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善留
認知是一個人在獲得知識、應用知識過程中所產生的心理過程。如感知,記憶,思維,想象和語言等。想要在這個社會活得更好,需要提高自己對世界的認知能力,不斷改造自己的世界觀,提高思想覺悟,提升邏輯思維能力。自己對世界的認知程度,決定著自己的成就大小,認知決定格局,格局決定結局。認知水平越高,越能實現(xiàn)自我價值。不管是人際交往,還是家庭生活,或者是事業(yè)開拓等方面,有高人一等的認知,就會有勝人一籌收獲,認知與命運之間有著較為默契的因果關系。
認知決定一個人的言行、決定一個人的命運取向。你無法打破自己固有的認知,就改變不了自身的命運,即便脫離了某一個低微環(huán)境,到達某一個高尚的層面,也是暫時的“轉運”。有時我們不是被上天困在了難處,而是被“認知”困在了一方天地。榮格曾說:“當你的潛意識,沒有進入到你的意識的時候,那就是你的命運”。賈平凹說過:“每個人都有一個覺醒期,但覺醒的早晚決定個人的命運?!倍说囊簧?,都在和自己的認知做斗爭。認知水平的高低,決定著人們的命運。一切問題,都是認知的局限。真正有智慧的人,應該清楚地認識自己是一切問題的根源,我們所有的問題,仔細擼一擼,哪一個不是自己的認知所決定的。一個人的認知高到一定程度,就會懂得眼下的人生,是過去一個個選擇的總和。而所有一絲不茍的背后,其實就是對因果的敬畏。
人生不但要解決對世界的認知問題,而且還要解決對自己的認知問題,具體地講就是關于“我是誰”和“我從哪里來”的問題,這兩個問題涉及到了哲學和心理學領域。“我是誰”。這個問題關系到自我認知,即一個人的自我了解,包括外貌、性格、社交關系等方面。自我認知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涉及到個人經歷、性格、行為和思考等多個方面。在心理學上,自我認知還包括對自己價值的評估,以及對自己優(yōu)缺點的認識?!拔覐哪睦飦怼?。從生物學角度來看,人類是通過父母的遺傳信息“基因”而來。而從哲學角度來看,這個問題涉及到人生觀、宇宙觀,不同的文化和哲學家對此會有不同的解釋。總的來說,這兩個問題都是深刻而復雜的,它們涉及到個人的自我認知、身份形成、宇宙和生命起源等深層次的問題。假若有人問:“你是誰?”經過一番理論后又有人回答說:“你就是行走的祖宗”。仔細琢磨這句話還說的也是,我們現(xiàn)在的每一個人,我不僅僅是我,我是來自一個世世代代的家庭。如果從你本人開始向上追溯十四世,即你的父親、母親,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高祖父……用倒置著的“金字塔”計算,那你一個人身上就承載著16384位祖宗的細胞和基因,祖宗們就是全部去世了,但只要有“你”這個載體存在于世,說明他們延續(xù)在你身上的細胞還活著,基因仍然存在于世。
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如果到是哪一代的“你”終止了“傳宗接代”,那你以上祖宗們延續(xù)在你身上的細胞和基因才算消失了,也就是真正意義上的“死亡”。那你想一想,延續(xù)在你身上那些祖宗們的細胞和基因能不能接受這種結果。當然,傳宗接代不僅是一個人的主觀意志,在某些時候也有諸多不可抵御的客觀因素,比如說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生育受到政策的干預,還有自身條件等非正常因素。不管怎么說我們每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不僅僅是為自己活著,還肩負著傳承祖宗血脈(細胞和基因)的重任,“傳宗接代”是每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最基本的任務和神圣的責任,也是人類繁衍生息最基本的過程和必然結果。傳宗接代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他不僅是關乎到一個家族的延續(xù),更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延續(xù);傳宗接代不只是男性的責任,女性也可以承擔起這一重任;傳宗接代不僅是延續(xù)家族血脈,更是要延續(xù)家族文化和傳統(tǒng)文化;傳宗接代不僅是需要有責任感和擔當精神,更是要讓一個家族后繼有人,興旺發(fā)達,子子孫孫,生生不息,源遠流長;傳宗接代不僅是生育后代,更是要教育后代。通過教育讓他們成為有道德,有修養(yǎng),有志氣,有文化,有理想的有用之才,為家族和社會做出貢獻。只有這樣才能讓我們的家族和民族世世代代延續(xù)下去。
從人類繁衍后代的需求來看,表面意義來講有兩大需求,即身體需求和生活需求,這個很容易理解。并且自從人類出現(xiàn)以來,似乎都沒有離開這兩大需求,雖然中間還存在一些其他需求,但是根源都是一樣的,不然人類也不會繁衍至現(xiàn)代,并且人口還在持續(xù)的增長。同時針對地球的其他生命體來說,可能只存在其中的一種情況,但是人類最起碼是包含了這兩種。所以,為什么人一定要繁衍后代,到底是什么原因,當然就人類本身來說,作為食物鏈的最頂端者,發(fā)展至今肯定也是經受了各種挑戰(zhàn),具有各種需求也是正常的。但是身體需求和生活需求是我們如今直接能夠看到的,是最基本的,可以說這是繁衍后代的主要原因。
以上所說傳宗接代不僅是生育后代,更是要教育后代,讓他們成為有道德、有修養(yǎng)的有用人才。談到修養(yǎng)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形象,形象是一個人給人的第一印象,一個良好的形象能夠讓人產生親近、信任的感覺,我們可以從穿著打扮、儀表舉止、身體語言等方面來營造良好自己的形象,不因個人形象的邋遢影響他人對自己的印象;其次是行為,行為是與他人交往中最直接的表達方式,一個人的行為舉止能夠展現(xiàn)出他的素質與修養(yǎng),遵守社會公共道德,做到待人有禮貌、守時守信;再是語言,語言是人類交流的主要方式,一個人的語言表達能力直接影響到他人對自己的評價,良好的語言表達要注意措辭得體、語調溫和、避免粗俗和冒犯他人的言辭等,善于傾聽他人的意見,懂得用適當的措辭表達自己的觀點。
應該清楚地認識到,你不僅代表的是你自己,而且“你就是行走的祖宗”,在為人處事過程中,不僅是向自己的行為負責,更是對老祖宗們的敬尊。譬如古時候,附近鄉(xiāng)鄰相遇后,介紹“某人”時,習慣用語:“那是哪里的?”“那是誰家的?他父親是誰?”其目的是通過一番打聽盤問后,憑借“某人”的家庭及其長輩在社會上形成的印象來判斷衡量“某人”的品行等,這就是家庭教育所產生作用和社會影響力。簡單地說就是“家傳”與“家教”,民間經常議論他們“家傳很好!”或他們的“家教不好!”等等。特別是我國曾經有過“株連九族”的法規(guī),那時的家庭教育顯得更是至關重要??偠灾?,一個人的認知范疇很廣,涉及人生的方方面面,謹言慎行就是一個人的修養(yǎng),認知與修養(yǎng)決定人生的命運。
——選自西部散文網微信公眾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