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田
歷史長河,能留住幾寸光陰?能銘記幾個瞬間?“九·一八”便是其一,深刻在中華民族的時間柱上,永遠(yuǎn)不會磨掉。(設(shè)問開端,引出話題,簡潔明了,直奔主題。)
1931年,日本關(guān)東軍炸毀沈陽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路軌,反誣中國軍隊所為,隨即炮轟東北軍北大營,進而攻擊沈陽城。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從此,128萬平方公里的東三省淪陷,3000多萬東北同胞開始了14年的亡國奴生活。民族的傷痛加劇撕裂,國民的傷痕持續(xù)加深,屈辱苦難深扎在那片我們熱愛的土地,久久難以愈合。(簡明扼要回顧那段不堪回首的歷史,用翔實的數(shù)據(jù)喚醒人們的回憶,讓讀者陷入悲痛之中。)
“九·一八事變”距今已過去整整90年。你聽,空中回蕩著陣陣防空警報聲,是從歷史深處發(fā)出的警示;你聽,人群中齊唱《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什么時候,才能歡聚一堂”,是曾經(jīng)的血淚情殤;你聽,一聲聲撞鐘鳴警,一聲聲汽車笛聲,從過去到現(xiàn)在,聲貫蒼穹,啟迪后來……(運用排比,用事實證明我們沒有忘記歷史;三個“你聽”,增強了文章的抒情性和親切感,便于情感交流;警報聲、歌聲、汽笛聲,聲聲入耳,如泣如訴。)
銘記國恥,就要牢記歷史教訓(xùn)。(分論點一。)當(dāng)日本軍國主義的鐵蹄,踐踏在中國國土上的那一刻起,殖民侵略的恥辱,瞬間變成傷及每個中國人的“子彈”,穿透了皮肉,穿透了胸膛,也穿透了一些人的脊骨。也是從那時起,無數(shù)人勇敢站了起來,不畏強暴、勇于赴死,為民族贏得骨氣與尊嚴(yán)。今天,我們牢記這段恥辱、傷痛的歷史,就是要牢記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訓(xùn),更要知恥而后勇,為民族復(fù)興汲取奮斗與拼搏的力量。(回顧歷史和揆諸當(dāng)下,語句簡短有力,發(fā)人深省。)
不忘戰(zhàn)爭,就是為了維護和平。(分論點二。)歷史終會逐漸久遠(yuǎn),但歷史的悲劇絕不能重演。銘記歷史,不是要延續(xù)仇恨,而是要喚起人們心底對和平的向往和堅守。以史為鑒、面向未來,只有共同珍愛和平、維護和平,才能世世代代友好下去,才能促進全世界永享和平安寧。這是包括中國人民在內(nèi)的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和真摯心聲,而那些妄圖歪曲事實、扭曲歷史的人,終究會被時代拋棄,其圖謀也終究不會得逞。(語句鏗鏘有力,強調(diào)銘記歷史、維護和平的重要性。)
牢記歷史,就是為了開創(chuàng)未來。(分論點三。)90年過去了,如今的中國早已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個個舉世矚目的發(fā)展成就,一個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使得中華民族偉大復(fù)興迎來了光明前景。在以后的前進道路上,肯定還會面臨各種風(fēng)險挑戰(zhàn)、遇到各樣荊棘坎坷,但歷史告訴我們:無論遇到什么風(fēng)浪,只要萬眾一心,定能踏浪而行、馭浪而勝。歷史也同樣啟示我們:越是艱險越向前,在新征程上奮勇搏擊、迎難而上,任誰都阻擋不了民族復(fù)興的奮進步伐。(強調(diào)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fù)興,越是艱難,越是要踏浪而行。)
在遼寧沈陽的“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前,“殘歷碑”巨大石雕巍然屹立。歷史的一頁,如此赫然醒目,印入人心。在此駐足腳步,回望歷史,再翻開新的一頁,追尋未來的新篇就此打開。請相信,我們始終有壓倒一切困難而不為困難所壓倒的決心和勇氣,帶著歷史的使命與擔(dān)當(dāng),鍥而不舍地向前奔跑,直到取得最后的勝利。(目光回到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的石雕,“殘歷碑”就在眼前,告誡我們勿忘歷史。再次強化“中華民族不畏艱難奮力奔跑”的主題,發(fā)出強烈的號召以表決心,鼓舞斗志,振奮人心。)
(選自“人民網(wǎng)”2021年9月18日,有刪改)
◆賞析
文章用設(shè)問開頭,筆力雄健,發(fā)人深省。先敘述“九·一八”這一歷史事件的概況,喚醒國人記憶;然后從“銘記國恥,就要牢記歷史教訓(xùn)”“不忘戰(zhàn)爭,就是為了維護和平”“牢記歷史,就是為了開創(chuàng)未來”三個方面展開論述,強調(diào)越是艱難越要不斷前行的中心話題。全文融敘述、描寫、議論、抒情為一體,作者對祖國的拳拳之心、殷殷之情流淌在字里行間,感染讀者,讓讀者汲取精神力量的同時,銘記歷史、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