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歲那年秋天,時任杭州通判的蘇東坡來到錢塘江邊觀潮。
彼時杭州,八月觀潮,已成為民間風(fēng)俗。周密《武林舊事》、吳自牧《夢梁錄》等都對弄潮有較詳盡的描述:當(dāng)水軍演陣完,煙消艦隱以后,“滔天濁浪排空來,翻江倒海山為摧”,只見幾百名小伙子爭先恐后地躍入江中,迎著洶涌澎湃的浪頭就上去了。他們有的手擎大幅彩旗,也有的腳踩浪木,個個出沒在翻騰的巨浪中?!芭眱合驖^立,手把紅旗旗不濕?!迸眱?yōu)勝者,除得賞賜銀錢外,還插花披紅。萬人夾道,鼓樂吹打,迎入城中,那就是英雄待遇。蘇軾也被眼前場景打動,接連寫下好多詩句,其中就有“碧山影里小紅旗,儂是江南踏浪兒”。
如今有一種運動,叫沖浪。國際沖浪高手曾數(shù)次聚集在錢塘江上,在大潮間一較高低。這是國際背景下的時尚弄潮兒。他們與近一千年前的江上弄潮兒居然在某種程度上發(fā)生了“重合”與呼應(yīng)。今日的杭州錢塘江兩岸,早已舊貌換了新顏。兩岸的錢江新城與濱江區(qū)高樓林立,流光溢彩,已然成為杭州這座國際化大都市的“封面”;杭州人敢于爭先,勇于創(chuàng)新,在社會各個領(lǐng)域創(chuàng)出驕人業(yè)績,也被人稱作時代的弄潮兒。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在大自然面前,人的生命太過短暫,眾人不過都是過客而已。但一代代人的作為,一代代人的勞動與智慧的成果,終在歷史的大潮中留了下來,成為永恒的財富,留于世間、傳之后世。
(選自2022年9月14日《解放日報》,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