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聰奇
(福建省泉州市第三醫(yī)院精神科,福建 泉州 362000)
精神分裂癥臨床常見,患者表現為思維、情感、行為、知覺障礙等異常,影響正常工作與生活?;颊呓涢L期治療后病情仍有可能遷延難愈,反反復復,可能導致功能殘疾,給患者及其家庭帶來經濟上與心理上的長期沉重的負擔[1]。精神分裂癥患者的陰性癥狀包括快感缺乏、思維貧乏、情感平淡和注意力障礙[2]。原發(fā)性和繼發(fā)性陰性癥狀的區(qū)別較難識別,前者是精神分裂癥的核心癥狀[3],后者主要由環(huán)境因素(刺激不足、恥辱)、藥物(錐體外系反應、戒斷)、其他疾病進程、精神(焦慮、抑郁、偏執(zhí)、強迫癥等)和陽性癥狀等因素引起。陰性癥狀比陽性癥狀更嚴重,不利于患者的預后、患病后患者無法正常開展工作、學習,很難融入正常人群,并且部分患者也失去了基本的生活的自理能力完全依賴于家人生活,并提高了患者精神殘疾的風險。相對于其他治療方式,通過口服藥物治療可以更為快速看到患者病情控制的效果[4]。本研究對96例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了坦度螺酮治療,分析其對陰性癥狀和認知功能的影響,將結果報道如下。
本研究招募了96名患有慢性精神分裂癥的患者。研究納入標準如下:①患者均符合《疾病和有關健康問題的國際統(tǒng)計分類》(ICD-10)中有關慢性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②患者表現出明顯的陰性癥狀,并且陽性和陰性癥狀量表(PANSS)的評分均在60分以上;③患者的家屬或監(jiān)護人知情同意,并自愿參加。排除標準如下:①合并有腦器質性病變或其他不適宜參加研究的嚴重軀體疾病的患者;②妊娠或哺乳期女性;③出現藥物變態(tài)反應的患者;④智力缺陷者;⑤參與本次研究前3個月有接受過其他精神治療方式的患者;⑥既往有惡性綜合征病史的患者;⑦藥物依賴史、酗酒或吸毒史的患者。
使用隨機數字表法,經納入標準、排除標準篩選后,本次研究納入的96例患者,分成兩個組,每組患者人數為48例。對照組包括25名男性和23名女性,年齡在20~75歲,平均年齡為(50.14±3.09)歲,病程在1~8年,平均病程為(4.02±0.23)年;觀察組包括26名男性和22名女性,年齡在20~77歲,平均年齡為(51.02±3.13)歲,病程在1~8年,平均病程為(4.13±0.24)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
對照組患者于研究開始接受奧氮平治療,初始劑量為每日5mg,后可逐漸增加至每日10~20mg,每個療程持續(xù)1個月,連續(xù)治療3個療程。觀察組患者基于對照組的治療方案上加用坦度螺酮治療,每日用藥3次,每次10mg,最大用藥劑量≤60mg(患者治療時可根據患者個體不同臨床癥狀和反應在最大計量值內調整劑量),每個療程持續(xù)1個月,共治療3個療程。
(1)兩組患者PANSS陰性量表評分,評估內容具體包括刻板思維、交談缺乏自發(fā)性與流暢性、抽象思維困難、社交退縮、情感交流障礙、情感遲鈍6個項目,總分及各項目評分高則患者病情嚴重,得分低則患者病情嚴重程度低。
(2)比較兩組患者認知功能改善情況,患者的定向力、知覺、視運動、思維動作使用認知功能成套測驗(LOTCA)評估,總分為119分,得分高則患者認知能力高,得分低則患者認知功能低。
(3)統(tǒng)計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具體包括:頭痛、頭暈、食欲減退、腹瀉、惡心嘔吐、便秘、白細胞減少及失眠等。
兩組患者治療前的陰性癥狀量表總分和各項目得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治療后兩組進行比較時,觀察組陰性癥狀量表評分的總分及各項目得分均低于對照組,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比較兩組治療前后陰性癥狀量表評分
兩組治療前總分及各項目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比較,觀察組總分及各項目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比較兩組認知功能改善情況
兩組治療后副反應發(fā)生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比較兩組治療后副反應發(fā)生情況[n(%)]
精神分裂癥是精神障礙的一種,特別是在青壯年人群中更加普遍。除了遺傳因素,許多因素都與該病的發(fā)生有關,如環(huán)境、個體發(fā)育等,這是一種復雜性精神疾病,臨床上的發(fā)病率較高,尤其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整體生活和工作壓力的加大,現代人精神分裂癥的發(fā)病率與以往相比有了明顯的上升[5]。
目前精神分裂癥的主要治療方式有3種,除了傳統(tǒng)的藥物治療,常用的兩種治療方式還包括心理治療和物理器械治療方式,3種方式各有優(yōu)缺點,常采用聯(lián)合治療的方式,并且藥物治療聯(lián)合另外2種方式中一種或2種的治療方式很多,因而從使用頻率上來說藥物治療仍然是最常見的治療方式。傳統(tǒng)的抗精神病藥物又稱為典型(經典、一代)抗精神病藥,盡管有著療效不錯,價格便宜的優(yōu)點,但因易引發(fā)不良反應,市場地位已在多年臨床應用中有逐漸與新一代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的競爭中落入下風,甚至完全取代的趨勢,目前已成為臨床治療精神疾病的一線藥物。與一代抗精神病藥物相比較,這類藥物在治療中表現出對陽性癥狀的明顯改善,但針對陰性癥狀效果不如一代抗精神藥物明顯[6]。在藥理作用機制上其通過阻斷中樞多巴胺2型受體(DRD2)降低患者多巴胺能神經元功能,從而達到治療效果[7],但無選擇性地阻斷其他神經元,對陰性癥狀的治療效果較差,甚至可能引起陰性癥狀的發(fā)作和加劇。因此,治療精神分裂癥時需要根據患者具體癥狀和個體差異選擇合適的藥物和治療方法[8]。
自1908年提出精神分裂癥的定義以來,人類已經進行了100多年的研究與探索,盡管研究時間非常長但是其發(fā)病機制仍然不完全清楚,有研究提出5-羥色胺(5-HT)假說,認為該病的發(fā)生為中樞多巴胺與5-羥色胺(5-HT)相互作用失衡可能是引起精神分裂癥陰性癥狀的原因,但是這一假說并非所有研究者都贊成[9]。精神分裂癥癥狀包含陰性癥狀、陽性癥狀、認知癥狀三種,包括思維、行動和意志方面的障礙?;颊咄ǔ1憩F出興趣減退、缺乏積極性、行為缺乏主動性,以及懶散被動等癥狀[10]。精神分裂癥臨床常見,是精神科疾病的一種,學術名也叫思覺失調癥?;颊叱30殡S著認知功能下降,這導致患者無法正常地學習、生活以及工作。目前,認知損害的病因尚不清楚,但一些學者研究認為前額葉GABA功能低下是精神分裂癥患者區(qū)別于健康者容易發(fā)生認知損害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抗精神病藥物在臨床應用中非常廣泛,部分藥物在藥理機制上具有抗膽堿作用和阻斷多巴胺受體的作用,在帶來治療效果的同時也可能會造成患者認知功能進一步受損。因此,針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治療方案需要綜合考慮多個因素,以減少對患者的不良影響[11]。
坦度螺酮是一種目前臨床應用已經非常廣泛的氮雜螺酮類藥物,其藥效已得到臨床普遍認可,藥理機制上可以選擇性作用于患者5-HT1A,并且也可影響到大腦邊緣系統(tǒng)或中縫核如海馬、杏仁核等。這種藥物可以有效減輕患者焦慮程度,同時改善患者認知功能[12]。海馬作為大腦邊緣系統(tǒng)的一部分,是早期記憶的存儲點,陳述性記憶主要發(fā)生在海馬體,而杏仁核是大腦的“恐懼中心”,在控制負性情緒的加工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除了以上廣泛知曉的作用以外,近年來的研究也發(fā)現坦度螺酮還可以通過影響海馬結構谷氨酸、類膽堿和GABA等神經元活動,這些機制足以對記憶產生積極的影響。該藥物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較低,且服用后起效快,不易引起藥物依賴性,藥代動力學分析,長時間服用其成分或代謝物也能有效排出體外,不會在人體中蓄積而發(fā)生藥物蓄積現象,經長時間的臨床應用實踐證明患者服用安全性較高[13-14]。
本研究結果發(fā)現,奧氮平和坦度螺酮兩藥聯(lián)合能夠顯著減輕陰性癥狀和認知損害,而且兩組治療后副反應發(fā)生率相近,經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赡艿臋C制和解釋是,坦度螺酮作用于5-HT受體,可選擇性作用于大腦邊緣系統(tǒng),而大腦的這部分功能區(qū)與患者的抑郁、焦慮情緒密切相關,如海馬、杏仁核等。大量研究正式坦度螺酮可以改善焦慮情緒和認知功能。而奧氮平在藥理作用機制上可以同時阻斷多巴胺受體與5-HT2A受體,減輕精神分裂癥的陽性癥狀,兩者聯(lián)合使用,在藥理機制上會在體內發(fā)揮協(xié)同效應,與單藥相比在治療上具有無可比擬的優(yōu)勢,提高患者用藥藥效。與其他相關的研究比較,王麗麗[15]等的研究結果也表明了奧氮平聯(lián)合坦度螺酮治療能夠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的陰性癥狀。而且一些其他研究也支持了坦度螺酮對于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治療效果。此次研究結果與之前的研究相一致,支持了坦度螺酮對精神分裂癥陰性癥狀和認知功能的改善作用。此外,在以往的研究中還有一些國內外學者的相關研究支持了本次研究的結論。Lu C[16]等學者于2020年開展了一項坦度螺酮的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研究,在為期6周的治療過程中對72名精神分裂癥患者采用了坦度螺酮治療。結果顯示,在坦度螺酮組中,患者的陰性癥狀得分和認知功能得分均有所改善,與安慰劑組相比有統(tǒng)計學意義。另外一項研究[17],對31名精神分裂癥患者服用坦度螺酮,持續(xù)治療時間為12周,結果顯示,坦度螺酮治療組的患者陰性癥狀和認知功能均得到改善,但并沒有達到統(tǒng)計學顯著性。此外,還有一些研究關注了坦度螺酮對其他精神疾病的治療作用。一項研究[18]對22名雙相情感障礙患者進行了為期8周的坦度螺酮治療,結果顯示,在治療后的第4周和第8周,患者的情感穩(wěn)定性得分均有所提高,與基線相比有統(tǒng)計學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