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食不惑
金庸先生筆下的古大理國是個“風花雪月”的妙處,如今的大理城不僅是旅游勝地,還是美食王國。世代聚居于蒼山洱海間的白族人,用一雙妙手,將大自然饋贈的鮮嫩食材,烹飪成了別處尋不到的美味,集天、地、人于一體的美食哲學,盡在其中。
金庸先生筆下的古大理國海晏河清,百姓安樂,儼然一片世外樂土。2023 年,電視劇《去有風的地方》再度將旅游熱潮吹向了大理,比四五月淄博的“進淄趕烤”,十二月哈爾濱的“濱至如歸”更早出圈,來自五湖四海的游客盡情體驗了大理的風花雪月。
云南是白族主要聚居地,位于云南中西部的大理更是白族的族源地,大約有80% 的白族人聚居于此。撇去旅游熱潮的浮華,人們對位于大理的白族飲食文化又知多少呢?崇尚自然的白族人,在飲食文化上講求天地人合一,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就體現(xiàn)在與四季變化相宜、與山河湖水相逢、與人文風俗相融的美食中。
四季相宜的美味
中國飲食文化講究不時不食,作為少數(shù)民族的白族也不例外。白族的主要聚居地大理,地處低緯高原,年溫差小,“四時之氣,常如初春,寒止于涼,暑止于溫”。在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下,大理的物產(chǎn)相當富饒。白族遵循傳統(tǒng)的民間信仰和四季變換,將時間分成很多段落,形成以一年為周期的時令與節(jié)慶,并搭配與時節(jié)相宜的特色美食。
春節(jié),是白族最重要的節(jié)日。辭舊歲、迎新年之際,有著強烈家庭觀念的白族人,會全家坐在一起吃除夕團圓飯,這也是白族人一年中最為豐盛的一餐。寓意“白銀萬兩、金玉滿堂、天下太平”的米糕、餌塊和大米作為主食,12 個“吉菜”之外,再加一道12 種蔬菜煮的大團圓湯。若逢閏年,還得加一道“吉菜”,并在湯里加上粉絲?!凹恕敝械谋貍洳穗扔小凹樾疫\”的紅曲肉,“年年有余”的魚和意味著“長命百歲”的粉絲。這些有著各種文化內涵的年夜飯,寄托了白族人對平安幸福的美好追求。
春為萬物之始,綠樹抽新芽,大理的漫山遍野開滿了鮮花。當其他地區(qū)的人還在踏春賞花之際,任性的白族人已經(jīng)將整個“花花世界”吃進肚子里了。芭蕉花、芋頭花、攀枝花、金孔雀、石榴花、海菜花、雞蛋花……都是白族人春天必吃的美食。愛春天,就得把它“吃掉”。
仲春與暮春之交的清明,白族人在祭拜完祖先后,一家人會圍坐在墓前,同祖先一同享用美食。他們通常會吃炸酥肉和涼拌米線,并加入季節(jié)特有的嫩蠶豆。大理劍川縣的白族,還會在清明節(jié)吃一些特定的美食,如香椿和菠菜等蔬菜會在春天吐出嫩芽,用小豆腐拌之,即香椿拌豆腐;茴香的嫩芽裹上糯米粉,煎成茴香餅;除此之外,還有各類豆芽小炒。生命就是一個無限的輪回,子孫后代的延綿即先祖的新生,一切哲理盡蘊含在“新芽”之中。
春去夏至,云南迎來了多雨的季節(jié),白族居于高原,生于山林、長于山林的野生菌,此時成為美食盛宴的主角。“頂級食材”松茸、號稱“黑鉆石”的黑松露、“素中之葷”的羊肚菌,都能在這片神秘的土地上尋獲;虎掌菌、青頭菌、雞油菌、銅綠菌、干巴菌這些家常美味,也總能出現(xiàn)在白族人的餐桌上,其中雞樅菌更是大理白族人心中的“菌中之王”。從六月至九月,這場“食菌季”浩浩蕩蕩,席卷云南的每一個角落,哪怕每年都有幾篇誤食野生菌“見小人”的新聞,也絲毫無法阻擋白族人吃菌的熱情。
大暑將至,雖然“暑止于溫”,但消暑小吃更能給人帶來清涼。作為云南重要主食之一,夏季的涼米線成為白族人的消暑利器。喜食酸辣的白族人,會在冰冰涼涼的米線上倒入醬油和木瓜醋,淋上香噴噴的油辣子,加上提前備好的雞絲和蔬菜拌均勻,一口下去,酸爽開胃,炎熱帶來的煩悶一掃而空。除涼米線外,卷粉、涼粉、冰粉和涼蝦也是白族人鐘愛的消暑之物,甜咸任選,酸辣隨心。
夏秋之交,“嘗新節(jié)”閃亮登場,具體時間視稻谷成熟而定。在田中摘少許將熟的稻穗,放入鍋內焙干,入石臼舂成米,摻上陳米蒸成飯,寓意新舊相接,謂之嘗新。嘗新時,白族人還會加入時令食材,奉上新豆、嫩瓜,配上傳統(tǒng)八大碗,又是一番美食盛宴。
秋風起,白族的中秋節(jié)在時間上與漢族并無二致,習俗也頗為類似,不過生活在大理、洱源、劍川一帶的白族人,還會做有著日、月圖案的大面糕、蕎糕、白餅之類的面點。大面糕為主點,重達十來斤,形如倒扣的鍋底,中間厚四周薄,如今還與時俱進地在面餅中加入了鮮花餡料。
每年農(nóng)歷十月初十過后,大多數(shù)的白族人家開始宰殺年豬,準備過年食用的火腿、臘肉、香腸等年貨。大理州北端水鄉(xiāng)鶴慶的白族,要制作一種名為“吹肝”的食材。顧名思義,取新鮮豬肝,插入竹管開始吹氣,將豬肝吹得鼓鼓的,將食鹽、辣椒面、花椒面和高度白酒調制的調料,從孔里吹散到豬肝內部每一處,剩下的調料抹勻在表面,掛屋檐下自然風干月余。這道“鶴慶吹肝”頗有韌性和嚼勁,是難得的風味。
冬日的白族人圍在火塘取暖、烤茶做飯,熊熊燃燒的火塘,溫暖了人的整個身心。火塘石板燒也是大理白族的風味美食,提前腌制好的肉類以及瓜果蔬菜,放在墊著一張白色油紙的石板上炙烤,“嗞嗞”聲響,香味早已勾起了饞蟲,這可能是比鐵板燒更早的存在。
山水相逢的珍饈
所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大理東連玉案山,南臨哀牢山,西靠點蒼山,三山環(huán)繞下為洱海斷陷盆地,延綿向東。背靠蒼山,野菜、菌子等山珍產(chǎn)量頗豐;瀕臨洱海,則水產(chǎn)富足。憑借地利優(yōu)勢,白族美食層出不窮。
豬肉為白族主要肉食之一,若是能在白族吃到一頓“殺豬飯”,那生肝、灌血腸、涼白肉是必不可少的三件套。再深入到大理州下面的縣城,更是能品嘗到諸如彌渡卷蹄、鶴慶柳蒸豬頭、清蒸豬肝酢這樣的特色佳肴。
白族人的腌菜技法也十分純熟,擅長腌制火腿、香腸、臘肉等肉類。一部《舌尖上的中國》,讓大理云龍縣諾鄧村的火腿出圈,美味的原因正源自其得天獨厚的地理氣候條件。當?shù)氐闹Z鄧黑豬吃的是新鮮山草和原生態(tài)的五谷雜糧、蔬菜,日常以半放養(yǎng)狀態(tài)在山野間自由活動,肉質較一般豬肉更緊致細嫩。當然,在白族其他聚居地,環(huán)境如此的比比皆是,所以火腿在大理的各個村落之間較為普遍,只是各有各的獨特風味。
自由漫步于山林間的除了豬,還有雞。白族的土雞品種皮黑骨烏,是比“走地雞”更勝一籌的“跑山雞”,肉質更為緊致。當?shù)厝顺噪u講求新鮮,頭一天還在山中閑庭信步的雞,次日就可能被抓來宰殺端上桌。譬如在永平縣,就有一道“黃燜雞”,不僅穩(wěn)居大理“第一名菜”的寶座,還俘獲了當代都市打工人的芳心。
“云南十八怪”有一句“牛奶做成扇子賣”,說的就是牛的副產(chǎn)品——用牛奶做成的乳扇。乳扇形狀獨特,像一把菱角形的竹扇,是一種水分含量極少的干酪,生吃、干吃、油炸、煎烤均可。乳扇以洱源鄧川出產(chǎn)為最佳,輕咬一口,滿嘴奶香,伴隨著特有的回甘,蘊含著白族人真摯的情感涌上心頭,只要吃過就無法忘懷。
從山間到水域,大理白族還坐擁“高原明珠”洱海的豐富水產(chǎn),來自大自然的慷慨賜予,取之不竭。
砂鍋魚,堪稱云南版的“佛跳墻”,歷史悠久,做法考究。用大理祥云縣生產(chǎn)的砂鍋,備好來自洱海的鮮活弓魚或鯉魚、鶴慶的火腿,砂鍋中墊入玉蘭、冬菇、火腿、鮮肉、嫩雞等十余種鮮、臘料,現(xiàn)殺的鮮魚抹鹽腌制片刻,放入砂鍋,上湯微火燉熟。上席前淋上調料,湯沸魚動,鍋內五彩繽紛、清香撲鼻。
如果說砂鍋魚過于豪華,那么家常菜“酸辣魚”,則一直是白族家宴上的主角。家家戶戶都會做的酸辣魚,以洱海鯽魚為主材,配以青椒、紅椒、小木瓜、烏梅或楊梅等原料,燉煮而成。有時候還會放入土豆或是豆腐,俗話說“豆腐滾一滾,神仙都站不穩(wěn)”。
洱海水產(chǎn)頗豐,僅燉煮豈能盡善盡美。大理的喜洲鎮(zhèn)會將鯽魚燉出膠質,晾涼起凍,食用時肉骨已酥,最好吃的是外面彈滑的魚凍;洱海的蝦剝出蝦仁,同豬肥膘斬成泥,加鹽和蛋清拌勻,用標花紙包裝擠成線形,汆熟后與切絲的乳扇,通過炸、燴等工序,最后成就菊花蝦線風味菜;洱海等水域產(chǎn)出的螺螄味美,可炒可蒸,一道春秋螺螄,以青椒為春,以干紅椒為秋,冷暖意境,盡在其中。
民俗相融的佳肴
飲食作為社會生活的重要構成要素,除了滿足人的基本生理需求,還有著加強人際關系的媒介用途。在白族的社會活動中,生命儀式里的生死和婚嫁,基于信仰和社交的節(jié)日,也有獨特的食物,若是有幸能參與其中,也許會對白族文化產(chǎn)生更深刻的認識。
白族的生命儀式諸如小孩“百日宴”、嫁娶、喪葬,都有傳統(tǒng)的“土八碗”。不過根據(jù)宴席的性質,在傳統(tǒng)的菜式基礎上會做一些調整。在小孩的百日宴上,主人家會給每位賓客端一碗紅糖雞蛋湯圓,寓意好事成雙、團團圓圓。
在婚嫁儀式中,大理喜洲的白族姑娘有一種特別的食物作為嫁妝——雕梅。梅子成熟的季節(jié),白族姑娘如刺繡般拿著梅子精雕細琢,將其雕刻成含苞待放的形狀,并用鹽糖腌制,制成好看又好吃的蜜餞。白族特色菜“雕梅扣肉”,就是用雕梅與上好的五花肉蒸制而成。
喪葬儀式的繁瑣程度遠超其他生命儀式。白族人對待死亡有著豁達超脫的態(tài)度,他們將喪事稱為“白喜事”,年齡超過八十歲的老人去世更是算作“喜喪”。與傳統(tǒng)八大碗不同,此時應被稱作“亡人八大碗”。這些平常的食物一旦進入了喪葬祭祖的環(huán)境,就變得莊重,需經(jīng)過精心挑選和仔細烹飪,表達白族人對大自然的順應和敬仰。
此外,在白族的歷法儀式中,還有許多紀念性的節(jié)日。“三月街”,過去又叫“觀音節(jié)”,從農(nóng)歷三月十五日開始,至二十一日結束,有上千年的歷史,是一場大理州多民族共同參與的傳統(tǒng)盛會。盛會期間,各種美食攤點應有盡有,其中冷飲、甜點、小吃最受歡迎。取蒼山雪來燉的甜梅,清涼爽口;取洱海的水煮牛肉或驢肉湯鍋,湯鮮味美;還有各式各樣的米涼粉、豌豆粉、涼米線,配上餌塊、粑粑、面麥,酸辣可口,香甜軟糯。
很多民族都有火把節(jié),這與早期先民對火的崇拜有關,白族也不例外。傳統(tǒng)的白族火把節(jié)一般在每年的農(nóng)歷六月二十五日舉行。節(jié)慶期間,全村共舉高達二十幾米的大火把,周圍群眾舉起小火把,并帶上供品進行祭祀。火把節(jié)一般進行三天三夜,第一天屠宰牲畜,人們會吃一種在外人看起來聞風喪膽的食物——生皮,顧名思義,就是生的豬皮。其實,生皮并非全生,而是殺豬后用火燎去豬毛,將皮炙烤成金黃色,已是半熟狀態(tài),最后佐以蘸水食用。外地人初嘗“生皮”時內心抗拒,但如果摒棄偏見,將其放入口中,那生嫩脆口的口感定會讓人驚呼。只是需要注意,味雖美,但也還是半分生,需謹慎少量食用。
除此之外,火把節(jié)期間正是野生菌最美味的時節(jié),白族會在此時舉辦“菌全席”。他們采摘來自大自然饋贈的菌子,用炒、燒、煎、煮、炸、燴、燜、烤等各種技法,烹制出集菌類大成的民族美味珍饈,與各民族同胞同享同樂,集天、地、人于一體的美食哲學,盡在這一桌盛宴之中了。
編輯+ 李錦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