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錦武
近年來,隨著新農村建設、鄉(xiāng)村振興等工作的推進,室外健身器材在農村越來越普及,配備健身器材的文體小廣場甚至成為一些行政村的“標配”。但記者近日在農村地區(qū)采訪時發(fā)現(xiàn),由于建設之后疏于管護,有的健身器材“超期服役”“缺胳膊少腿”,有的健身場地雜草叢生,籃球場變成了晾衣場曬谷場,健身器材成“棄材”的現(xiàn)象并不鮮見。
城鄉(xiāng)差距大最直觀的是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差距大,其中,體育設施的差距尤為顯著。為此,在農村推動全民健身,倡導科學生活方式,推進健康鄉(xiāng)村建設,是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實施的重要內容。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出臺了不少政策措施,推動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提質增效,也為農村地區(qū)公共場所的健身器材設施配置升級提供了契機。
與此同時,在一些農村地區(qū),留守老人、兒童較多,健身娛樂需求是“剛需”,群眾對體育設施的普及更是翹首以待。然而,在一些鄉(xiāng)村安裝健身設施之后,隨著時間推移,原本享有贊譽的民生項目因無人維護而面臨“虎頭蛇尾”的尷尬,既為當地群眾埋下健身不成反“傷身”的隱患,也受到各方詬病。
農村地區(qū)健身器材損壞較多,固然有缺乏健身科學指導,群眾使用不當、愛護不夠等因素,但更重要的是,有的地方從體育設施安裝之初,就沒有建立有效的管護制度,往往 “重建輕管”,甚至“只建不管”“一建了之”。記者采訪時了解到,某地全縣1600多處體育設施,僅有460多處明確標識了負責人和聯(lián)系方式,且日常管護大多無人問津,群眾反映問題后,卻又面臨各部門之間“踢皮球”。
制度具有指導性和約束性,是開展工作的基本保障。建立責任到人的制度,不失為解決農村健身器材管護缺失的有效手段。
(摘自《半月談》)
勤儉節(jié)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綠色消費倡導的不是不消費或極度節(jié)儉,而是綠色低碳生活方式下的適度消費,減少因“舌尖上的浪費”“面子消費”以及不健康的膳食結構與飲食習慣帶來的傳統(tǒng)消費飽和乃至過度的資源浪費現(xiàn)象。引導減少、避免不必要的浪費,將這一部分節(jié)儉的購買力轉移到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的消費上,既能夠擴大綠色消費的市場規(guī)模,又能夠提升人民的生活幸福感。
——陳迎《消除對綠色消費的認識誤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