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氣體膨脹比是影響引射器工作性能的關鍵參數(shù),為研究氣體膨脹比對引射器內(nèi)部流場的影響,基于計算流體力學對不同氣體膨脹比下的引射器數(shù)學模型進行了仿真計算,結(jié)果表明:氣體膨脹比下降50%,噴嘴出口流速降低6%,擴張室出口壓力下降32%;氣體膨脹比增加100%,每日引射氣體總量增加4%;氣體膨脹比在4~6.66間引射氣體流量增長率約為2%,氣體膨脹比在6.66~9.33間引射氣體流量增長率約為5%。
關鍵詞:引射器;氣體膨脹比;仿真計算
中圖分類號:TE329;TE319"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671-0797(2024)09-0046-03
DOI:10.19514/j.cnki.cn32-1628/tm.2024.09.011
0" " 引言
引射器可以將高壓氣體的壓力能轉(zhuǎn)化為動能,并在其內(nèi)部形成低壓區(qū),從而使引射口流體流入引射器內(nèi)部,從引射口流入的流體與從高壓口進入的流體形成混合流體,混合流體在經(jīng)過引射器的穩(wěn)流段和回壓段后壓力逐漸恢復,使混合流體能夠平穩(wěn)流出。引射器結(jié)構(gòu)簡單,使用維護方便,目前已廣泛應用于油氣田開采、新能源等領域,研究不同參數(shù)對引射器工作性能的影響,可以優(yōu)化引射器的內(nèi)部結(jié)構(gòu),為引射器的結(jié)構(gòu)設計提供參考。
國內(nèi)外學者對于引射器的理論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870年[1],隨著引射器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其理論、實驗研究均逐漸增多。2016年,王春強等人[2]公布了將引射器應用在崖城13-1氣田進行低效井增壓的成效,實踐證明,引射器的應用可以大大提高天然氣的產(chǎn)量。2022年,張文輝等人[3]采用RNG k-ε模型計算了引射器內(nèi)部的黏性熵產(chǎn)、湍流熵產(chǎn)、有限溫差傳熱熵產(chǎn)及壁面熵產(chǎn)。2023年,吳奇霖等人[4]對不同工況下天然氣引射器的內(nèi)部流場開展分析,探究流場特性和有效工作區(qū)間,并通過現(xiàn)場生產(chǎn)數(shù)據(jù)對數(shù)值模擬方法進行了驗證。同年,么大鎖等人[5]以額定工況下氫燃料電池引射器為研究對象,提出一種基于橢球基(EBF)神經(jīng)網(wǎng)絡模型和非線性序列二次規(guī)劃(NLPQL)算法的引射器結(jié)構(gòu)參數(shù)優(yōu)化方法。
影響引射器工作性能的參數(shù)有很多,氣體膨脹比就是最為關鍵的因素之一[6],對于天然氣井所用的引射器,隨著天然氣開采過程中井口壓力的逐漸降低,氣體膨脹比通常是變化的,因此,為了使引射器能夠適應更大范圍的氣體膨脹比波動,研究氣體膨脹比對引射器內(nèi)流場、流體參數(shù)的影響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基于計算流體力學理論建立引射器的三維流場計算模型,對不同膨脹比工況下的引射器內(nèi)流場進行分析,為引射器的結(jié)構(gòu)設計提供理論參考。
1" " 計算模型
1.1" " 幾何模型
引射器二維物理模型如圖1所示,包含噴嘴段、混合室及擴張室,高壓工作流體經(jīng)噴嘴段加速,在混合室內(nèi)形成低壓區(qū),使引射流體流入,引射流體及工作流體在混合室混合后經(jīng)擴張室回壓,并流出引射器。
三維計算模型如圖2所示,工作流體入口及引射流體入口均設置為壓力-入口邊界(pressure-inlet),混合流體出口設置為壓力-出口邊界條件(pressure-outlet),其余邊界設置為壁面邊界(wall),噴嘴喉口直徑26 mm,噴嘴出口直徑40 mm。
1.2" " 數(shù)值模型
對引射器內(nèi)部流場、流體參數(shù)的求解可由動量方程實現(xiàn):
式中:φ2為截面2上的速度系數(shù);GH、GP為引射流體、工作流體的質(zhì)量流量;wP2、wH2分別為截面2上工作流體及引射流體的速度;p3、w3分別為混合流體在截面3上的壓力與速度;pP2、pH2分別為工作流體及引射流體在截面2上的壓力;f2、f3、fP2、fH2分別為截面2面積、截面3面積、工作流體在截面2的面積、引射流體在截面2的面積。
pdf為混合室圓錐段壁面反作用力決定的沖量值,計算公式為:
pdf=pH2 f3Φ1+p3∏3γ f3Φ2(2)
式中:∏3γ為混合室的壓力增量;Φ1、Φ2為與截面2和截面3之比有關的截面系數(shù)。
實驗表明,在確定漸縮管壁面反作用力沖量值時,用Φ1、Φ2的平均值代入計算,誤差不會超過8%,因此式(2)可寫為:
pdf=0.5f3-1(pH2+p3∏3γ)(3)
令β=f2/f3,通常β=2~3。
截面2上工作流體速度和引射流體速度及截面3上混合流體的速度分別為:
wP2=φ1aP * λP 2(4)
wH2=φ4aH * λH2(5)
w3=aC * λC3/φ3(6)
式中:φ1、φ3、φ4分別為噴嘴、擴張室、混合室入口段的速度系數(shù);aP *、aH *、aC *分別為工作流體、引射流體、混合流體的臨界速度;λP2、λH2、λC3分別為截面2上工作流體的折算等熵速度、截面2上引射流體的折算等熵速度、截面3上混合流體的折算等熵速度。
臨界速度a*的計算公式為:
式中:k為流體的絕熱指數(shù),天然氣取1.31;p為流體壓力;v為比容。
2" " 計算結(jié)果
引射器氣體膨脹比即工作流體壓力與引射流體壓力之比,表1為不同工況下引射器的氣體膨脹比,假設引射流體壓力不變,隨著工作氣體的釋放,進口壓力逐漸降低,導致工作流體壓力下降,基于此,研究不同氣體膨脹比對引射器工作性能的影響。
圖3為不同工況下引射器內(nèi)的速度云圖。
從圖中可以看出,氣體在經(jīng)過噴嘴后,其流速迅速增加,膨脹比越大,離開噴嘴后氣體的流速越大,圖3(a)~(e)五種工況下的噴嘴出口氣體流速分別為766、745、739、722、697 m/s,由于在噴嘴出口氣體流速迅速增加,混合室內(nèi)形成低壓區(qū),引射流體被吸入,與工作流體混合后流入擴張室,擴張室內(nèi)的氣體流速逐漸降低,壓力逐漸升高,因此流過擴張室的氣體仍保持著一定的輸送壓力,使氣體向后管道輸送。圖3(a)~(e)五種工況下的引射器末端出口氣體流速分別為155、143、137、126、119 m/s,出口壓力分別為8 379、7 051、6 526、5 227、4 827 Pa。
圖4為膨脹比對引射氣體總量的影響,從圖中可以看出,引射器氣體膨脹比越大,引射器的引射能力越強,氣體膨脹比為4時引射氣體流量為26 302 m3/d,氣體膨脹比為5.33時引射氣體流量為26 604 m3/d,氣體膨脹比為6.66時引射氣體流量為26 812 m3/d,氣體膨脹比在4~6.66間引射氣體流量增長率約為2%,氣體膨脹比為8時引射氣體流量為27 398 m3/d,氣體膨脹比為9.33時引射氣體流量為28 049 m3/d,氣體膨脹比在6.66~9.33間引射氣體流量增長率約為5%。
3" " 結(jié)論
1)氣體經(jīng)過引射器噴嘴后,流速迅速增加,氣體膨脹比越大,離開噴嘴的流體速度越大,氣體膨脹比從8降至4,噴嘴處的最大流速下降了6%;擴張室內(nèi)的氣體流速逐漸降低,壓力逐漸升高,氣體膨脹比越大,擴張室出口氣體壓力越大,氣體膨脹比從8降至4,擴張室出口壓力下降了32%。
2)氣體膨脹比越大,引射器的引射能力越強,氣體膨脹比為4時引射氣體流量為26 302 m3/d,氣體膨脹比為8時引射氣體流量為27 398 m3/d,氣體膨脹比增加100%,每日引射氣體總量增加4%,氣體膨脹比在4~6.66間引射氣體流量增長率約為2%,氣體膨脹比在6.66~9.33間引射氣體流量增長率約為5%。
[參考文獻]
[1] MANKIN M.Study on the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ejector[J].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1870.
[2] 王春強,江陵,馬杰,等.天然氣引射器在崖城13-1氣田的運用[J].油氣田地面工程,2016,35(12):4-6.
[3] 張文輝,李奇.天然氣引射器內(nèi)部熵產(chǎn)分析[J].過程工程學報,2023,23(6):870-879.
[4] 吳奇霖,劉碩,許晶禹.天然氣引射器流場特性及有效工作區(qū)間研究[J].流體機械,2023,51(1):85-91.
[5] 么大鎖,趙凱芳,吳國鵬,等.基于EBF神經(jīng)網(wǎng)絡的引射器結(jié)構(gòu)參數(shù)優(yōu)化[J].機床與液壓,2023,51(21):144-149.
[6] E.Я.索科洛夫,H.M.津格爾.噴射器[M].黃秋云,譯.北京:科學出版社,1977.
收稿日期:2024-03-18
作者簡介:陳小怡(1981—),男,四川廣漢人,碩士,副教授,主要從事機械設計、機械制造的教學和科研工作。
基金項目:瀘州市科技計劃項目(2022-JYJ-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