度均超過50%,之后便呈現不斷下降的趨勢,到2020 年略有回升。福建省在新時代后貿易額便迅速突破一萬億元,而后不斷增長,從2002 年的2 350.85 億元增加到了2021 年的18 433.02 億元,對福建省經濟增長具有很大的貢獻。
圖1 福建省2002—2020 年對外貿易情況
2.1.2 出口產品結構競爭力弱
在福建省的貿易中,工業(yè)制成品一直是主要的進出口產品,2021 年其在出口甚至占到了92.3%。而工業(yè)制成品進口的比重卻一直處在下降趨勢,由2002年的89.6%減少至2021 年的40.5%,可以看出福建省在工業(yè)制造具有較大的提升,減少了對外商工業(yè)制成品的依賴。從具體行業(yè)來看,福建省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不足15%,依然以傳統(tǒng)勞動密集型產品以及機電產品為主,出口產品結構競爭力仍需改進。
2.2.1 高新技術產業(yè)所占比例不高
高新技術產業(yè)具有低能耗、低污染的特點,其碳排放量也大大低于普通制造業(yè),因此高新技術企業(yè)在促進貿易的低碳化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2005年福建省高新技術產業(yè)得到了很好的發(fā)展,在這一年,福建省出口貿易額為348.42 億美元,其中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為78.21 億美元,約占福建省出口總量的22.4%。但在2021 年這一比例相比2005 年反而有所下降,2021 年福建省總出口額為1 673.41 億美元,其中高新產品為213.91 億美元,占比約12%。由以上數據我們可以看出,從2005—2021 年福建省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翻倍,但高新技術產品在其中的占比呈現不斷縮小的趨勢。
2.2.2 低碳企業(yè)規(guī)模較小
福建省低碳企業(yè)的規(guī)模尚未達到理想水平,這主要由于兩方面原因。首先,低碳企業(yè)在創(chuàng)立初期,由于難以盈利,許多低碳企業(yè)為了生存和追求短期利益,沒有選擇長遠發(fā)展、做大規(guī)模,這導致了福建省低碳企業(yè)發(fā)展的深度和廣度不夠。第二個原因是福建省的財力有限,無法為低碳經濟領域投入足夠的資金,也難以形成自己的品牌。低碳企業(yè)沒有得到足夠的政策資金支持,以滿足其發(fā)展的需求。這使得福建省低碳經濟的規(guī)模效應無法顯現。
2.2.3 能源消費現狀
自黨的十八大召開以來,福建省的能源消費增長比率并無明顯規(guī)律,存在著較大波動。由表1 可以看出,2012—2014 年福建省能源消費增長率呈上升趨勢,但到了2015,增長速度由8.22%降至0.58%,而后呈上升趨勢直至2020 年變?yōu)橄陆第厔?,?019 年的4.47%降至1.36%,到2021 年增長率提升至9.00%,成為近10 年來的最高增長率。
表1 福建省能源消費變化趨勢
低碳貿易,是指以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為基礎的貿易增長模式。而在了解低碳貿易競爭力前可先了解下貿易競爭力,它的公式如下所示:
式中:TC為貿易競爭力指數,它代表了一國或地區(qū)在國際上從事國際間競爭、合作和交易的能力,取值在[-1,-1]之間;Tex、Tim分別為某國或某地區(qū)的貿易出口量和進口量。
低碳貿易競爭力則代表了國家或地區(qū)在低碳經濟中的生存能力,低碳貿易競爭力指數則可以有效衡量一個國家或者地區(qū)在全球低碳經濟發(fā)展浪潮中的低碳貿易競爭能力[1]。本文參考郭風的方法,使用2006 年IPCC 的計算方法來計算福建省能源消費的碳排放量,并借鑒傳統(tǒng)貿易競爭力指數的形式構建福建省低碳貿易競爭力指數,公式可表示為:
式中:Cex、Cim分別為出口、進口貿易碳排放量;LCTC的數值與福建省低碳貿易競爭力的高低呈正相關;Cex與Cim計算方法如下所示:
式中:CEI為福建省碳排放強度;Tex為福建出口貿易額,福建省出口碳排放量即可表示為CEI(見表2)與Tex的乘積;CE為能源消費所帶來的直接的碳排放量,是第i種能源的消費量Ei與第i種能源的CO2排放系數EFi的乘積,式中Ei將轉化為“標準煤”來進行計算。本文根據福建省實際消耗化石能源及燃料的情況,以煤炭、焦煤、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天然氣、電力這八種消費較大的化石能源或燃料為基準來核實福建省因能源消費而產生的CO2排放量。
表2 福建省單位GDP 碳排放強度
式中:進口貿易碳排放量Cim為福建省進口貿易額Tim與進口來源國商品中CO2的碳排放強度FCEIi的乘積,但由于數據的可獲得性而無法利用這一公式進行計算,因此本文將參照郭風的最新方法,以2012—2021 年進口貿易額排在前十國家的單位GDP 碳排放強度作為基礎,其他國家的單位GDP 碳排放強度則用世界平均單位GDP 碳排放強度(如表3 所示)來表示,按其進口所占比例近似計算出對福建進口的碳排放量,最終將兩部分相加得到Cim。
表3 世界歷年單位GDP 碳排放強度
在指標選取上,本文根據福建省實際消耗化石能源及燃料的情況,以煤炭、焦煤、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天然氣、電力這八種消費較大的化石能源或燃料為基準來核實福建省因能源消費而產生的CO2排放量。在進口碳排放量方面則直接使用出口方其當年總碳排放量來進行計算。
為保證研究資料的可靠性,本文所選用的福建省貿易碳排放量測度所需數據即原煤、焦炭、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以及電力消耗后所產生的碳排放量數據、福建省出口貿易量,福建省進口各國貿易量數據均來源于《福建省統(tǒng)計年鑒》,福建省進口國家、地區(qū)碳排放量數據來源于歷年《BP 全球能源統(tǒng)計年鑒》。
參考胡建波所劃定的低碳貿易競爭力指數評價標準(見表4)對福建省低碳貿易競爭力進行評價,可以看到在新時代以來福建省的低碳貿易競爭力指數在2012—2017 年,以及2019 年這一年均處在0.2~0這一區(qū)間,屬于低比較優(yōu)勢;2021 年、2020 年與2018年的低碳貿易競爭力指數則處在0~-0.1 之間,屬于低比較劣勢。從總體來看,自2012 年以來福建省這一指數就呈現下降趨勢,雖然在2019 年略有回升,但2020 年、2021 年再次進入下降趨勢。這表明福建省在國際貿易碳排放競爭力中的比較優(yōu)勢在不斷下降,出口貿易碳排放生產率低于進口貿易碳排放生產率,在國際貿易中占據不利地位。究其原因,除了福建省出口受到了更嚴苛的低碳貿易壁壘限制外,國外技術較國內技術先進也是一個重要因素,貿易碳排放競爭力有待提高。根據已有數據及以上公式計算,得到2012—2021 年福建省低碳貿易競爭力數據(如表5 所示)。
表4 貿易競爭力評價標準細分
表5 福建省低碳貿易競爭力指數
根據上部分的計算得到2012—2020 年福建省低碳貿易競爭力指數(LCTC)并對結果進行了分析,為了更好的分析研究結果、確定福建省低碳貿易競爭力的改進方向,本節(jié)選取福建省低碳貿易競爭力指數作為被解釋變量,并選擇若干指標作為解釋變量,構建模型進行實證分析,探究相關因素對福建省低碳貿易競爭力的影響程度。
研究方法采用多元線性逐步回歸分析法,首先確定自變量,然后逐個引入回歸模型。每次引入一個新的自變量后,進行F 檢驗并對已選入的自變量進行t檢驗。當先前引入的自變量因其他自變量的引入而變得不顯著時,將其刪除。這樣確保每次引入新自變量之前,回歸方程中只包含顯著的變量。通過軟件系統(tǒng)的反復操作,直到找到最優(yōu)的自變量組合。此外,逐步回歸可以通過篩選,排除引起多重共線性的變量,避免在回歸模型中出現多重共線性問題。
為了更加全面研究福建省出口碳排放量的影響因素,本文參照波特鉆石模型理論,以生產要素、需求因素、相關與支撐產業(yè)、企業(yè)組織、戰(zhàn)略與競爭、政府政策以及機遇這六個維度作為指標選取的依據,結合以往學者的研究成果,最終確立人力資本、科學研發(fā)、信息化水平、消費水平、廢水治理力度、廢氣治理力度、風險防控能力、政府支持及經濟開放度9 個解釋變量,分別記為HR、RD、INF、CSP、FS、FQ、CRE、GOV及EL,模型的回歸與檢驗將通過Stata17 軟件分析完成,具體如表6 所示。
表6 福建省低碳貿易競爭力指數
利用Stata17 對模型進行逐步回歸,對上述9 個解釋變量進行篩選,通過逐步回歸,最終選定的變量為RD、HR、INF、CSP、FS、FQ、CRE、EL,在剔除了不顯著變量后得到了優(yōu)異的回歸模型,篩選結果及回歸模型分別如表7、表8 所示。
表7 逐步回歸變量選擇
表8 福建省低碳貿易競爭力影響因素回歸模型結果
由于模型為時間序列,為了監(jiān)測其是否平穩(wěn),利用Stata17 對模型殘差進行ADF(Augment Dickey—Fuller)檢驗來判斷數據的穩(wěn)定性,結果如表9 所示。該序列檢驗的結果顯示:基于模型殘差,顯著性P 值為0.000,水平上呈現顯著性,并且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T 檢驗結果-5.416 小于相應臨界值-4.939,因此證明該序列為平穩(wěn)的時間序列,并不存在“假回歸”的現象。
表9 模型殘差Augmented Dickey-Fuller(ADF)檢驗
根據表8 回歸結果,結合各個解釋變量所蘊含的實際意義,可以得到結果:科學研發(fā)、經濟開放能夠最大程度的刺激福建省低碳貿易競爭力的提升,其中科研能夠使福建省產品生產廠商改進高耗能和高污染的傳統(tǒng)生產技術和工業(yè)流程,降低研發(fā)、生產、銷售各個環(huán)節(jié)的資源能耗比率,不斷推動福建省制造業(yè)綠色轉型升級,使其產品更加符合目標市場進口標準,增加競爭力;經濟開放水平每增加1%,將使福建省低碳貿易競爭力提升0.875%,對外貿易的繁榮給廠商帶來了更多的收益,因此會推動廠商擴大資金投入,降低生產碳排放,削弱海外市場低碳貿易壁壘所帶來的影響;廢氣及廢水治理力度對于福建省低碳貿易競爭力的影響分別呈現相反結果,表明較高的廢水處理成本有效倒逼企業(yè)減少生產廢水、廢物的排放,對生產過程的減碳具有顯著成效,減少了廢氣排放處理需求,使得廢氣治理力度與福建省低碳貿易競爭力負相關;人力資本與福建省出口貿易碳排放量呈現負相關,這主要是由于當前福建省低碳貿易領域人才體系不匹配,相關人才缺乏;信息化水平提升1%,福建省低碳貿易競爭力將降低0.174%,這主要是由于福建省并沒有很好地將數字化、信息化的生產經營模式融入低碳貿易中;由于現階段福建省消費品生產碳排放依然屬于較高水平,并且消費的提高會進一步降低企業(yè)向外擴張的動力,因此福建省人均消費水平提高將對低碳貿易競爭力產生反效果。
本文基于國家統(tǒng)計局網站、歷年《福建省統(tǒng)計年鑒》等數據,計算得出福建省2012—2021 年的低碳貿易競爭力指數,并應用逐步回歸的方法選取指標建立模型,實證分析福建省低碳貿易競爭力的影響因素,研究結果表明:福建省低碳貿易競爭力呈不斷下降的趨勢;福建省人力資本及企業(yè)信息化水平與福建省出口碳排放量呈現負相關;科學技術創(chuàng)新、經濟開放對福建省低碳貿易競爭力具有推動作用。
基于以上結論,文章針對性的提出如下建議:
1)增加出口產品的附加價值,要加大對低碳技術、低碳產品的研究與開發(fā)力度。在我國實現低碳經濟的進程中,要實現產業(yè)結構的調整與產品結構的優(yōu)化,就需要從高碳排放型轉變?yōu)榈吞技s型的出口發(fā)展模式。所以,隨著我國出口貿易規(guī)模的不斷下降,增加出口商品的附加值就顯得特別重要。中國出口企業(yè)要想在未來的“低碳貿易”競爭中取勝,就必須加大對低碳技術的研究力度,同時也要加大對低碳產品的研究力度,努力提升出口產品的附加值。一方面,可通過對國外先進的低碳技術和裝備的引進,對其進行“模仿”、“消化”、“吸收”和“再創(chuàng)新”,使之適合中國低碳發(fā)展的要求。另一方面,可建立低碳技術研究與開發(fā)專項資金,特別是對碳排放較大的環(huán)節(jié)進行研究與開發(fā),通過專項技術研究,發(fā)展更多低碳技術與產品,提高出口產品附加值。
2)為了實現技術驅動的清潔發(fā)展,需要大力發(fā)展綠色低碳技術。智能化發(fā)展與科技密切相關,低碳化的進展需要電力電子技術的強力支持。未來的發(fā)展方向是融合數字技術和電力電子技術,促進清潔能源與能源數字化的結合發(fā)展,推動發(fā)展清潔能源和能源數字化雙輪驅動,實現從低碳社會向零碳社會的轉變。
3)人才資源是提升福建省低碳貿易競爭力的關鍵。目前,福建省低碳貿易競爭力發(fā)展受限于高知識及專業(yè)技術人才短缺的制約。研究結果顯示,福建省低碳貿易領域的人才體系不匹配,成為制約和影響其低碳貿易快速健康發(fā)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人才培養(yǎng)在該領域變得尤為重要。具體而言,在人才培養(yǎng)方面,政府需要加強數字化人才培養(yǎng)頂層設計。政府可以利用國家自然科學及社會科學基金等資源來支持低碳內容產業(yè)領域的重大課題研究,同時還可以依托科研機構、高校以及大型低碳企業(yè),開展系統(tǒng)性的低碳貿易理論和實踐研究。此外,企業(yè)自身也要積極開展低碳貿易人才培養(yǎng)計劃。企業(yè)可以建立內部低碳貿易人才培訓中心,為員工提供相關培訓和發(fā)展機會。同時,企業(yè)也要積極投入資源,建立培訓中心,以培養(yǎng)更多高素質低碳貿易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