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呈現(xiàn)
“成敗相因,理不常泰”之言不謬。抑本其成敗之跡,或天理或人為,世事不會永遠太平安寧。成敗異變,取決于個人對事物的看法,成與敗同目賞蘭花,成是因其開得絢爛、淡雅,也可為敗,敗于短暫,凋零,都有變數(shù)。(開篇能闡釋名言,但僅限于陳述名言本身,沒有自己的思考和所受的啟發(fā),觀點不鮮明。)
于世尋因果,成是敗的恩典,若不因時進取,亦可轉敗。
人生多數(shù)時處于敗的狀態(tài),故成功來之不易。但人不會一直成功,倘若不及時進取前行,很可能陷入更深的敗中。念往昔,細讀《五代史伶官傳序》,稽其成敗興壞之跡,莊宗成時意驕氣盛,可謂豪壯。然而他不思進取,等到作亂的人四方響應,只得誓天斷發(fā),何其衰敗??梢姵芍F而敗知理。屠呦呦研究青蒿素,上千次的失敗才換來眾多患者免受病害的成功。成也在于她們因時進取,除西醫(yī)處方外又學習中醫(yī)百草,得以發(fā)現(xiàn)青蒿奇效。于此,成之不易,更需我們珍惜,因時進取,踏實前進,方可成勝追機。(分論點一為成亦是敗的因,屠呦呦研發(fā)青蒿素一例不能論證這一觀點。)
于世尋因果,敗更是成的蓄積,若沉著冷靜,踏實向前,亦可促成。
常言“失敗乃成功之母”,一時落敗固然令人沮喪不已,而能從失利中汲取養(yǎng)分,敗便可能是下次成功的“籌碼”。越王勾踐隱忍國事之痛,負重而蓄勢待發(fā),一時敗終得國家報仇雪恨,滅吳成功;鄧清明幾十年如一日地練習,多次落選不自棄,終實現(xiàn)夢想,于天遨游;楊寧于苗寨帶農(nóng)民勤勞致富,在此前失敗早成常態(tài),債物、冷眼背負一身,但她不服氣,沉著冷靜,終將“紫米脹腰包”??梢?,多次的失敗是為成功做鋪墊,若堅持,成功必是臨門一腳。(分論點二為敗是成的基礎,與分論點一形成的邏輯順序不符合人們的認知特點。)
成敗相因,并駕齊驅,缺一不可。
世界上沒有單純的成功,也無單純的失敗,關鍵在于我們對事物的看法。王安石變法,或成,他議證法令,為天下治理財政;或敗,他受到民眾批駁,官吏排擠。成敗相因,不可片面看待。對一種事物我們不能懷有單一看法,成與敗是相輔相成,相互依存的,故曰“成敗相因,理不常泰?!保ǚ终擖c三僅停留在兩者相互依存的層面,沒有展現(xiàn)出個人的思考,論證沒有深度。)
成自有其不易之處,敗固有其厚重之思。成敗相因,不可斷然判斷。于悠悠歲月長河中,二者辯證統(tǒng)一于不變總量中,成與敗的異變,推動社會不斷向前。(結尾沒有“我”在,青年意識時代意識不強。)
技巧點撥
文章在論證上,有以下問題:
1.論證平面化。雖為材料的表面含義提供了實證,但缺失了個人的思考,說理分析不夠深刻。
2.欠缺對象及寫作者的身份意識。作為青年學生,面對自身的學習和生活,面對時代賦予的機遇與挑戰(zhàn),應結合實際表達個人的見解。
升格建議
1.既要“照著講”,更要“接著講”,在論證完材料的觀點后,還要深入思考“怎么辦”。
2.加強寫作者的身份意識,探求在新時代的背景下,青年主動承擔責任使命,方為人生之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