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輝
(安徽昇谷農業(yè)科技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1200)
全球氣候變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著地球的面貌,其對農業(yè)生產構成了深遠的影響。作為世界上半數以上人口的主食來源,水稻的生產安全尤為關鍵。在眾多氣候因素中,溫度的升高尤其引起關注。近年來,頻繁出現的高溫事件威脅到水稻的生長發(fā)育,高溫熱害成為影響水稻生產的主要非生物脅迫之一,給糧食安全帶來了潛在的風險。高溫對水稻生產的潛在威脅表現在多個層面:從影響種子萌發(fā)、幼苗生長,到降低分蘗數和結實率,乃至影響籽粒灌漿和最終的產量品質。特別是在拔節(jié)孕穗期和抽穗開花期,高溫可能導致花粉敗育和受精障礙,從而顯著減少產量。此外,高溫還可能引起植株早衰,縮短生長周期,進一步影響水稻的生產性能。鑒于此,研究高溫熱害對水稻生長周期的影響顯得尤為重要。該文聚焦于水稻生長周期中不同階段的高溫敏感性,描述水稻在遭遇高溫時的癥狀,探討當前實施的補救措施和策略,并就未來發(fā)展方向進行展望。
水稻生長周期通常包括苗期、分蘗期、拔節(jié)孕穗期、抽穗開花期和成熟期。生長周期對環(huán)境條件尤其是溫度的要求不同,對高溫的敏感性各不相同,其中拔節(jié)孕穗期和抽穗開花期是對高溫最為敏感的時期。高溫不僅直接影響水稻的生長發(fā)育,而且間接通過影響光合作用、水分平衡和營養(yǎng)吸收等生理過程來進一步影響產量和品質。
從播種到3 葉期是水稻的苗期階段。這一階段,水稻植株主要進行基礎代謝活動和根系的生長。水稻苗期對高溫有一定的耐受性,但持續(xù)的高溫會影響種子萌發(fā)和幼苗生長,可能出現葉片發(fā)黃、卷曲或枯焦的現象,損傷葉綠體結構,降低光合作用效率,導致生長緩慢、根系發(fā)育不良,從而影響后續(xù)的生長和產量。
這一時期水稻植株通過分蘗形成多個莖稈。水稻在分蘗期對高溫相對敏感,分蘗期的高溫會加速水稻植株的生長進程,導致過早停止分蘗,減少有效分蘗數,影響最終的有效穗數。此外,高溫還會促使植株進行更多的呼吸作用以散熱,消耗掉原本用于生長的光合產物,從而降低了生物量的積累。高溫下的水稻植株往往矮小且莖稈細弱。
拔節(jié)孕穗期是決定水稻穗粒數的關鍵時期,也是水稻生長發(fā)育過程中最為關鍵的時期。這一時期水稻對高溫極為敏感。高溫會破壞植物細胞的正常代謝活動,直接影響花粉的育性,造成花粉敗育,增加空殼率,嚴重時會造成結實率大幅下降。因此,這一階段的高溫熱害對產量的影響最為顯著。
抽穗開花期稻穗從旗葉鞘中抽出,花藥開裂釋放花粉,進行授粉。如果遇到高溫,會影響花藥的開裂和花粉的傳播,導致授粉效率低下。高溫還可能造成柱頭失水過快,影響其接受花粉的能力。這一階段的高溫逆境會干擾植物激素平衡,特別是赤霉素和脫落酸的比例,這對于調控開花和籽粒灌漿至關重要。高溫可能導致部分穗部不能完全抽出,或者出現半實粒狀態(tài)。
水稻的成熟期是籽粒灌漿并逐漸成熟的階段。成熟期的水稻對高溫相對耐受,但極端高溫天氣仍然會造成負面影響。極端高溫天氣會加速植株老化,影響籽粒的灌漿過程,降低淀粉的累積速度,可能出現籽粒不飽滿、大小不一或者顏色異常,最終影響千粒重和產量。
高溫條件下,及時灌溉是降低土壤溫度、維持植株正常生理功能的有效方法。尤其在分蘗期和拔節(jié)孕穗期,通過保持一定深度的水層,可以穩(wěn)定株溫,減少高溫對花粉育性和籽粒灌漿的負面影響。然而,過度的灌溉可能導致根系缺氧和病蟲害問題,因此需要精細控制水量和灌溉時機。
合理調整施肥時間和肥料種類對于緩解高溫熱害也有重要作用。推薦使用緩釋或控釋肥料,以減少肥料在高溫下的分解速度,同時避免根系燒傷。增施硅肥和鉀肥能夠增強水稻的耐熱性,提高細胞穩(wěn)定性。該措施的挑戰(zhàn)在于如何精準匹配植物需求與土壤供應,避免養(yǎng)分過量或不足。
使用遮陽網等覆蓋物可以為水稻提供必要的遮陰,降低直接日照帶來的熱量壓力。此方法特別適用于苗期和抽穗開花期,有助于保持植株活力和花粉活性。但是,遮陰材料的成本和勞動力需求限制了其在大規(guī)模生產中的應用。
培育和推廣耐熱品種是應對高溫熱害的長期解決方案。通過傳統(tǒng)育種或現代分子育種技術,可以選育出具有較強耐熱性的品種。這些品種通常具有更好的抗氧化能力、穩(wěn)定的產量和優(yōu)良的品質。該措施的挑戰(zhàn)在于育種周期長,且需要不斷適應變化的氣候條件。
生物技術為水稻耐熱改良提供了新的途徑。通過生物技術手段,可以引入或調控與耐熱相關的基因,以提高水稻的熱耐受性??茖W家們一直致力于挖掘高溫抗性基因資源、闡明高溫抗性分子機制以及培育抗高溫作物新品種。如中國科學院院士林鴻宣團隊,已成功分離克隆到了控制非洲稻不怕熱的主效基因TT1,找到了使水稻自身鈍感、減少熱響應消耗的“佛系基因”TT2,定位克隆到一個控制水稻高溫抗性的基因位點TT3,并一點點將高溫抗性強的非洲稻遺傳片段滲透進亞洲稻中。
目前已研制多種不同的水稻高溫熱害補救措施,但是每種措施都有其獨特的優(yōu)勢和局限性。有效的補救策略往往需要綜合考慮多種因素,并結合當地的具體情況進行靈活調整。
在全球氣候變化的背景下,水稻生產面臨的高溫熱害問題日益嚴峻,研發(fā)更為高效、可持續(xù)的補救措施將對保障水稻生產具有重要意義。當前研究雖已取得進展,但以下領域仍需進一步研究。①生理和分子機制的深入解析:目前對水稻響應高溫的生理機制有一定的了解,但其分子層面的調控網絡尚未完全明晰,需要通過系統(tǒng)生物學方法進一步揭示高溫應答的關鍵基因和信號通路;②耐熱性狀的遺傳基礎:盡管已經鑒定出一些與耐熱相關的數量性狀位點,但這些位點的精確功能及其相互作用仍需深入研究;③品種改良與培育:利用分子標記輔助育種和基因編輯等技術,可以加速耐熱品種的選育;④探索野生稻種的耐熱基因資源,也可能為耐熱品種的培育提供新的途徑。
針對上述研究方向,筆者認為應對高溫熱害,應從以下幾方面加以努力:①加強耐熱品種的研發(fā)與推廣,政府和研究機構應增加對耐熱水稻品種研發(fā)的投資,并通過政策支持加以推廣種植;②完善灌溉基礎設施,提高灌溉效率和普及智能灌溉技術,以保障在高溫條件下水稻的水分需求得到滿足;③制定適應性管理措施,根據氣候模型預測的地區(qū)性氣候特點,制定相應的水稻栽培管理措施和技術指南,幫助生產者應對高溫熱害;④增強生產者的培訓和教育程度,通過擴展農業(yè)技術和知識的培訓,提升生產者對高溫熱害的認識以及應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