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民俗與佛家·民俗與文學(xué)

        2024-05-23 10:29:13吉勝利
        延安文學(xué) 2024年3期

        吉勝利

        民俗與佛家

        佛教,約于東漢明帝時傳入中國。然而,從學(xué)術(shù)意義的角度講,它與佛家是有所區(qū)別的,即后者偏于哲學(xué),而前者從屬宗教,質(zhì)與量之間并不等同。

        而今,筆者所依從的則是歐陽竟無大師的觀點,其云“佛法非宗教非哲學(xué)”;在他看來,“佛法就是佛法,佛法就稱佛法”,所以宗教、哲學(xué)二名都用不著。但筆者依學(xué)論道,姑且就以佛學(xué)稱之,這樣,既慰內(nèi)學(xué)院諸師之靈,也撫佛義之“大方廣”,務(wù)使兼而有得之。

        《佛法非宗教非哲學(xué)》講錄有云:“佛家有所謂三寶者,一佛寶,二法寶,三僧寶。佛寶指人,法寶指事,僧者眾多弟子義。寶者,有用、有益之義,言此三者能利益有情,故稱為寶。已得無上正等菩提的人,是稱為佛。法,則范圍最廣,凡一切真假事理,有為、無為,都包括在內(nèi)。但包含既如此其廣,豈不有散亂無章之弊耶?不然,此法是指瑜伽所得的。瑜伽者,相應(yīng)義,以其于事、于理,如如相應(yīng),不增不減,恰到好處,故稱為法。此法為正覺者之所證,此法為求覺者之所依,所以稱為佛法。”可見,以佛學(xué)論法,乃大師本義,并非筆者揣測。所以本文擬佛教以學(xué)相稱謂,這是合乎義理詮解的。

        再者,馮友蘭《中國哲學(xué)簡史》亦言:“佛教除了是一個有組織的宗教,還有他的哲學(xué),即佛學(xué)?!薄斑@里必須指出:‘中國的佛學(xué)與‘在中國的佛學(xué),二者所指的不一定是一回事,即不一定是同義語。因為佛教中有些宗派,規(guī)定只遵守印度的宗教和哲學(xué)傳統(tǒng),而與中國的不發(fā)生接觸。相宗,又稱唯識宗,就是一個例子。像相宗這樣的宗派,都只能叫做‘在中國的佛學(xué)?!薄啊袊姆饘W(xué)則不然,它是另一種形式的佛學(xué),它已經(jīng)與中國的思想結(jié)合,它是聯(lián)系著中國的哲學(xué)傳統(tǒng)發(fā)展起來的?!逼┤纾岸U宗雖是佛教,同時又是中國的。禪宗雖是佛教的一個宗派,可是它對中國哲學(xué)、文學(xué)、藝術(shù)的影響,卻是深遠(yuǎn)的”。因此對佛教及佛學(xué)的研究,這也是對傳統(tǒng)文化乃至民俗的研究,幾者是相輔相成的。

        梁啟超《清代學(xué)術(shù)概論》云:“晚清思想家有一伏流,曰佛學(xué)?!奔匆阅暇﹥?nèi)學(xué)院為主的諸位大德。此外,康有為、譚嗣同、梁啟超、章太炎、蔡元培、馬一浮、梁漱溟、熊十力等先生,都曾以自己的方式研究佛學(xué)。因此佛學(xué)與現(xiàn)代、近現(xiàn)代的關(guān)系,可想而知了,它既是形而上的主軸之一,也是影響民俗節(jié)慶、百姓過活的日用。我們從任何一個角度去考慮,都不可能忽視它的重要性,而且里面有些也是傳承了千年的,并非隨著時代的遷徙就可隨意抹殺掉的。所以我們對它的研究與貫通,是合乎學(xué)術(shù)需求與社會效益的,也是對心理異化日趨嚴(yán)重的科技社會的一劑清涼。從心底乃至日常,以慈悲化博愛,利己利人,共同皈依于“民俗”這個最大的宗教——生活。

        復(fù)次,佛教有大小乘之分。“大乘者”,即“大乘人”。乘,音剩,有運(yùn)載、道路兩種含義。大乘,乃佛教兩大派別之一,系“小乘”的對稱。按照佛教的說法,以“自利”為主,追求個人“解脫”,這種車子很小,這種道路很窄,就叫做“小乘”;修學(xué)這種佛法的人,就叫做“小乘人”——將來只能成“羅漢”,入“涅槃”。相對地,以“利他”為主,要“普渡眾生”,這種車子很大,這種道路很寬廣,就叫做“大乘”;修學(xué)這種佛法的人,就叫做“大乘人”——將來可以成“菩薩”,最終成“佛”。其實,從教義上來判別,兩者都具有某種“人格神”成分的。不同的是:“(一)小乘佛教是絕口不談形而上的;(二)大乘佛教是談形而上學(xué)而開辟得法的;(三)外國佛教談形而上學(xué),間或不得法,然佛教固不負(fù)其責(zé)的?!保菏椤稏|西文化及其哲學(xué)》)也就是說,在大小乘的判定上,一則可以稱“學(xué)”——大乘,一則可以稱“教”——小乘,綜歸起來可曰“佛法”——向佛的做人方法。

        這樣的方法既然有“中國”“印度”之分,那么我們就分而道之,從史料與考據(jù)中梳理一二。能與民俗有關(guān)的示以其意,能與學(xué)術(shù)有關(guān)的顯以其義,交相互成,務(wù)使淺述于各段各落之間。

        1.唯識述義

        在學(xué)術(shù)界,曾普遍認(rèn)為“唯識宗”即“相宗”,然歐陽竟無師異之,其視法相、唯識為二宗。在這點上,與太虛師的法相、唯識為一宗的觀點相對立。筆者化而言之,取馬一浮師義;“從本源上看,儒佛等是閑名,孔佛所證,只是一性。果能洞澈心源,得意忘象,則知千圣所歸,無不一致。”(《爾雅臺答問》)“菩提涅槃是一性,堯舜孔佛是一人。”天下一學(xué),人學(xué)者也;天下一道,人道者也,人而已矣,諸學(xué)盡耶。佛者,即“否”也,否定一切之否定定律者也。誠如歐陽師所言:“一切佛法研究,皆是結(jié)論后之研究,非研究而得結(jié)論。”佛學(xué)乃超越“否定之否定定律”,否定一切之結(jié)論,從圓無所起處下手。

        昔玄奘師“乘危遠(yuǎn)邁,策杖孤征”原因之一,即為留學(xué)古印度佛教最高學(xué)府那爛陀寺,師事戒賢,求取《瑜伽師地論》。而此論即是唯識宗的宗主。玄奘依十大論師所注,糅合《瑜伽》與戒賢義,折中而創(chuàng)《成唯識論》。此論遍計一切法相諸識,是以“法相”“唯識”兩者互用。然依人識而法,亦緣人法而起,故可謂“自我圓成”之說。歐陽師云“瑜伽者,相應(yīng)義,以其于事、于理,如如相應(yīng),不增不減,恰到好處”就是此意。

        大乘佛學(xué)于天竺,“中觀宗”為首出,以龍樹菩薩為代表,所著《中論》《百論》《十二門論》及《大智度論》,乃依《大般若經(jīng)》而造。瑜伽(即唯識宗)繼中觀之后而出,以彌勒、無著、世親菩薩為代表,依《華嚴(yán)經(jīng)》《解深密經(jīng)》等造《瑜伽師地論》《攝大乘論》《辯中邊論》等。而后由嘉祥吉藏師所創(chuàng)“三論宗”,即“中觀宗”在中土之別傳。其依《中論》《百論》與《十二門論》,故稱“三論”。究其學(xué)義,實乃龍樹一系,是以可與玄奘唯識相匹,而非中土他家可比。筆者此處不欲將二者混為一談,是故簡短以別之。

        民俗中常有“意識”一詞出口,以形容判別人心人性之好壞,而此即佛家用語,尤其側(cè)重于唯識一系。于小乘佛教而言,它是注重前六識的,即“眼、耳、鼻、舌、身、意”,其他的它并非不去了解,而是不去“異熟”。“異熟”是初能變,即第八識“阿賴耶識”。大乘佛學(xué)認(rèn)為人的意識以阿賴耶為主軸熏習(xí)而輾轉(zhuǎn)。小乘佛學(xué)則不同,它以六識止六塵(色、聲、香、味、觸、法),不再掘取形而上的進(jìn)展,反倒是有些注重現(xiàn)實。因此它們的“意識”是淺意識,大乘的則是“轉(zhuǎn)識成智”的意識——圓成實性。最后“相無性、生無性、勝義無性,一切法無性”(《三無性論》)。又《解深密經(jīng)》:“我依三種無自性性,密意說言:一切諸法,皆無自性。”小乘則執(zhí)某些實有,是以避而不談形而上——阿賴耶,只是周流六識而論,以自利為主,并不急于渡他。

        而大乘所開第七識“末那”,它則是兩種意思的結(jié)合(對梵文的),一種音譯為“意”,一種是意譯為“識”,合而言之則謂意識。這也就是說,“意識”這個詞它是具有功能性的,即它不同于中國的“詮直”“表詮”或“遮詮”,是一種轄有范疇意義的詞匯。想當(dāng)然,這僅對學(xué)術(shù)者而言。但是它的深層的意義卻絕不容忽視,它里面潛存著某些佛教心理學(xué)的因子,是自西方心理學(xué)之外的另一系大宗。因此我們不管是從民俗學(xué)的角度還是心理學(xué)的角度,都應(yīng)該“以心為軸、點心畫圓”,從自我完善心理健康的角度出發(fā)。借言之,“人皆可以為堯舜”(《孟子》)、“涂之人百姓,積善而全盡謂之圣人”(《荀子》),就是這個意思。

        《般若經(jīng)》云:“世間名字故有須陀洹,乃至阿羅漢,辟支佛,佛;第一實義中,無知無得,無須陀洹乃至佛。”“我如幻如夢……佛道如幻如夢……我說涅槃亦如幻如夢。若當(dāng)有法過涅槃?wù)撸艺f亦復(fù)如幻如夢。”唯識宗,即以萬物皆為一法相之幻象,所以立“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為其不動義。其以為“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阿毗達(dá)磨大乘經(jīng)》),這也就是說,心境本來是清凈的,并且是“無始時來”的,只是為虛妄雜染的習(xí)氣所熏染,因此要脫“無明”方能去雜染。無明,即“癡”的異名;誠如老子所言,“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而“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則是它的變化。

        《大乘起信論》云:“無明之相,不離覺性,非可壞,非不可壞。如大海水,因風(fēng)波動,水相風(fēng)相不相舍離。而水非動性,若風(fēng)止滅,動相則滅,濕性不壞故。如是眾生自性清凈心,因無明風(fēng)動,心與無明俱無形相,不相舍離。而心非動性,若無明滅,相續(xù)則滅,智性不壞故?!边@也就是說,“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斗ㄈA經(jīng)·方便品》有云:“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盡等”,就是這個意思。天臺宗《法華玄義·卷二上》云:“此一法界具十如是,十法界具百如是,又一法界具九法界,則有百法界、千如是?!币簿褪钦f,佛者,以“如是本末究盡等”為一法界,即所謂真如法界,以一化十,十中有百,百中有千,無量相盡,覺無明義,始可轉(zhuǎn)識成智。智成而后心真如顯,“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爱?dāng)知真如自性,非有相,非無相,非非有相,非非無相,非有無俱相;非一相,非異相,非非一相,非非異相,非一異俱相”,乃圓成假相。

        《佛性論如來藏品》云:“從自性往來至得果,故名如來?!闭\然,如來者,如實以來,稱贊之,所以謂“佛”。以其破否為非,破非為真,破真相為圓成,圓成而后相假還滅,是以“否定一切否定之否定定律”乃其如故。而這也就是說,佛家以宇宙為本體,以自身為一如,如故以來、如實不變而應(yīng)萬變,這是它的“一”義諦。熊十力師《原儒》曾云:“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全中有分,分分是全。始則有終,終而復(fù)始。此轉(zhuǎn)為彼,彼亦莫住。發(fā)展無竭,譬彼洪流。自由必然,無想有鵠。偉哉造化,怒者其誰。相反相成,萬有公則?!逼涓阶ⅲ骸耙?,謂本體。無對故名一。無量,謂用。用乃萬殊,故名無量。全與分,亦謂體用?!?/p>

        嘗論之,唯識宗亦即一心、一如為真諦也,其合三性、三無性唯一心者,蓋乃“由假說我法”也,非真實義。故《成唯識論·卷八》有云:“三種自性皆不遠(yuǎn)離心、心所法。謂心心所及所變現(xiàn)眾緣生故,如幻事等非有似有,誑惑愚夫,一切皆名依他起性(第一性)。愚夫于此橫執(zhí)我法有、無、一、異、俱、不俱等,如空華等性相都無,一切皆名徧計所執(zhí)(第二性)。依他起上彼所妄執(zhí)我、法俱空,此空所顯識等真性名圓成實(第三性)。是故此三不離心等?!睆?fù)次,此三與三無(即“相無性、生無性、勝義無性”)互翻,而后“一切法無性”,真如性義顯。論末有云“諸漏永盡,非漏隨增,性凈圓明,故名無漏”就是這個意思。

        也就是說,唯識與法相互為表里,穿插互用,對偶相成,以一“如故”為“大牟尼名法”——心論?!度A嚴(yán)經(jīng)》云:“游心法界如虛空,則知諸佛之境界。”又“心法者,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是名心法也”。故心論、心法一而已矣,為人、為佛不二者哉!人者,仁也。佛者,弗也。弗者,否也。合仁而弗,是之謂佛。故佛也者,亦乃仁人者也,眾生者也,以其合也,故否;以其否也,故弗;弗而否之,自利利他,是以仁人以名之,字之曰“佛”。離名字相,離言說相,離相應(yīng)、不相應(yīng)相,離心境相,否定天下一切之否定,終成肯定相——自我一如故。至今民俗方言中,多有稱“我”為“俄”者,這其實就含自我肯定義。他莫不是“恒河沙數(shù)”之一?!胺鹧裕颇凶?!我者即是如來藏義。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即是我義?!保ā洞竽鶚劷?jīng)》)

        2.天臺圓融

        眾所周知,天臺宗屬中國自創(chuàng)之佛學(xué)法門,與唯識、華嚴(yán)并稱“教下三家”,開至上圓融義諦,是“極高明而道中庸”的學(xué)說。

        皇侃《論語義疏·敘》說《論語》名曰:“倫者,輪也。言此書義旨周備,圓轉(zhuǎn)無窮,如車輪也。”據(jù)此可知,以“圓”喻“融”在儒佛之間是互通的。它代表了一種“包并兼容、周而復(fù)始、融會貫通”的意味。天臺宗智顗大師《摩訶止觀·卷五》云:“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種世間,百法界即具三千種世間。此三千在一念心。若無心而已,介爾有心,即具三千?!庇帧斗ㄈA玄義·卷二》云:“此一法界具十如是,十法界具百如是,又一法界具九法界,則有百法界、千如是?!苯柩灾?,《周易》云“蓍之德圓而神”,即蘊(yùn)涵著此意。不同的是,《周易》“參伍以變,錯綜其數(shù)”,它屬于術(shù)數(shù)一道。天臺宗則是擬心為法,以心法具佛法乃至萬法,爾后“一心三觀、圓融三諦”,使之“如是本末究盡等”。《法華玄義·卷一》云:“今經(jīng)正直舍不融,但說于融,令一坐席,同一道味,乃暢如來出世本懷”,就是這個意思。它講的就是以“圓”為“融”,以融為會,以會圓成如是等。

        如是等則究盡,究盡則平,平則等同一如,一如而后曰是。是則“實相一相,所謂無相,即是如相”(《般若經(jīng)》)。故如是者,如來之一義也,不二為門?!段氖鈳熇麊柶刑峤?jīng)》:“初發(fā)心如月新生,行道心如月五日,不退心如月十日,補(bǔ)處心如月十四日,如來智慧如月十五日。”這講的就是由假分說,由說歸合,由合融圓覺的道理。它代表的就是佛學(xué)當(dāng)中的“由假分說法”。即以一個本身圓滿的事物,借其不圓滿的過程,來寓意其圓滿,最終,卻又將圓滿一并拋棄。《摩訶止觀》云:“若從一心生一切法者,此則是縱。若心一時含一切法者,此則是橫??v亦不可,橫亦不可。祗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故。非縱非橫,非一非異。玄妙深絕,非識所識,非言所言。所以稱為不思議境,意在于斯?!彼v的就是非圓、非相和不可言說者——禪。

        當(dāng)然,天臺宗與禪宗是有所相異的,即,它是以止觀為修行的,一漸次,二不定,三圓頓,乃其次第階進(jìn)的過程。禪宗則“教外別傳,不著言語,不立文字,直指本心,見性成佛”。因此,兩者有別。再者,天臺宗亦從理字入手?!赌υX止觀》論“六即”中云:“理即者,一念心即如來藏理。如故即空,藏故即假,理故即中。三智一心中,具不可思議。如上說,三諦一諦,非三非一。一色一香,一切法,一切心,亦復(fù)如是。是名理即是菩提心,亦是理即止觀。”早在漢末魏初之時,劉劭就曾云“夫理有四部,明有四家”,這時已從類別上按章取義。其《人物志·材理篇》有云:“夫天地氣化,盈虛損益,道之理也。法制正事,事之理也。禮教適宜,義之理也。人情樞機(jī),情之理也。四理不同,其于才也,須明而章。明待質(zhì)而行。是故質(zhì)與理合,合而有明。明足見理,理足成家。是故質(zhì)性平淡,思心玄微,能通自然,道理之家也;質(zhì)性警徹,權(quán)略機(jī)捷,能理煩速,事理之家也;質(zhì)性和平,能論禮教,辨其得失,義理之家也;質(zhì)性機(jī)解,推情原意,能適其變,情理之家也。”據(jù)此可知,其所謂“理有四部”,即道理、事理、義理、情理四種。劭書早于智師所著,此兩者相互擷取,也未可知。但以理解道,則是后儒乃至禪師的必備,朱子云“仁者理即是心,心即是理”,此亦復(fù)如是。

        清代學(xué)者戴震,在其所著《孟子字義疏證》亦考“理”意數(shù)條。其云:“理者,察之而幾微必區(qū)以別之名也,是故謂之分理;在物之質(zhì),曰肌理,曰腠理,曰文理;得其分則有條而不紊,謂之條理。”這也就是說,儒學(xué)之理、佛學(xué)之理、道學(xué)之理三者之間,其有著本意意義上的不同。儒理,據(jù)《禮記》而言,“禮也者,理也”,“理之不可易者也”。佛理,達(dá)摩《四行觀》云:“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種,一是理入,二是行入。理入者,謂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為客塵妄想所復(fù),不能顯了。若也舍妄歸真,凝住壁觀。無自無他,凡圣等一。堅住不移,更不隨于文教,此即與理冥符,無有分別。寂然無為,名之理入?!钡览?,莊子擬道曰天理;《養(yǎng)生主》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jìn)乎技矣?!篮跆炖?,批大郤,導(dǎo)大窾,因其固然”;又《盜跖》:“無為小人,反殉而天;無為君子,從天之理?!贝_然,儒家為人禮之理,佛家為修行之理,道家為天道之理,《周易》“將以順性命之理”,則乃諸理之真。故“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曰“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此之謂也。

        要之,天臺之圓,圓在其理;而理化為融,則其義貫通。是以“若無心,則無一切名字。當(dāng)知世出世名字悉從心起”(《摩訶止觀》)。民間俗理常講“圓滿”,而圓滿又莫不是一種心理,簡言之,自心、自性明其所信,這就是天理;而天理在乎民心,民心以圓為滿者,則是融其所會,得其自在。佛家所曰自在者,亦即天理、圓心、自信三而一之也。是以“信不信由你”這句俗語當(dāng)中,包含了“自我、非我、=我”需要——圓融。信不信由你!借《金剛經(jīng)》為證:“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就是這個意思——信不信由你?!毒S摩詰經(jīng)·入不二法門品》:“文殊師利曰:如我意者,于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入不二法門。于是文殊師利問維摩詰,我等各自說已,仁者當(dāng)說,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時維摩詰默然無言。文殊師利嘆曰: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睋?jù)此,下面我們講禪。

        3.禪宗法門

        眾所周知,禪是不可言說、著形文字的,它寓意著“思維修”的意思,所以“以心傳心,不立文字”,這是教義中的必然。再者,佛家本身即存在著某種對文字以及教義的抵抗性,譬如,《金剛經(jīng)》:“若如來有所說法,則為謗佛,是人不解我所說意”,它就是這樣子的。

        至于“不可說”之法,則《大智度論》有云:“一切法者,略說有三種:一者有為法;二者無為法;三者不可說法,此以攝一切法?!庇郑骸胺鸶骓毱刑幔阂磺蟹ㄕ?,善法不善法,記法無記法,世間出世間法,有漏法無漏法,有為法無為法,共法不共法。須菩提!是名一切法。”誠然,須有、莫須有是為一切法。也就是說,法者可有可無,但憑“一心”而已矣?!洞蟪似鹦耪摗罚骸耙磺蟹◤谋疽褋?,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以一切言說假名無實,但隨妄念,不可得故。言真如者,亦無有相。謂言說之極,因言遣言,此真如體無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無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當(dāng)知一切法不可說不可念,故名為真如。”因此心即真如,真如即心,而后不二也已矣。《除蓋障菩薩所問經(jīng)》其中有云:“此法唯內(nèi)所證,非文字語言而能表示,超越一切言語境界”,彼所悟者就是此意。

        復(fù)次,《說無垢稱經(jīng)·聲聞品》云:“法無文字,言語斷故。法無譬說,遠(yuǎn)離一切波浪思故。諸有智者于文字中,不應(yīng)執(zhí)著,亦無怖畏。一切言說,皆離相性?!睋?jù)此,我們亦可以另一段文字作參照。在維特根斯坦的《邏輯哲學(xué)論》的最后一段中,他說:“哲學(xué)的正確方法是:……對于不可言說者,就應(yīng)該沉默?!薄拔业拿}可以這樣來說明:理解我的人,當(dāng)他通過這些命題,爬上這些命題,穿越這些命題的時候(他可以說是在他爬上梯子后把梯子扔掉),最后,終于知道這些命題是沒有意義的?!贝_然,“他必須超越這些命題,他才對世界有真正的見地”。因此仿佛是與佛教相通的,彼此都以拋棄自我來完成自我,這是非命題式的命題。

        《老子》:“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薄吨芤住罚骸皶槐M言,言不盡意。”《孟子》:“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薄肚f子》:“世之所貴道者,書也。書不過語,語有貴也。語之所貴者,意也,意有所隨。意之所隨者,不可以言傳也?!薄胺虻烙星橛行牛瑹o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孔子在《論語》中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綜此條以言之,儒、道二家之無語,其近乎自然義。也就是說,諧和自然為類似《詩經(jīng)》中的上帝,但又不完全擬之于人格,因此,僅能從心間來感悟?!吨杏埂罚骸疤烀^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才分窗l(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dá)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它講的就是這個意思。又《詩經(jīng)·大雅·文王》:“上天之載,無聲無臭”,則是此意的源頭。

        誠然,儒、道、佛三家,是通而不同的。這也就是說,在它們之間的心理空間存在著不同坐標(biāo)系的法則,雖然人是一人——總體而言,但是心理取向千差萬別,因此差之毫厘,謬以千里,不可同一而語。雖然不可同一,但可相通而喻,即猶如左右畫圓,交叉互動,所成者一圓而已。天玄有高而無高,地黃無高而有高,大鵬小鳥一而已矣,斯皆游自然者也?!叭缛孙嬎?,冷暖自知”,即是此意。黃檗《傳心法要》云:“此本源清凈,心常自圓明便照,世人不悟,只認(rèn)見聞覺知為心;為見聞覺知所覆,所以不睹精明本體。但值下無心,本體自覺,如大日輪,升于虛空,遍照十方,更無障礙。故學(xué)道人唯認(rèn)見聞覺知施為動作,空卻見聞覺知,即心路絕無入處。但于見聞覺知處認(rèn)本心,然本心不屬見聞覺知,亦不離見聞覺知;但莫于見聞覺知上起見解,亦莫于見聞覺知上動念;亦莫離見聞覺知覓心,亦莫舍見聞覺知取法。不即不離,不住不著,縱橫自在,無非道場?!?/p>

        《宛陵錄》:“眾生即佛,佛即眾生,眾生與佛,元同一體。生死涅槃,有為無為,元同一體。世間出世間,乃至六道四生,山河大地,有性無性,亦同一體。言同者,名相亦空,有亦空,無亦空,盡恒沙世界,元是一空?!币蚱渌眨瑢?dǎo)其所實,則自然處處皆道場。師云:“終日吃飯,未曾咬著一粒米;終日行,未曾踏著一片地”,即是處處自然意。彼儒者“與天地相參矣”,此禪家“即心是佛”也,二者大圓環(huán)而小元圈,不即不離,是謂互為表里??陬^本無禪,因言而禪;禪頭本無口,因心而言;禪是一心,心是一言,故曰“口頭禪”。

        非無菩提樹,亦無明鏡臺;只系兩者依,是謂皆可拋?!棒~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術(shù)”,是般若非般若即是般若一,此之謂也?!秹?jīng)》曰:“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無常,佛性非常非無常,名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蘊(yùn)之與界,凡夫見二,智者了達(dá),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確言之,人人皆有成佛之資,而心地即是此田千畝;惜荒者頹于自家屋里,騎驢覓驢,拋卻自身家當(dāng)——哭窮。故禪學(xué)之于民俗,“挑水砍柴無非妙道”,家庭日用莫非真諦,山是山,水是水——禪自口頭出(真話)。

        民俗與文學(xué)

        文學(xué),顧名思義,也可作為小說的泛稱。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小說之名,昔者見于莊周之云‘飾小說以干縣令(《莊子·外物》),然案其實際,乃謂瑣屑之言,非道術(shù)所在,與后來所謂小說者固不同?!币簿褪钦f,“飾小說以干縣令,其于大達(dá)亦遠(yuǎn)矣”,這句話的意思是:修飾瑣碎的言辭以沽取名譽(yù),距離大道理是很遙遠(yuǎn)的,而且,乃無謂的“街談巷語”而已?!稘h書·藝文志》有云:“小說家者流,蓋出于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敝v的也是這個意思。從《藝文志》中可以看出,劉歆將“百家”分為十個主要的派系,即十家,且把小說家排在最后。劉歆(班固)還在結(jié)論中說:“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边@也就是說,他把小說排除在“可觀者”的范圍之外,屬于“小說者,街談巷語之說也”,因此小說家沒有其他九家重要,“故智者論道而已矣,小家珍說之所愿皆衰矣”(《荀子·正名》)。

        從近代的文藝評論來講,小說是一種借助于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會生活的散文體敘事文學(xué);在這里,不再僅僅重復(fù)著所謂的街談巷議,而是通過外延性原則,它已擴(kuò)展為對方方面面各項事物的具體性描述。從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志人”小說,到干寶的《搜神記》——“志怪”小說,再到四大名著,都是在說明著小說所具備的社會性。即小說是群眾性、娛樂性的語言藝術(shù),也是嚴(yán)肅的、深刻的思想性雕塑。它包含并包括了人類的心理擬象與大腦思維想象的靈活應(yīng)運(yùn);是生活經(jīng)驗與社會性理想的有機(jī)結(jié)合;在這里,過活與理想的形象化完美地融會為——“一種純的、文字式的描述與敘述”,其是民俗、人文和生活氣息的“三位一體”凝固。

        1.仙道故事與深思(神思)

        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講:“昔者初民,見天地萬物,變異不常,其諸現(xiàn)象,又出于人力所能以上,則自造眾說以解釋之:凡所解釋,今謂之神話。神話大抵以一‘神格為中樞,又推演為敘說,而于所敘說之神,之事,又從而信仰敬畏之,于是歌頌其威靈,致美于壇廟,久而愈進(jìn),文物遂繁。故神話不特為宗教之萌芽,美術(shù)所由起,且實為文章之淵源?!毕氘?dāng)然,這種淵源與中國先秦以來的仙道思想是離不開的。它們不管是從神話般的描述上,還是文學(xué)藝術(shù)的創(chuàng)作上,都綜合并加工了相關(guān)史料和傳說。

        從考古學(xué)研發(fā),1942年長沙子彈庫發(fā)現(xiàn)的完整的楚帛書,是迄今見到的惟一的戰(zhàn)國古文帛書,計九百余字,對探索古代歷史文化,特別是戰(zhàn)國民俗,有很高價值。它里面不但有神、物、事等敘述,而且內(nèi)容廣博,是短小而精悍的簡編。不過,可惜的是,大多業(yè)已殘失。但“帛書詳細(xì)講了包犧的故事?!岬桨鼱蕹鲎阅车?,居于某地,都由于文字難以解讀和漫漶,不能辨別是什么地名”(李學(xué)勤《簡帛佚籍與學(xué)術(shù)史》)。據(jù)此,至少說明顧頡剛等先生的觀點是不完全正確的。他們盲目借鑒西方的某些史學(xué)觀點來批判古史,是畫驢唇扣馬嘴行不通的。中國文化、民俗乃至神話源自本土,這是不爭的事實。這個事實也是對筆者一樁心愿的了結(jié)——對中國本土文化的解釋。

        那么什么是本土文化?這其實是個極其簡單而又復(fù)雜的話題,它至少包含了以下幾種學(xué)說:人文學(xué)、考古學(xué)、民俗與神話交織并行的傳說。這就是說,從概述簡易上來講,即是如此。當(dāng)然,它們之間又有著割舍不斷的聯(lián)系,是交織并融而顯現(xiàn)的。因此,限于篇幅,筆者不加詳贅。我們僅從漢和漢以后講起。《史記·秦始皇本紀(jì)》講:“齊人徐市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請得齋戒,與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市發(fā)童男女?dāng)?shù)千人,入海求仙?!睆倪@段文字來看,它其實就包含了以上所講的三點。一是相信有神仙的存在。這表明他認(rèn)為“人而神”是可能的,并且,這樣的神仙是在海洋仙山而非天堂的?,F(xiàn)今,從心理希求上來講,這是符合意象性外延的。二是通過考古可以發(fā)現(xiàn),現(xiàn)今日本確實存在著徐市墓的遺跡。這雖然不一定是真實的,但從側(cè)面至少表露,它與傳說是緊密相關(guān)的。而這樣的傳說,它與《史記》的記載相穿鑿附會形成神話,是在所難免的。這也是小說之謂小說的由來。三是傳說與神話之中,人們仿佛僅從屬于神仙的管轄——所謂“皇帝”不過是他們的一種刻意安排。這或許是世界神話史的特色,諸如希臘、猶太等即是如此。它其實也是接著先秦“天命論”而來,不過,由于史詩性質(zhì)的加工,使之成為了思想上的雕塑:人格神。

        過去有一句俗話:“戲不足,神仙補(bǔ)?!边@其實就完全道出了它的實情——因時造勢。即根本不需要太多的真實事件作為依據(jù),只須虛構(gòu)以合理的情節(jié)即可。這當(dāng)中,由神而人,由人而神,其實都是心理本位的不同轉(zhuǎn)換。這種轉(zhuǎn)換過程所顯現(xiàn)的每民族的特性,即是他本民族文化的靈魂。而在所有的神話世界里,神仙們也存在著森嚴(yán)的等級,諸如古希臘神話、印度教神話等等,都是生活在同人一樣的建制中。換言之,它們即是心理底版的外在直射。不同的是,某些民族曝光得較早,某些民族曝光得較遲,而遲與早之間,它們并沒有高低等級之分,大家都分別代表了自身的本原。

        因此小說中描寫的神仙,在一些古代文人看來不一定是子虛烏有的,而是真實存在的。譬如說葛洪就認(rèn)為“仙化可得”,干寶著《搜神記》的目的就是“發(fā)明神道之不誣”,他們認(rèn)為古人書上所記神仙故事都是真實無欺的。但這樣的觀念其實是隨著理性以及時代的延伸而變遷的,如唐人用文言寫成的《李娃傳》《霍小玉傳》等傳奇佳作,不但已突破了傳統(tǒng)的神怪題材,從幻想世界走向現(xiàn)實世界,且故事情節(jié)完整,人物形象鮮明生動,在發(fā)展中形成了詩文結(jié)合、駢散結(jié)合、寫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結(jié)合的藝術(shù)特點。也就是說,小說經(jīng)過了從寫神到寫人,從側(cè)重寫人事到側(cè)重刻畫人物性格的歷程。它是從神殿走向人間的藝術(shù),不僅表現(xiàn)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來反映大千世界為己任。因此它與諸多學(xué)術(shù)領(lǐng)域是息息相關(guān)的,并且是代表本鄉(xiāng)本土文化的最高表現(xiàn)。我們講它淵源于“人(心理)”,這是對的。

        下面,我們對仙道里面的類人型社會加以概述。《太上洞玄靈寶出家因緣經(jīng)》將道士分為七等:“一者天真,謂體合自然,內(nèi)外靜純;二者神仙,謂變化不測,超離凡界;三者幽逸,謂含光藏輝,不拘世累;四者山居,謂幽潛學(xué)道,仁智自安;五者出家,謂舍諸有愛,脫離囂塵;六者在家,謂和光同塵,抱道懷德;七者祭酒,謂屈己凡塵,救度???。”可見,他們也是次第階進(jìn)的,從循序中漸入仙界,而所劃分的等級,這其實和世俗見地是沒有什么兩樣的。也就是說,這其實就是一種理想型的寄托,即,成仙就意味著與凡塵俗人隔離開來,功德累積多者為仙官,累積少者為仙民。沈汾的《續(xù)仙傳序》就曾講:“其飛升者,多往海上諸山,積功已高,便為仙官,卑者猶為仙民。十洲之間,動有仙家數(shù)萬,耕植芝田,課計頃畝,如種稻焉。是有仙官分理仙民及人間仙凡也。”

        顯然,神話故事雖說僅為虛構(gòu)而造,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這里面明顯釋放出一種“無君主義”,而非傳統(tǒng)儒家式的忠君思想。并且,在《西游記》當(dāng)中,孫悟空就明確提出過“皇帝輪流坐”的口號。這里面或多或少地融合了道家的集體主義思想。它所勾畫出的其實并非仙界,而是對現(xiàn)實世界的改良祈求——無君政治。老子勸君曰:“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边@當(dāng)中其實就包含著這層意思。而“鄰國相望,雞犬之音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就是他的“以家為國”構(gòu)想。說穿了,從神話到文學(xué)以及小說,其實都是在綜括著一個理念,即“無為政治”與“天下大同”的理念,這里面既包含了民間對自由的向往,也滲透出民俗過活方式對集權(quán)性的淡化。

        葛洪《抱樸子·地真》講:“守玄一,并思其身分為三人,三人已見,又轉(zhuǎn)益之,可至數(shù)千人,皆如己身。”確然,就是這樣的幻化方式,才產(chǎn)生了神話及其故事的。從文學(xué)角度,我們可把它稱為“神思”。劉勰在《文心雕龍·神思》中描述文學(xué)形象思維的時候說:“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闕之下。神思之謂也。文之思也,其神遠(yuǎn)矣。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fēng)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為妙,神與物游?!彼映械?,其實就是仙道的凝神思變與文學(xué)性擬神思的雙重變奏,在這里,對仙與道的某些幻想,有機(jī)結(jié)合并轉(zhuǎn)化為了理性的文學(xué)式的利用——“文心雕龍”。

        仙道傳說當(dāng)中的一切,它多數(shù)都是源自心理意識的“擬諸其形”,而事實上根本就未曾存在過,有也只是文學(xué)筆端的雕龍游戲而已。因此從民俗化心理而言,傳說與神話這兩個雙胞兄弟,不過就是心理擬象的外延其形,事實上也從未離開過這個范疇。它的淵源,就是民俗。也就是在這個“俗”字當(dāng)中,人性一天天成長,并最終轉(zhuǎn)化為了“心理”。說文學(xué),文學(xué)就是這種心理的言傳;說神話,神話就是這種心理的言談。它們誠然是在人性史程中發(fā)育,隨之健壯于現(xiàn)實社會及其方方面面當(dāng)中,即:每人的語言都是文學(xué)的基礎(chǔ)。

        2.閑聊《紅樓》

        魯迅在《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一文中講:“說到《紅樓夢》的價值,可是在中國的小說中實在是不可多得的。其要點在敢于如實描寫,并無諱飾,和從前的小說敘好人完全是好,壞人完全是壞,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敘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傊杂小都t樓夢》出來以后,傳統(tǒng)的思想和寫法都打破了。——它那文章的旖旎和纏綿,倒是還在其次的事。但是反對者卻很多,以為將給青年以不好的影響。這就因為中國人看小說,不能用鑒賞的態(tài)度去欣賞它,卻自己鉆入書中,硬去充一個其中的腳色。所以青年看《紅樓夢》,便以寶玉、黛玉自居;而年老人看去,又多占據(jù)了賈政管束寶玉的身份,滿心是利害的打算,別的什么也看不見了?!贝_然,《紅樓夢》的影響是遍及男女老少的,而這也就自然影響了民俗;反之,我們卻是要從它那里面去尋找與民俗相關(guān)系的。

        胡適《〈紅樓夢〉考證》:“《紅樓夢》只是老老實實的描寫這一個‘坐吃山空、‘樹倒猢猻散的自然趨勢。因為如此,所以《紅樓夢》是一部自然主義的杰作。那班猜謎的紅學(xué)大家不曉得《紅樓夢》的真價值正在這平淡無奇的自然主義的上面,所以他們偏要絞盡心血去猜那想入非非的笨謎,所以他們要用盡心思去替《紅樓夢》加上一層極不自然的解釋。”顯然,適之先生所言是正確的,至少站在局外而不是局內(nèi)。于故事當(dāng)中去挖掘故事,這是極其不可靠的。我們正是要避免這樣的笑談,所以僅從民俗或與之相關(guān)者講起。

        民俗性古籍中有《透天機(jī)》一書,《紅樓夢》假托空空道人從仙界帶到人間,這可以說是異曲同工的。它們都同樣是借鑒民俗性的寓言來預(yù)示將要發(fā)生或即將發(fā)生的事件,這與漢代以來的讖言文化是一系相承的。顧炎武在《日知錄·孔子閉房記》中講:“自漢以后,凡世人所傳帝王易姓受命之說,一切附之孔子。如沙丘之亡,卯金之興,皆謂夫子前知而預(yù)為之讖,其書蓋不一矣。魏高祖太和九年詔:自今圖讖秘緯及名為《孔子閉房記》者,一皆焚之,留者以大辟論?!杜f唐書·王世充傳》:世充將謀篡位,有道士桓法嗣者,自言解圖讖,乃上《孔子閉房記》,畫作丈夫持一竿以驅(qū)羊,釋云:‘隋,楊姓也;干一者,王字也。王居羊后,明相國代隋為帝也。世充大悅。詳此乃似今人所云《推背圖》者,今則托之李淳風(fēng)而不言孔子?!庇纱丝梢姡瑘D讖民俗其由來已久,非小說家者流胡談怪論,乃儒、釋、道三家傳說匯聚而成,隨后方被文學(xué)創(chuàng)作所取材。王國維曾用叔本華的“虛無主義”來解構(gòu)《紅樓夢》,這其實是對的。曹雪芹講“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就含有因虛導(dǎo)實反證。

        不過,中國的文學(xué)作品,皆都不止一個主角。它需要彼此虛實間的相互反襯來烘托文化與時代大背景下的人物、事件和變遷沿革等關(guān)系。如《三國演義》中,劉、關(guān)、張、諸葛亮,皆是主角?!端疂G傳》則魯智深、武松、李逵、林沖、宋江,皆是主角?!段饔斡洝穭t唐僧與其三徒弟,四皆主角?!都t樓夢》則寶玉、黛玉、寶釵、王熙鳳,皆可謂主角。以上四部基本上都有不同的讖言以烘托。下料的輕重,一般是按其總體情節(jié)來構(gòu)建的。如《水滸傳》它就多一些——里面涉及革命與起義,《三國演義》它就少一些——劉備本屬皇親,《西游記》幾乎沒有——它完全是神話,所以沒必要畫蛇添足。而《紅樓夢》則不同,它直接以讖言來開頭,并且在先前的“石頭題記”中就已道出故事的結(jié)尾。顯然,它將人生比作了一次“旅途”。因此讖言、讖語,都不過是借神思而閑聊,而終始貫穿著的是——萬法皆空,“如夢,如露,如幻,亦如電”(《金剛經(jīng)》)。

        《紅樓夢》中所出現(xiàn)的一僧一道,分別是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雖然在作品本身當(dāng)中所占的篇幅不多,但卻是貫穿終始的重要人物。此處要講明的是,雖說二人分屬佛、道兩家,但書中多處把他們稱為“二仙”,顯然是把其作神仙一流來看待的。想當(dāng)然,這是自明代以后倡導(dǎo)“三教合一”的結(jié)果。即,神話皆從屬于讖言,而讖言皆從神仙家出。確然,這也是對具有掌控和操作世俗命運(yùn)的人的統(tǒng)稱。他們總體上代表了民間祈求對過去以及未來的把握,是世俗心理的文學(xué)化反應(yīng)。對于這種反應(yīng)的創(chuàng)作與描述,則是表達(dá)每人與每時代的心理落差,以及對自身大背景下的豐富性勾勒。因人而異,因時而易,是沒有也不需要所謂章法的,其實就是說了一個故事,一件微不足道的往事,所以故事也罷,小說也罷,都好。

        《牡丹亭》:“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朝飛暮卷,云霞翠軒,雨絲風(fēng)片,煙波畫船。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紅樓夢》:“為官的,家業(yè)凋零;富貴的,金銀散盡。有恩的,死里逃生;無情的,分明報應(yīng)。欠命的命已還,欠淚的淚已盡!……看破的,遁入空門;癡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凈!”兩者相對,前者美時將盡,后者苦楚將完,盡完之間,莫不是著者與讀者的閑聊。正所謂:“說到酸辛事,荒唐愈可悲,由來同一夢,休笑世人癡?!睂氂褚擦T,雪芹也罷,“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飄塵”;“人生非金石,豈能長壽考”;“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所遇無故物,焉得不速老”;“萬歲更相送,圣賢莫能度”;“出郭門直視,但見丘與墳”。命運(yùn)坎坷,坎坷命運(yùn),這都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

        魯迅先生《中國小說史略》道得詳切:“頹運(yùn)方至,變故漸多;寶玉在繁華豐厚中,且亦屢與‘無常覿面,……悲涼之霧,遍被華林,然呼吸而領(lǐng)會之者,獨寶玉而已?!狈仟殞氂穸眩┣垡嗒q然。雪芹故友敦誠,曾詠《寄懷曹雪芹》一首:“……勸君莫彈食客鋏,勸君莫叩富兒門。殘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書黃葉村。”可見,雪芹歿前窮困潦倒,與寶玉卷末凄涼相仿,以書道意,可想而知。借言之,“每一個富于創(chuàng)造性的人,都是兩種或多種矛盾傾向的統(tǒng)一體。一方面,他是一個過著個人生活的人類成員,另一方面,他又是一個無個性的創(chuàng)作過程”(《榮格文集·心理學(xué)與文學(xué)》)。在內(nèi)在的彼與此之間,左腦與右腦互辯,大腦與小腦互翻,文學(xué)者所能漏掉的就是——外在及其故事。

        總之,民俗與文學(xué),民俗與小說,它們之間存在著的是心理的關(guān)系,即是毀滅還是拯救。一本循環(huán)式的小說,終即始,始即終,不過是續(xù)而再繼的游戲。民俗也罷,文學(xué)也罷,小說更罷,我們須要一次性的罷免。即將它們?nèi)蹱t于生活,在過活中去熬煉情節(jié)。當(dāng)每人用自身軌跡無聊于現(xiàn)下時,寫作作為翻開的一頁,它可以無謂地記錄著心境向腦袋的供給。在那反思、反身而誠的過程里,孟子的“樂莫大焉”僅為自嘲,笑聲在心底回蕩,展現(xiàn)在面容上的,是眼神中的一絲——凝神。

        3.閑話《水滸》

        《水滸》在四大名著中,是筆者最不喜歡的一部。它代表了英雄豪杰從輝煌走向末路的史詩性必然軌跡。這樣的故事既有它的可悲,也有它的圓滿,從那英雄悉皆入孤冢的下場中,須要喚醒的是每人對人性的回眸。魯迅《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宋江服毒的一層,乃明初加入的,明太祖統(tǒng)一天下之后,疑忌功臣,橫行殺戮,善終的很不多,人民為對于被害之功臣表同情起見,就加上宋江服毒成神之事去。——這也就是事實上缺陷者,小說使他團(tuán)圓的老例。”然也,中國人不能欣賞悲劇,確實是一大憾事。這也可以說是大團(tuán)圓心理的作祟。

        當(dāng)然,不是說這樣不好,而是它忽略了人性中的另一面,這樣就使得我們偏于安逸。凡是能夠欣賞并見地于悲劇者,都有極具獨立的人格性,是在冷思維中成長起來的。這樣的人,就不會偶發(fā)于義氣,往往在浮世中揚(yáng)帆,而能不改其衷。于變故中尋求不變,這既是政客的需求,也是普民的必備。它在歐洲被德國哲學(xué)家積淀為了理性,即他們能夠比較勇于先遣看待悲劇的發(fā)生和必然發(fā)生,而不致臨?;艁y中去祈求一絲絲心底的安慰。冷思維方式是“西學(xué)東漸”以來帶給國學(xué)的一劑清涼,它從客觀上讓人們認(rèn)清了事實,即不須要盲目地祈求某些文學(xué)性的圓滿,任何的殘缺均有其獨立整一之外的美,這是文學(xué)走向美學(xué)審美而不是時勢評論的必然。因此回過頭來再看,《水滸》之美正在于斯。

        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七十回本《水滸傳》,收束于一夢,實亦使整個水滸,籠罩于一中國式之悲劇情調(diào)中。吾意《水滸》乃中國文學(xué)中之悲劇而又超悲劇之一作品?!嵋庵袊≌f戲劇中,《水滸》之境界為最高,《紅樓夢》次之,其他小說戲劇,如《西廂》《桃花扇》《三國演義》等又次之?!端疂G》之境界絕非喜劇,亦非悲劇,只能謂之悲劇而超悲劇?!都t樓夢》中所顯示‘人間一切之來自太虛而歸于太虛之情調(diào),亦即同于《水滸》之‘納驚天動地于寂天寞地之中之情調(diào),而皆可使讀之者,心無所在,而證即實而空,即實而虛之妙道,而得一當(dāng)下之解脫,此中國悲劇之精神價值之所在。”確然,中國式悲劇非悲劇,其在當(dāng)下立竿見影,是極具心理教育意義的;即,它以包含人生乃至對一切無常之感嘆為初衷,不在某處尋求某一絲留戀,這是超越悲喜劇乃至言外之上的。

        《詩經(jīng)·王風(fēng)·黍離》:“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心中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心傷悲,莫知我哀。”《論語·先進(jìn)》:“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睋?jù)先秦儒家之言,可知中國式悲劇在于悲天憫人,從自我心性的傷感中獲取超拔的力量,從而不管是在現(xiàn)實界還是心理空間,都能夠?qū)捨孔晕矣诋?dāng)下。即所謂生死無常都是必然而依然的,只有順其自然的人才能夠歸附自然并釋然。當(dāng)我們解決掉天人不能溝通這一義諦之后,必然馬上就要面臨生活與窘境的迫切,因此所謂悲劇式命運(yùn),多半具有詩意化,是文學(xué)者的哲學(xué)性抒發(fā),也是非悲劇而悲劇的必然。因為我們僅僅只能靠語言及其文字來概述,而這往往萬不抵一,又是極其無奈的,非悲劇的必然性也就是此間的突起。《三國演義》開首:“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zhuǎn)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fā)魚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fēng)。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焙螄L不是此意?

        胡適《〈水滸傳〉考證》:“我想《水滸傳》是一部奇書,在中國文學(xué)史占的地位比《左傳》《史記》還要重大的多?!边@或許有一家之言的嫌疑。但是胡適是從考據(jù)者和學(xué)術(shù)巨匠的觀點來看的,雖然他本人或并不這么認(rèn)為,然而,筆者卻認(rèn)為他是具有發(fā)言權(quán)的。他至少勇于點清《水滸》在文學(xué)以外的價值。這也是急需對《水滸》澄清的。在《水滸》當(dāng)中不但有人物、場景和敘事的描敘,而且將民俗性故事編造和傳統(tǒng)故事虛構(gòu)有機(jī)地結(jié)合,從多項思維空間取材而融合于諸多人物當(dāng)中,這是文學(xué)創(chuàng)作走向社會性描述的里程碑。它擺脫了以往的單一的、志怪性的神鬼描述,在人情世故中透出一股子真意,不再迂腐地流連于街談巷議,而是走向了真實的市井場面,從恢弘的氣勢中傳遞并造就了文學(xué)性的絕對綜合。因此,它是一部帶有社會性意義與文學(xué)價值創(chuàng)收的諧和性產(chǎn)物——“貫聯(lián)而綜合性的描寫藝術(shù)”。并且它與其他三部名著相比,成書時間是遠(yuǎn)遠(yuǎn)早于后者的。

        復(fù)次,胡適《〈水滸傳〉考證》講:“我從前也看錯了元人的文學(xué)在中國文學(xué)史上的位置。近年我研究元代的文學(xué),才知道元人的文學(xué)程度實在很幼稚,才知道元代只是白話文的草創(chuàng)時代,決不是白話文的成人時代?!饰医鼇砩钚拧端疂G》《西游》《三國》都不是元代的產(chǎn)物。這是文學(xué)史上一大問題……”從考證依據(jù)上看胡先生所言確有正確之處,但是《水滸》故事的成型這絕對是貫穿整個元代的,不管從《大宋宣和遺事》還是《宋江三十六人贊》都說明敘事與言傳是明以前的事,而言傳性說唱文學(xué)與敘事性相結(jié)合這是元人及元劇的特長,此雖不足以證明整版足本的早出,事實上卻也說明了中國文學(xué)的民俗性演變過程,即從志怪到傳奇,從傳奇到話本,最后到演義的流變。在這當(dāng)中可以看得出,故事的成型主要是民間敘事性的口頭文學(xué)——坊間言傳架構(gòu)主體,雖由文人最終點綴成貫連式足本章回,但是草創(chuàng)以及情節(jié)的主題卻依舊未曾脫離民間意識,這是不爭的事實。

        百回本《水滸傳》一般被通稱為《忠義水滸傳》,從這“忠義”二字來講就已具足民間意氣,是民俗性文化論政的特點。百回本《忠義傳》結(jié)尾處:“宋江自飲御酒之后,覺得心腹疼痛,想被人下藥在酒里,……乃嘆曰:‘我自幼學(xué)儒,長而通吏,不幸失身于罪人,并不曾行半點欺心之事。今日天子聽信奸佞,賜我藥酒。我死不爭,只有李逵見在潤州,他若聞知朝廷行此意,必去哨聚山林,把我等一世忠義壞了?!笨梢?,此“忠義”二字得來不易。且也證明宋江確以儒學(xué)為業(yè),雖曾為小吏行走衙內(nèi),但書生意氣卻未曾忘卻,是留忠義而保名節(jié),故非政客非豪杰乃書生見地。此類書生見地,卻也不能說其迂腐,畢竟未曾妄為一己而稱王,與明太祖相比,是寧天下負(fù)我者。

        總之,一部《水滸》是說不盡的民俗政治觀,其既包含有忠君愛國的思想,也牽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zé)”的重任,在左右為難、國家安危和民族大義的面前,屈己而死者古來比比皆是,宋江雖未曾走出儒家倫理觀的制約,卻畢竟脫離了自我稱王、而后家天下的夢想,這不能不說是民俗對皇權(quán)的另向解讀。它是不具備大同理念或烏托邦思想,但是,它具備了對無君思想的另類解讀。即從小說性的通俗演義中,告戒了后來革命者的重任——不再是推翻某個王朝,而是須要尋求一種根本制度上的解決方式,從太平天國以后,歷史證明了這一點。故從現(xiàn)實的政治性而非小說來論,宋江缺乏的不再是宏圖大志,而是一條政治性的走向。它不具備現(xiàn)代民主、法制和機(jī)構(gòu)運(yùn)作的職能,這是歷史的局限性也是民俗制約的必然。再者,宋江所學(xué)的儒術(shù)是為民作主,而不是民主,他開不出來良方也是應(yīng)該的。中國的整體性的革命,那是“五四”以后的事了。

        責(zé)任編輯:高權(quán)

        亚洲av鲁丝一区二区三区黄| 狼人狠狠干首页综合网| 日本视频在线播放一区二区|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888蜜芽| 男人扒开女人下面狂躁小视频| 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 国产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亚洲中文有码视频| 天天天天躁天天爱天天碰| 国产白丝网站精品污在线入口| 极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综合|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无码精品| 人妻少妇粉嫩av专区一| 东北女人啪啪对白| 少妇高潮尖叫黑人激情在线|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喷| 青青草视频在线观看9| 欧美性生交大片免费看app麻豆 | 人成午夜免费大片| 狼色在线精品影视免费播放| 亚洲黄色精品在线播放| 午夜男女很黄的视频| 欧美丰满熟妇bbbbbb百度| 蜜臀av中文人妻系列| 户外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肥熟女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91人妻无码成人精品一区91| 白白色日韩免费在线观看 | 欧美一区二区午夜福利在线yw| 日韩一区中文字幕在线| 特级做a爰片毛片免费看|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一区在线观看| 日本最新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 一本色道久久88—综合亚洲精品| 天天躁日日躁狠狠久久| 高清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久久中文字幕一区|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青草| 专区国产精品第一页|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