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遵泓
【摘要】在融媒體時代,新聞生產和傳播環(huán)境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聞記者和受眾的角色定位也出現了翻轉,大環(huán)境的改變對新聞記者的各項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為此,本文分析了融媒體時代對記者編輯工作能力提出的要求,闡述了記者編輯復合能力在全新背景下的可行性構建路徑,包括強化思想認識、增強技術應用能力、培養(yǎng)跨媒體傳播能力、提高專業(yè)素養(yǎng)等。旨在滿足融媒體轉型發(fā)展需求,為廣大受眾提供更多的優(yōu)質新聞。
【關鍵詞】融媒體時代;記者編輯;復合能力;構建路徑
中圖分類號:TN92?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4.09.037
現階段,我國媒體行業(yè)正處于轉型發(fā)展的關鍵時期,融媒體理念強調了充分利用媒介載體,將傳統(tǒng)媒體與新媒體在資源、內容與宣傳渠道方面進行高效整合,形成利益“共同體”,這對行業(yè)健康發(fā)展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與此同時,從記者編輯角度來看,融媒體發(fā)展對記者編輯工作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為強化新聞內容質量和傳播效果,需全面提升記者編輯的復合能力,加快融媒體發(fā)展,推動傳統(tǒng)新聞媒體融合創(chuàng)新,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本文以融媒體為研究對象,分析了記者編輯復合能力的構建路徑,幫助新聞記者提升專業(yè)素養(yǎng)與工作能力。
1. 融媒體時代對記者編輯工作能力提出的全新要求
1.1 新聞價值判斷能力
融媒體具有資源通融的特征,可以整合所有媒體機構的人力物力資源,打通多方新聞采編渠道,集成共享新聞稿源。從記者編輯角度來看,不斷涌現海量新聞素材,且多數新聞素材不具備報道價值,還會夾雜一些內容失真、真實性缺乏驗證的虛假新聞。這就要求記者編輯具備敏銳的新聞價值判斷能力,在短時間內從海量數據信息中提取具備較高新聞價值、牽扯社會熱點事件的新聞素材,并真實還原新聞事件發(fā)展過程,確保新聞報道具備足夠的關注度和社會影響力,保證新聞質量和報道的時效性。如果記者編輯本身缺乏新聞價值判斷能力,則會導致報道失時、失真,降低新聞品牌公信力,并誤導受眾。
1.2 新聞熱點搜索能力
新時代背景下,信息化技術不斷完善,互聯網憑借即時性與低廉的信息傳播成本,已成為傳播新聞信息的重要途徑,在發(fā)生新聞事件后,事件信息通過互聯網迅速傳播,并吸引到社會輿論的廣泛關注。記者編輯如果仍秉持固有工作觀念,僅通過新聞發(fā)生現場來獲取素材,不但會增加工作負擔,還無法保證新聞報道時效性與傳播效果。因此,記者編輯必須重點強化自身的新聞熱點搜索能力,互聯網上出現社會影響巨大的新聞事件后,第一時間在互聯網或是融媒體平臺上搜索關聯新聞主題/新聞事件的相關信息,對新聞素材加以匯總、篩選、編輯加工處理,爭取在最短時間內生成一份內容真實、完整的新聞報道,再通過網絡社交平臺、短視頻平臺、搜索引擎、新聞客戶端等渠道發(fā)布新聞,幫助受眾在第一時間深入了解新聞事件,通過縮短新聞報道周期來提高新聞價值、提高社會影響力[1]。如果新聞報道周期偏長,則會出現一批內容高度相似的新聞報道,受眾有了更多的選擇,致使受眾群體被各類新聞報道分流。
1.3 多角度思考能力
新聞事件存在諸多切入視角,不同視角下的新聞感受存在明顯差異,可以更為立體、全面地看待新聞事件,改善受眾觀看體驗。新聞切入視角與新聞價值密切相關,切入視角越全面,則新聞價值越高,新聞報道就可以吸引到更多受眾。為塑造新聞品牌與提高社會影響力,要求記者編輯具備多角度思考能力,在報道新聞事件時,既要從專業(yè)角度出發(fā)來保證新聞報道的權威性、專業(yè)性,同時,也需要跳出職業(yè)思維,把自身代入到不同職業(yè)、年齡的受眾視角,從全新視角來評價新聞事件,以此拉近記者編輯與受眾的心理距離,引導受眾沉浸到新聞事件、新聞場景中,引起情感共鳴。例如,當新聞報道目標群體多為新生代受眾時,優(yōu)先撰寫內容通俗易懂、敘事風格簡潔明了的新聞稿件,并在文本內容中酌情添加網絡流行語,以此來增強新聞內容的可讀性與趣味性。
1.4 視覺審美能力
隨著信息獲取成本的降低以及新聞產品類型數量的日益增多,受眾閱讀習慣悄然發(fā)生改變,一部分受眾的閱讀習慣逐漸從深度閱讀轉變?yōu)樗槠喿x,利用工作生活之余的碎片化時間來閱讀新聞報道,要求新聞內容簡潔明了、具備較強的直觀性。如果記者編輯仍在新聞報道中利用大篇幅文字描述新聞事件,會打消一些受眾的閱讀熱情,還可能導致受眾出現審美疲勞。針對此問題,要求記者編輯具備視覺審美能力,在新聞報道中添加視頻、圖片,創(chuàng)新版面結構,以更加生動、直觀的方式還原新聞事件發(fā)展過程。也可選擇把新聞稿件二次加工為短視頻,利用視頻畫面、字幕等表現形式來呈現豐富文本內容[2]。
1.5 遠程采訪能力
在融媒體時代下,為增強新聞報道時效性,推出云采訪作為全新采訪方式,記者編輯無需前往新聞事件發(fā)生現場,依托通信技術,遠程在線采訪新聞事件當事人,組合應用到文字、視頻、圖片以及音頻等手段,爭取在最短時間內完成新聞采訪任務,徹底擺脫時間、空間對新聞采訪活動造成的限制,這有利于擴大采訪范圍、保證新聞報道時效性。然而,在云采訪模式下,對記者編輯的多媒體技術能力提出嚴格要求,唯有在記者編輯熟練掌握多項媒體技術及相關設備操作方法的前提下,才能順利完成云采訪任務。
2. 融媒體時代記者編輯復合能力的構建路徑
2.1 強化思想認識
融媒體時代的到來,對媒體行業(yè)發(fā)展格局造成劇烈的沖擊,無論是輿論生態(tài)、傳播技術還是新聞采編傳播模式,都發(fā)生了顯著變化。記者編輯職能定位發(fā)生變化,但由于自身能力不足,職業(yè)認同感降低。為培養(yǎng)出時代需要的記者編輯人才,充分發(fā)揮輿論引導職能,發(fā)布權威、真實且具備深度的新聞報道。必須要強化記者編輯的思想認識,以堅守傳播主流價值觀為基本原則,全面提升自身專業(yè)素養(yǎng),強化復合能力,擺脫思維定勢,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標尺,深入挖掘新聞報道角度及亮點,生產傳播具備較強吸引力與感染力的新聞報道。例如,記者編輯樹立內容為王的觀念意識,通過報道具備熱點屬性與足夠話題性的新聞事件來引起社會輿論關注,給新聞報道吸引流量,但也要嚴格把控新聞質量,撰寫出具備吸引力、傳播力、價值感以及話題性的新聞稿件,引導讀者對新聞品牌、媒體機構留下深刻印象[3],并通過增加新聞稿件深度與挑選獨特視角,引起受眾情感共鳴。簡單來講,優(yōu)質新聞內容,是改善新聞傳播效果與提高媒體關注度的關鍵因素。
2.2 增強技術應用能力
為實現對新聞生產效率、新聞質量、傳播效率的全面提升,重新構建一套高效的新聞采編傳播模式。記者編輯必須增強自身對信息化技術的應用能力,及早掌握信息采集、信息處理、信息發(fā)布、信息傳播等技術手段的正確應用方法,明確應用思路。
第一,信息采集技術。由自動采集方式取代落后的人工采集方式,主要應用到大數據技術,編寫數據挖掘算法,記者編輯在算法內劃定新聞素材及線索的收集范圍,設定多項指標來評價新聞價值,數據挖掘算法自動從融媒體平臺等渠道上篩選、提取具備一定新聞價值的素材資料,按照新聞主題、新聞地點、新聞事件發(fā)生時間,對新聞素材進行歸類整理,便于后續(xù)開展新聞稿件撰寫工作。第二,信息處理技術。采集新聞素材后,應用數據處理技術,把素材信息整理形成面向特定類型、主題或是新聞事件的素材,對新聞事件的價值程度進行評價打分,協(xié)助記者編輯優(yōu)先報道價值程度相對最高,或是可能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的新聞事件。同時,信息化技術自動把新聞素材加工為特定媒介形態(tài)的內容,無需記者編輯手動處理海量新聞素材[4]。第三,信息發(fā)布技術。記者編輯熟練掌握各類傳播渠道對新聞內容與媒介形態(tài)的具體要求,新聞稿件撰寫完畢后,按照具體要求進行二次加工,形成符合受眾群體閱讀習慣的新聞報道。例如,以短視頻平臺作為新聞傳播渠道時,要求記者編輯熟練掌握視頻剪輯技能,把長視頻剪輯形成時長在數分鐘或是不超過1分鐘的短視頻,單條短視頻重點敘述單一新聞事件,或是發(fā)布多條系列短視頻,相同系列內的短視頻指向同一新聞主題。第四,信息傳播技術。以大數據作為核心技術,熟練掌握大數據平臺及算法的操作方法,由大數據平臺全天候統(tǒng)計各篇新聞報道的點擊量、評論數等數據,根據統(tǒng)計結果來評價傳播效果,判斷實際傳播效果是否達到預期水準,分析傳播效果不理想的形成原因,在其基礎上調整工作方向。同時,也可以從評論留言中提取具備代表性的受眾反饋意見,將其作為新聞選題策劃的主要依據。
2.3 培養(yǎng)跨媒體傳播能力
在全新時代背景下,記者編輯的工作范圍有所擴展,不再局限于報紙、電視、廣播等傳統(tǒng)媒體,把新媒體渠道納入到媒體傳播矩陣當中。為滿足工作需要,記者編輯必須增強跨媒體傳播能力,協(xié)作共享新舊媒體機構的資源,以此來提高新聞價值,使得新聞報道得到廣泛的傳播。在培養(yǎng)跨媒體傳播能力期間,重點采取強化信息處理能力、樹立協(xié)作意識兩項措施。
第一,強化信息處理能力。信息共享是跨媒體傳播矩陣的核心要素,通過共享信息資源,擺脫媒體機構在資源方面的局限性。這要求記者編輯及早掌握從融媒體平臺、新舊媒體數據庫等渠道搜索新聞素材的方法手段,重點強化信息篩選、加工、整合以及傳播能力,信息經過整合轉化后,完全可以滿足各類平臺傳播需求。第二,樹立協(xié)作意識。融媒體強調宣傳互融、利益共融的理念,新舊媒體機構作為利益“共同體”,需要兼顧多方利益,共同開展工作,而不是陷入惡性競爭的不利局面。例如,多家媒體機構報道相同新聞事件時,要求記者編輯做好前期溝通工作,相互交流選題策劃結果,合理分配新聞切入視角,避免發(fā)布內容高度重合的新聞報道[5]。通過錯開新聞報道視角,不但可以徹底解決新聞同質化問題,同時,引導受眾閱讀有關同一新聞事件的多篇報道,各篇報道的內容、觀念存在明顯差異,幫助受眾更為全面了解新聞事件的基礎上,可以間接改善新聞傳播效果,增加相關新聞報道的整體播放數據。
2.4 提高專業(yè)素養(yǎng)
記者編輯復合能力的培養(yǎng),以提高專業(yè)素養(yǎng)作為立足點,通過不斷提升專業(yè)素養(yǎng),使得記者編輯可以適應愈發(fā)復雜的工作形勢,高效完成各項工作任務,進而帶動新聞價值提升。同時,禁止盲目提高專業(yè)素養(yǎng),而是根據調查報告來明確記者編輯自身能力短板,以及融媒體時代下對專業(yè)素養(yǎng)提出的全新要求,合理選擇提升方向。一般情況下,以新聞素養(yǎng)、編輯素養(yǎng)、語言表達能力、新聞倫理意識作為記者編輯提高專業(yè)素養(yǎng)的主要方向。
第一,新聞素養(yǎng)。泛指記者編輯對新聞行業(yè)的理解內容及認知能力,由新聞價值觀、新聞規(guī)范等多項要素組成。在全新時代背景下,新聞生產活動呈現出多樣化、復雜化的發(fā)展趨勢,記者編輯需要有意識地加強新聞理論學習力度,規(guī)范自身行為活動,避免因理論掌握不全而影響到新聞價值,或是在新聞報道中發(fā)表不當觀點而形成社會影響。第二,編輯素養(yǎng)。記者編輯應具備扎實的文字功底、良好的審美能力以及豐富的新聞素材儲備,策劃制作令受眾耳目一新的新聞報道。例如,在文字報道中增加與新聞事件、新聞主題相關聯的圖片,以及在視頻新聞中增加迎合受眾群體審美喜好的色彩字幕。第三,語言表達能力。運用準確性、表現力與流暢性三項指標來評價語言表達能力,記者編輯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長時間開展語言訓練、閱讀訓練和寫作訓練,訓練期間不斷提升自身語言表達能力,在文本信息中更為流暢、精準、生動的再現新聞事件。第四,新聞倫理意識。以保證新聞報道公正、客觀,是記者編輯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禁止以報道虛假新聞、不實新聞為代價來追求傳播效果。既要求記者編輯加強新聞自律,在新聞道德規(guī)范下約束自身行為活動,也要求媒體機構加強對新聞報道過程、記者編輯工作行為的管控力度。
2.5 熟悉“云采訪”模式
在新型新聞報道體系中,云采訪已成為新聞采編流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采訪范圍廣、采訪速度快、拉近采訪距離、保證新聞報道時效性的顯著優(yōu)勢,但也對記者編輯的工作經驗、工作能力提出了全新要求,面臨搶奪新聞資源、技術設備操作不熟練等現實難題。因此,要求記者編輯在最短時間內熟悉云采訪模式。一方面,記者編輯圍繞新聞真相展開采訪活動,由于云采訪模式下無法親臨現場獲取資料信息,必須采取多種方法手段,交叉驗證所獲取采訪資料的真實性,如直接和新聞事件當事人取得聯系并了解新聞真相,依托網絡社交平臺獲取新聞事件知情人與目擊者的信息證言,也可選擇在融媒體平臺上查找文件資料以及官方公告來印證信息的真實性[6]。另一方面,利用技術手段來增強采訪過程的沉浸感,后續(xù)在新聞報道期間,受眾可以沉浸到新聞場景當中,引起情感共鳴,而不會對報道內容、新聞事件本身形成割裂感受。例如,運用VR虛擬現實技術,根據所掌握的新聞資料,構建新聞采訪現場的虛擬現實環(huán)境,或是利用3D視頻方式來還原新聞事件發(fā)生過程,生動地呈現新聞采訪內容。
3. 結束語
融媒體發(fā)展作為不可逆的趨勢,記者編輯觀念意識較為保守,工作能力有待提升,已成為新聞報道體系的主要短板。媒體機構與記者編輯都應認識到融媒體時代帶來的劇烈沖擊,以培養(yǎng)復合能力作為現階段工作重點,堅持走強化思想認知、增強技術應用能力、培養(yǎng)跨媒體傳播能力、提高專業(yè)素養(yǎng)、熟悉云采訪模式的正確路徑,為受眾提供精品新聞報道與優(yōu)質的新聞服務。
參考文獻:
[1]劉瓊.融媒體時代記者編輯的復合能力構建思路[J].科技傳播,2020,12(11):107-108.
[2]劉棟.融媒體時代記者編輯的復合能力構建分析[J].中國傳媒科技,2020(01):26-28.
[3]歐陽林子.融媒體時代記者編輯復合能力的構建策略研究[J].記者搖籃,2023(11):69-71.
[4]趙文彬.融媒體時代新聞記者復合能力構建探究[J].記者觀察,2023(21):105-107.
[5]吳愛華.融媒體時代新聞記者復合能力構建路徑探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3,14(08):87-89.
[6]王姍麑.融媒體時代新聞記者"云采訪"實施路徑分析[J].記者搖籃,2024(02):147-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