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一凡
羅盛教,湖南新化人,1951年4月入朝作戰(zhàn),1952年1月2日因搶救朝鮮落水少年英勇獻身,被志愿軍總部追記特等功,授予“中國人民志愿軍一級愛民模范”稱號。但當年,羅盛教犧牲最初曾被定性為“溺亡事故”……
重新調查“溺亡事故”
1952年1月初的一天,志愿軍第四十七軍一四一師師長葉建民檢查完工作回到師部,看見師部門口圍滿了朝鮮老鄉(xiāng),他們的表情又激動又悲痛。原來,本師偵察連有名叫羅盛教的戰(zhàn)士,為救朝鮮少年溺水身亡。這些朝鮮老鄉(xiāng)到師部來是為羅盛教請功的。
葉建民忽然想起剛看到過的一份事故通報,通報內容正是羅盛教的“意外溺亡”。但眼前有這么多的朝鮮老鄉(xiāng)來到師部要為羅盛教請功,可見通報中所述羅盛教“意外溺亡”,并不是一起普通事故。
葉建民馬上派人把相關科室的兩位科長找來,問他們是否知道此事,得到的答復是羅盛教確實是掉進河里溺水身亡。按照規(guī)定,師里已經作為“非戰(zhàn)斗減員”上報到軍里,并在各團做了事故通報。
原來,志愿軍連隊里有兩種表格,一種是“戰(zhàn)斗減員”登記表,填寫作戰(zhàn)過程中傷亡、失蹤人員,犧牲者屬于革命烈士,家屬享受烈屬待遇;另一種是“非戰(zhàn)斗減員”登記表,用來上報事故傷亡和病故者。羅盛教就是作為第二種情況上報的。
葉建民認為,如果救人事跡被上報為“事故傷亡”,不但無法向廣大朝鮮群眾交代,更對不起英雄的在天之靈。葉建民決定要對此次“溺亡事故”重新進行調查。
撤銷“事故通報”,
上報“請功報告”
戰(zhàn)爭年代,減員隨時發(fā)生,部隊有個規(guī)定,連隊出現減員需當天向上級匯報。羅盛教“意外溺亡”后,連里負責填寫上報表格的文化教員刻板地按照表格上的填寫說明,將羅盛教的去世認定為“非戰(zhàn)斗減員”,并在原因一欄填上“為搶救朝鮮兒童,不慎失足落水溺亡”。連領導看后也沒說什么,簽了字就讓人送去師里。當時師里的幾位領導都下部隊抓整訓去了,只有一位剛調來的副參謀長主持工作,師里的工作紛繁復雜,副參謀長簽了字就直接上報了,這便是羅盛教犧牲被定性為“溺亡事故”的經過。
懷著悲痛的心情,全連官兵安葬了親愛的戰(zhàn)友羅盛教??墒钦l都沒想到,次日凌晨天剛亮,朝鮮老鄉(xiāng)就將羅盛教的遺體起了出來,抬到了村里的小學校。他們來到部隊為羅盛教請功,堅持要按照朝鮮風俗,用最隆重的禮儀進行安葬。
葉建民聽到這里,十分激動。他走到冰面上仔細觀察,發(fā)現那個導致朝鮮少年崔瑩落水的冰窟窿并不大,而且沒有完全凍結實??梢酝茰y,崔瑩因為個子小,才不幸從這么小的冰窟窿滑落下去。但羅盛教個子高,根本不可能“失足”掉進口這么小的冰窟窿里,他一定是為救人主動跳進冰水里的。在如此寒冷的天氣里,人在冰河中堅持的時間本來就有限,羅盛教在冰水里幾乎被凍僵,托出崔瑩后,他根本不可能打破冰層,爬出這個口這么小的冰窟窿。如此看來,羅盛教完全是為了救人而光榮犧牲的,并不是簡單的“失足溺亡”。
通過現場勘查,葉建民意識到,自己有責任糾正這件事的結論,讓更多人知曉羅盛教英勇救人的經過。
回到師部當天夜里,師長葉建民主持召開工作會,作出師黨委關于開展向羅盛教烈士學習的三項決定:
第一,高度贊揚羅盛教的犧牲,與戰(zhàn)場犧牲的戰(zhàn)士一樣,是一項壯舉,顯示出了國際主義精神。第二,接受朝鮮人民給羅盛教捐獻墓地的義舉,決定為羅盛教舉行一次高規(guī)格的葬禮。第三,撤銷“事故通報”,并上報“請功報告”。整理羅盛教生平事跡材料下發(fā)各連隊學習。
隆重的葬禮
1952年1月5日清晨,從方圓百余里趕來的1000多名朝鮮群眾,早早來到小學校,為羅盛教舉行隆重的葬禮。
2000多名志愿軍官兵也來參加了追悼儀式。葉建民和朝鮮當地黨委書記以及被救少年崔瑩,都在追悼會上講了話,部隊特地鳴炮二十一響,向羅盛教烈士的英靈志哀。
幾天后,老鄉(xiāng)們又成群結隊來到墓地,在墓前豎起一塊5尺多高的墓碑,上面寫著一行漢字:“羅盛教烈士之墓 石田里村民敬立 一九五二年元月”。墓碑的背面用朝鮮文寫著:“……生長在朝鮮土地上的人民,都應該永遠地牢記著我們的友人羅盛教同志,學習他的偉大的國際主義精神?!?/p>
(摘自《名人傳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