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光宇
古往今來,“酒色財氣”一直存在于人們?nèi)粘I钪小Α熬粕敋狻钡睦Φ檬У降讘撛鯓涌创??這涉及人生觀、價值觀,自然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北宋高僧、詩人佛印,用一首詩表達了自己對“酒色財氣”的看法:“酒色財氣四堵墻,人人都在里面藏。若能跳出墻垛外,不活百歲壽也長?!?/p>
蘇軾是佛印的朋友,他認為,“酒色財氣”能給人帶來快樂與幸福,只要把握好度,不過度地嗜酒、好色、貪財、逞氣,就沒有什么問題。佛印不食人間煙火的出世境界,凡夫俗子顯然做不到。因此,他不贊同佛印跳出“酒色財氣”四堵墻的主張:“飲酒不醉是英豪,見色不迷最為高。不義之財切莫取,有氣不生氣自消。”
后來,宋神宗趙頊和王安石一起出游,看到了佛印與蘇軾的這兩首“酒色財氣”詩,便說:“愛卿,你是大詩人,何不再續(xù)一首?”王安石富有變革思想與獨創(chuàng)精神,想了一會兒,從輔政宰相的角度用一首詩表達了自己對“酒色財氣”的看法:“無酒不成禮儀,無色路斷人稀。無財民不奮發(fā),無氣國無生機?!?/p>
神宗主張改革朝政,支持王安石變法,認可并發(fā)揮了王安石讓“酒色財氣”為國家所用的詩意,從治國理政的角度用一首詩表達了自己對“酒色財氣”的看法:“酒助禮樂社稷康,色育生靈重綱常。財足糧豐國家盛,氣凝太極定朝陽?!?/p>
筆者由這四首“酒色財氣”詩,想到了蘇軾的《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從正面看廬山,它是一道橫長的山嶺;從側面看廬山,它是一座高聳的山峰;從不同距離、不同高度去看,呈現(xiàn)在眼前的廬山都是各不相同的形象。為什么不能確切完整地把握廬山的真實面貌呢?只因為人在此山里面,眼界受到局限的緣故??!人們只有擺脫局限,置身廬山之外,高瞻遠矚,才能真正看清廬山的真面目。
其實,認識任何事物,由于人們觀察事物的立足點不同,自然會得到不同的結論。要認清事物就必須擺脫當局者迷的局限,從各個角度去觀察。只有這樣,才能比較全面、正確地了解事物的真相和本質。
(編輯 兔咪/圖 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