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朝杰
榆錢是榆樹的翅果,又稱榆實、榆子、榆仁、榆莢仁,因其外形圓薄似小而成串,非常像古代的錢幣故而得名。明代“藥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里記載,“榆未生葉時,枝條間先生榆莢,形狀似錢而小,色白成串,俗呼榆錢”。又由于它是“余錢”的諧音,因而就有吃了榆錢可有“余錢”的說法。所以每年春天人們都會吃它,寓意新的一年,年年有余。
食榆錢是我國民間的一種習俗,對于許多北方人來說,可不只是一種野菜這么簡單,在食物匱乏的年代,榆錢一度成為百姓果腹的救命糧,時至今日,清香的榆錢依然是百姓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當春風吹來第一縷綠色,金黃的榆錢就一串串地綴滿了枝頭,人們會趁鮮嫩采摘下來,做成各種美味佳肴。在春天,榆錢可是非常搶手的一種美食。在古代和今日的世人眼里,榆錢,是鮮嫩的、可蒸可炒可煲粥的佳蔬。
作為一道菜,許多嘗鮮者對榆錢的滋味贊不絕口,也征服了不少文人墨客的味蕾,為之留下不少佳句。宋金時期文學家元好問在《食榆莢》中對榆錢贊嘆不已:“炊飯云子白,剪韭青玉圓,一杯香美薦新味,何必烹龍炮鳳夸肥鮮!”
清代詩人徐夜曾寫過一首《榆錢曲》,“家家采榆錢,雜以菠菱炒。高枝難盈筐,徒自煩指爪。糝米做羹并作團,滑美初嘗倍鮮好……”可見,他們吃榆錢,不是干吃,而是混搭著其它食材吃。有拌著菠菜或菱炒的,有摻了玉米糝做湯喝的,味道是滑膩鮮美。
在充滿詩意浪漫的春季里,小小榆錢不僅連著世人的胃口,也連著詩人愉悅的心境。唐代邊塞詩人岑參《戲問花門酒家翁》:“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壺百甕花門口。道傍榆莢巧似錢,摘來沽酒君肯否。”詩中詩人為涼州早春景物所激動、陶醉其中的心情,像一股涓涓細流,回蕩在字里行間。樸素的白描和生動的想象相結合,在虛實相映中顯示出既平凡而又親切、既輕靈跳脫又幽默詼諧的情趣。當然七旬老翁不會答應岑參用摘來的榆錢當錢買酒,但可敬慕贈送。
乾隆年間,清宮飲食十分豐富,乾隆皇帝食雜糧、蔬菜的習慣依舊。每年春季榆樹發(fā)芽的時候,清宮要食榆錢餑餑、榆錢糕、榆錢餅。食榆錢是我國北方民間習俗,春季糧菜缺少,將鮮嫩的榆錢摘下和面粉蒸食,可以果腹暫時緩解糧菜短缺??墒蔷幼≡谇宕蕦m里的皇帝食榆錢卻是為嘗鮮。根據(jù)史料記載,每年榆樹發(fā)芽之時,乾隆也經常食用榆錢做的榆錢餑餑及榆錢餅,為此曾作《榆錢餅》為榆錢留下詩句:“新榆小于錢,為餅脆且甘。導官羞時物,佐膳六珍參。偶啖有所思,所思在閭閻。鳩形鵠面人,此味猶難兼。草根與樹皮,辣舌充饑諳。幸不問肉糜,玉食能無慚?!?/p>
可見榆錢自古以來,不管是達官貴人還是平民百姓均深受喜愛。春天吃榆錢,品嘗春天的滋味,感受大自然的饋贈,的確是一件美事!
榆錢的吃法多種多樣:
一是生食。將剛采下來的榆錢洗凈,可放入鹽、醬油、香醋、辣椒油、蔥花、芫荽等作料,均勻攪拌后生拌涼吃,便是一盤青蔥滴翠的涼拌榆錢,味道清香鮮美,別具一格。
二是煮食。榆錢粥也是不少人魂牽夢繞的美食,將蔥花或蒜苗熗炒后加水燒開,用大米或小米均可,煮至米將熟時放入洗凈的榆錢繼續(xù)煮5分鐘,加適量調料即成。榆錢粥吃起來滑潤噴香,味美無窮。宋代大文學家歐陽修吃罷榆錢粥后,就留下了“杯盤粉粥春光冷,池館榆錢夜雨新”的詩句。
三是蒸食。蒸榆錢窩窩(餑餑)和苦累,榆錢里的白月光(網(wǎng)絡流行語,指因沒有得到過而變得格外美好的,并且可能純潔動人的事物)。先將榆錢洗凈,拌以玉米面另少許白面做成窩窩頭或餑餑,然后上籠蒸半小時即可起鍋?;蜃龀伞翱嗬邸?,就是將洗凈的榆錢拌上面粉,攪拌均勻,直接上籠蒸熟,吃的時候熗上蔥花調料。“苦累”是河北的一道特色小吃,介于主食和菜之間。從前農人們主食不夠吃,就常用槐花、榆錢、野菜和粗糧面粉拌在一起蒸熟,出鍋后趁熱拌上調料,就可以既當菜又當主食。起名為苦累就是為了說明這是一道憶苦飯。時至今日,人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升,“苦累”已再不是憶苦飯了,如今已經成為城鄉(xiāng)餐桌上時令鮮蔬,吃的就是食物本身的味道。
四是餡食。將榆錢洗凈、切碎,加蝦仁、肉或雞蛋調勻后,包水餃和包子都可以,味道清鮮爽口。
五是煎食。攤榆錢面糊餅、煎榆錢雞蛋餅:咬一口到嘴巴里,春天的芬芳,瞬間溢滿整個口腔。
記得小時候,村子好多家里都種,村外道路兩旁以及老漳河河壩上有成排的榆樹。一到清明節(jié)前后,大人小孩都會提著籃子,甚至端著筐子去摘榆錢,手腳麻利的還會爬到樹上,在家人高呼小心的喊聲中,從樹上捋下嫩榆錢兒,大把大把地收獲著。
我們家院子的南墻根長有一棵碗口粗一房半高的大榆樹,樹冠一小半伸向前院本族堂叔書文家的房頂上,仰頭看去串串榆錢掛滿枝端,就像串串“銅錢”壓得枝兒微微顫抖,似乎并不給人沉重的感受,反而輕盈飄逸。微風從樹的縫隙掠過,不時飄來縷縷清香,令人陶醉。樹既高又滑無法摘取,于是我就跑到前院書文叔家里,叫上堂弟朝正,提上籃子順著梯子爬上了房頂。在這里捋榆錢太便利了,真有“得來全不費工夫”之感。我好奇地問堂弟,“這么好的榆錢,你怎么不上來捋呀?”堂弟看著我,露出憨憨的表情,“雖然榆樹枝長到了我家的房頂上,可是榆樹是你家的呀!”“哈哈!”我笑了,看著堂弟那一副忠厚的樣子,拍了拍他的后腦勺,“可以捋,不需要我的同意”。不一會我倆捋滿了一大籃子,互相對視做了一個鬼臉,再瞧瞧籃子里的收獲,就像留住一串串春的腳步。
將采摘來的榆錢拿到家里,母親仔細篩掉斑斑點點褐色莢蒂,然后用清水淘洗幾遍,控凈水分之后,按兩種食品做,一種是和入玉米面和少許小麥面中蒸成窩窩頭;另一種同樣摻入適量干玉米面和小麥面,做成散絮狀“苦累”。一切就緒,上鍋攤箅子上蒸20分鐘就熟了。出鍋后,稍冷一冷,母親將熗好的蔥花調料拌入“苦累”中調勻,連同榆錢窩窩和搗成的大蒜泥,一并端上了桌。我會搶先盛上一碗苦累,此時忍不住饞蟲誘惑,咽下口水,順手就夾起一筷子,一大口吃下去,口感軟糯,香中微辣帶甜;另一手掰一塊榆錢窩窩,淡綠、晶瑩,蘸一下漂有芝麻香油的大蒜泥,還沒等嘴里的苦累咽下去,蒜泥窩窩已經塞進了口中,“嗨!”那真叫一個清爽可口,香甜宜人。那時候為節(jié)省春荒的口糧,以榆錢加玉米面為主食,會一連吃上幾天的,吃起來不僅僅是果腹的感覺,更是一種享受,也為當時寡淡的生活增添些許厚重的味道。
聽母親講,榆錢不僅是一種非常美味的時令野蔬,還是災荒時期救命的“救命草”。在上個世紀60年代初,全國遭受大面積自然災害,老百姓家里無余糧的時候。農人們就會去榆樹上采摘榆錢榆葉甚至刮樹皮來充饑,拯救了無數(shù)饑餓的生命。
榆錢營養(yǎng)價值高除了當時令野菜食用,豐富多樣外,榆錢可以入藥,有很高的藥用價值。榆錢藥食兼用,它不僅是美味的時令野蔬,其實它還是民間常用的一種中藥材,有健脾安神、止咳化痰、清熱利水、殺蟲消腫之功。在《全國中草藥匯編》中就有記載,在民間還有將它來殺肚子里的蛔蟲?,F(xiàn)代中醫(yī)認為,多食榆錢可助消化、防便秘;榆錢具有通淋、消除濕熱等功效,外用可治療瘡癬等頑癥。醫(yī)書也稱榆錢有補肺、止渴、斂心肺之神效。
光陰似箭,一晃幾十年過去了,如今久居都市,但仍然難以忘懷兒時吃榆錢的感受,每當榆錢飄香時,我和愛人都會到街上尋找賣榆人。去年我們出城在郊外捋了一袋子回來,愛人親自下廚學著兒時母親的做法,上籠蒸熟后,拌上蒜泥熗蔥花,又一次重溫著記憶里的一頓時令美味佳肴,我一邊吃一邊贊不絕口。
忽而,窗外傳來一曲《采榆錢》童歌聲,于是我也被歌聲所沉醉:
東家妞,西家娃,采回了榆錢過家家,一串串,一把把,童年時我也采過它,那時采回了榆錢,不是看著那玩耍,媽媽要做飯,讓我去采它,榆錢飯榆錢飯,嘗一口永遠不忘它。啦……榆錢飯榆錢飯,嘗一口永遠不忘它。東家妞,西家娃,你們沒有嘗過它,村前綠,村后花,榆錢不在當飯茶,雖說不在當飯茶,味道卻還是不差,不信問奶奶,看她咋回答,榆錢飯榆錢飯,嘗一口永遠不忘它。啦……榆錢飯榆錢飯,嘗一口永遠不忘它。啦……不忘它。
——選自西部散文網(wǎng)微信公眾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