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藻
王世德,四川大學教授,著名美學家和文藝評論家,從1945年15歲即發(fā)表文章,至2018年88歲還刊發(fā)論文,2019年仙逝。留下的不僅是著作等身,學術啟人;更是生命不息,精神永遠。
記得十年前,我一篇發(fā)表在《美與時代》上研究他的文章寫道:
詩圣杜子美曾在《曲江二首》中慨嘆道“人生七十古來稀”, 然而生命的意義是不能用長短來衡量的。
元帥葉劍英也在《八十抒懷》里欣然曰“滿目青山夕照明”,那么人生的輝煌是無法用光陰來度量的。
在清明時節(jié)這個特殊的日子,想起了2001年11月的一天,我在學校招待所再次見到了王先生,一別十二年,他卻叫出了我的名字,很是令我激動。
評說德高望重的王世德先生,我是誠惶誠恐的,因為,我不是他的在籍弟子,但我一直都以老師能允許我“號稱”是他的學生而自豪。我一直敬重并至今緬懷王先生倒不完全是因為他給了我個“名號”,也不僅僅是因為他曾經給予我的鼓勵和指點、耳提面命的教誨、鴻雁傳書的提點,為我的第一部美學著作作序言,給我的美學研究寫評論,而是敬佩他旺盛而又充滿活力的學術生命。
知行合一,身體力行地彰顯出了一代生命美學大師的生命風范和一位文藝評論大家的文藝境界。
1984年和1985年他將自然科學研究的方法引入社會科學,寫了四篇論文專門探論模糊數學與文藝學的關系,并收在他1986年四川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美學新趨勢》一書中。1986年,為了系統(tǒng)而完備地展現美學的學科魅力,引導風靡全國的“美學熱”,他主編、出版了我國第一部《美學辭典》,并獲1987年全國圖書“金鑰匙獎”。
1987年,在美學問題大討論中,他獨樹一幟提出“美學”應為“審美學”,山東文藝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審美學》。
1993年,面對西方文化的強勢話語,他依然潛心中國傳統(tǒng)文化,致力于文化的綜合,努力為中西文化的融合探尋歷史的成功個案,重慶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儒道佛美學的融合——蘇軾文藝美學思想研究》。
1995年,針對興起的市場經濟大潮,中國經濟出版社推出了他的《商業(yè)文化與廣告美學》,該書廣泛借鑒現代哲學、物理學、心理學、符號文學等領域的研究成果,開拓了一個嶄新的學術領域。
1999年,在中國電影門庭冷落和電視如火如荼的時候,他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一獨特的視覺審美現象,由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推出了他將電影和電視研究融為一體的《影視審美學》。
進入新世紀后,他更是老當益壯,雄姿英發(fā),佳作頻出,獲獎連連?!冻珜率兰o的和合精神》發(fā)表于2000年3月12日《人民日報海外版》的《世紀論壇》頭條,并于2006年6月獲得四川省政府優(yōu)秀成果獎?!队耙晫徝缹W》于2001年4月獲得四川省政府榮譽獎。
關注當下、思考現實、緊貼時代是王世德文藝美學思想的顯著特征,他把這種思維習慣和學術特色一直延續(xù)到2010年他80歲后的人生。
一是,關注文藝創(chuàng)作的最新動向。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后,抗震救災的災難文學火爆一時,2011年作家出版社推出了四川作家梁佐政的長篇小說《映秀灣》,王世德為此發(fā)表了兩篇評論,其中發(fā)表在《美與時代》2012年第7期的一篇題目是《歌頌新時代人民壯美的民族精神》;他還對油畫家劉亞明取之于地震題材的最新巨幅油畫《通向眾冥的自由之路》發(fā)表了評論,指出“這是人類生命的憂患意識和奮搏自強精神”。2014年9月,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周嘯天教授獲得第六屆魯迅文學獎詩歌獎,引起輿論一片嘩然,王世德在2015年第九期的《文史雜志》上撰文,認為這給我們“提供的美學經驗”,就是不論什么題材都必須是“關懷當下現實人們審美需要而創(chuàng)造”。
二是,關注文藝樣式的最新形態(tài)。隨著互聯(lián)網的興起和普及促使移動通信的飛速發(fā)展,網絡文藝和手機文藝悄然興起并呈如火如荼的發(fā)展態(tài)勢,對這種最新的文藝樣式他也予以關注。2010年8月在《美與時代》發(fā)表題為《文藝審美學要重視研究新的網絡文藝和手機文藝》的長篇文章,顯示出敏銳的前沿意識,指出:“及時研究和不斷總結網絡文藝和手機文藝這些新的文藝審美活動,必能大大提高和完善我們的文藝審美學,使它與時俱進,具有更鮮明的時代特色,進一步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p>
三是,關注時代美學的最新精神。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10月在北京舉行的文藝工作座談會的講話發(fā)表后,王世德及時捕捉到了這一最新的文藝動向,針對講話提出的“中華美學精神”,他在2015年第十期的《美與時代》上發(fā)表了長篇論文,暢談學習體會,指出“中華美學精神最重要的核心體現在重視詩文書畫等藝術中的虛實相生,即文象和情意的深度融合;簡約成兩個字,就是‘超越,就是司空圖說的‘超以象外,使藝術作品寫出整個形象體系”。
就像那一個時代的所有人一樣,坎坷曲折伴隨著他們的終身,從20世紀30年代的烽火歲月、20世紀40年代的戰(zhàn)亂頻出到20世紀50年代的爭斗不息、20世紀60年代的文革動亂,直到步入20世紀80年代,王世德終于迎來了科學的春天、美學的春天和人生的春天。熔鑄著生命記憶和思考的美學歷程在他面前展開了一條通向未來的金光大道,他的美學見解與時俱進,他的學術成果新見迭出,他的人生境界高遠明凈。
行文至此,突然發(fā)現澆灌先生那不老的學術生命的是:挑戰(zhàn)悲劇命運的英雄情懷和洞徹百味人生的達觀境界。
穿越時光的壁障,拂去歲月的滄桑,站在蒼茫的地平線上,天高地迥,星移斗轉,仿佛先生正緩緩走來……
?。≡粕缴n蒼,江水湯湯,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作者為王世德學生,四川文理學院教授,美學家,文藝評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