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燕
[摘? 要]當前,在全面深入推進中小學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的背景下,中小學校需正確把握黨組織領導與協同育人機制相融合的理論與實踐意涵,開展黨組織領導與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融合機制的校本實踐,打開“黨組織領導、校長負責、多方參與、全員育人”治理格局的新局面,創(chuàng)設符合學校新發(fā)展需求的項目。學校黨組織以問題為導向,從黨建方法入手,樹立“三全育人”理念、搭建共育共成項目、構建有效可行的協同機制,實現在黨組織領導下,學校、家庭、社會三個系統(tǒng)協同交互、相互促進、不斷健全。
[關鍵詞]黨組織領導;協同育人;融合機制
[中圖分類號]? D267?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1009-928X(2024)02-0107-04
教育是家事、是國事、更是天下事。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辦好教育事業(yè),家庭、學校、政府、社會都有責任。2023年,教育部等十三部門聯合印發(fā)《關于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的意見》,提出“到2035年,形成定位清晰、機制健全、聯動緊密、科學高效的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由此,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上升為國家政策目標,將成為未來教育的一種常態(tài)。同時,在中央、市委相繼印發(fā)《關于建立中小學校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的意見(試行)》及相關《實施意見》后,上海全市的中小學校全方位推行制度性改革——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這對中小學校來說,是一場影響深遠的變革。學校需要正確把握黨組織領導與協同育人機制相融合的理論與實踐意涵,在全面深入推進中小學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背景下開展黨組織領導的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的校本實踐,打開“黨組織領導、校長負責、多方參與、全員育人”治理格局的新局面,創(chuàng)設符合學校新發(fā)展需求的項目。自上而下的政策推進以及自下而上的創(chuàng)新實踐,對于堅持和加強黨對中小學校的全面領導,保證黨的教育方針和黨中央決策部署在中小學校得到貫徹落實,推進中小學校黨建工作向縱深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中小學黨組織領導
與協同育人融合機制的理論意涵
進入新時代以來,中小學校黨建工作發(fā)生了全面和根本性的轉變。學校黨組織立足新時代要求,從擺好位置、加強領導、決定方向出發(fā),科學認識并全面把握黨組織領導下的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內在邏輯和價值意義。
(一)突出“黨組織領導”的價值意義。明晰協同育人機制中黨組織領導的價值意義既是提升學校黨建質量的內生動力,也是提升其質量的目標導向。首先,黨組織領導是提升學校黨建研究力的現實基礎。黨建研究力是學校在開展黨建工作中所形成的重要能力。在學校黨組織領導下,圍繞協同育人機制的理論和實踐探索,創(chuàng)設符合學校發(fā)展需求的黨建項目,增強學校黨建理論、黨建實踐、黨建創(chuàng)新等研究能力,從而不斷提高黨建工作的科學性、實效性。其次,黨組織領導是鍛造學校政治執(zhí)行力的實踐需求。政治執(zhí)行力是指學校貫徹執(zhí)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的能力,學校貫徹執(zhí)行黨組織決策部署、切實提升政治執(zhí)行力,是各項工作順利開展的重要保證,是因地制宜促成學校積極主導、家庭主動盡責、社會有效支持的協同育人機制不斷完善的重要支撐。最后,黨組織領導是學校制度生命力煥發(fā)的有力保障。堅持黨組織領導、執(zhí)行黨組織決策,建立健全與之相匹配的規(guī)章制度勢在必行。
(二)厘清“協同育人”的內在邏輯。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是政策與實踐的互動活動。一方面,政策為實踐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資源、給予了保障。另一方面,實踐也為政策優(yōu)化了目標、完善了內容、積累了經驗。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健全學校家庭社會育人機制”,將以往“家校社”協同育人中學校的地位放到首位。從“家校社”到“校家社”的變化,體現學校將在未來教育指導、服務中承擔更重要的作用。而學校作為教育指導、服務的主陣地,其地位是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性質以及學校承擔“立德樹人”“五育并舉”的培養(yǎng)目標所決定,落腳點在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十三部委的《意見》也強調“堅持育人為本”“堅持協同共育”,明確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責任,完善工作機制,遵循學生成長規(guī)律和教育規(guī)律,深入落實“雙減”政策,大力發(fā)展素質教育,增強育人合力,共同擔負起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責任。因此,在協同育人的政策推進中,育人是根本,協同是責任;在協同育人的創(chuàng)新實踐中,育人是核心,協同是關鍵。
(三)推動“黨組織領導”與“協同育人”相互促進。履行黨組織領導職責與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是相互關聯、相互促進的。一方面,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是新時代健全協同育人機制的根本保證。發(fā)揮政治領導,能始終堅持學校育人的政治性,確保協同育人機制始終沿著正確的方向推進;發(fā)揮組織領導,能建立健全完善的領導機制和組織管理體系,為協同育人機制提供強有力的保障條件;發(fā)揮思想領導,能堅持正確的思想路線,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健全協同育人機制。通過政治領導、組織領導和思想領導,黨組織領導的制度優(yōu)勢轉化為健全協同育人機制的實踐效能。另一方面,健全協同育人機制,是推動履行黨組織領導的必要手段。黨組織致力于在協同育人一線提出教育改革方向,切實提升領導教育改革事項的能力和水平,促進協同育人各方深度融合。
二、中小學黨組織領導
與協同育人融合機制的問題指向
“直面問題,破解難題”是馬克思主義的鮮明特點,也是我們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更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實踐要求。開展中小學黨組織領導與協同育人融合機制研究,是為解決當前存在的現實問題,實現在學校黨組織領導下,學校、家庭、社會三個系統(tǒng)協同交互、相互促進、不斷健全。從系統(tǒng)視角來看,當前實踐仍然存在以下不足:
(一)以黨組織領導彌合校家社系統(tǒng)價值差異有待加強。就目前來看,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三者之間相互作用、彼此影響的力度還遠遠不夠,三者各自為政的情形時有發(fā)生。尤其是在“五唯”頑瘴痼疾的影響下,三者存在價值取向上的差異,集中表現為分數至上的單一追求與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價值追求之間的沖突。同時,存在社會觀念“落差”、教育價值追求“偏離”,協同育人格局的構建面臨著掣肘問題,協同育人的理念尚未深入人心。學校黨組織切實發(fā)揮堅強戰(zhàn)斗堡壘作用,凝聚校家社協同育人三方力量的能力還有待加強。
(二)以黨建紐帶促進“校家”系統(tǒng)共育共成有待加強。隨著家校合作的不斷深入以及社會對家庭教育的日益重視,尤其是在雙減背景下,學校教育的觸角會不自覺地伸及家庭教育中,家庭教育的獨立性受到挑戰(zhàn)。而與此同時,在對學生閑暇時間的安排上,家庭教育則會過多“干預”學校教育,學校教育的專業(yè)性受到威脅,甚至有家長干預學校教學的師資配置等。家庭教育存在定位模糊、專業(yè)化程度低、方法不當等問題,無法科學高效配合學校教育,家校之間的認知差距和理念分歧依然存在。學校黨組織以黨建為紐帶架設起溝通橋梁的能力還有待加強,共育共成的格局有待架構。
(三)以黨建引領賦能“校社”系統(tǒng)穩(wěn)定合作有待加強。雖然學校社會二者之間協商合作的意識日益增強,但在實踐過程中,社會經常處于緘默狀態(tài)。校社協調中存在“救急式”的合作關系,即學校與社會經常在有需求、有問題時才想起溝通協作,問題一旦得到解決,雙方又回歸本位,各自為政。此外,社會教育缺位較多,與學校教育的聯系尚不密切。在“校社”協同育人方面,黨建賦能學校與社會的合作還有待加強,二者各自相對封閉和隔離的狀態(tài)亟待打破。
三、中小學黨組織領導
與協同育人融合機制的實踐路徑
校家社協同育人,不僅是教育理論的重要命題,更是教育實踐的重大課題。在確定校家社協同育人的價值定位后,黨組織采用何種實施方法領導并融入其中是決定協作成效的關鍵因素。需從黨建方法入手,在黨組織領導與協同育人融合機制方面積極探索,促進協同育人生態(tài)系統(tǒng)高效銜接互動、各安其位、各顯所長。
(一)理念先導,樹立“三全育人”理念。理念先導是指黨組織堅持思想領先原則,根據目標任務,確立指導思想,并堅持不懈地加以倡導、實踐和提升。依據“校家社價值取向差異大”的問題指向,找準協同育人機制健全過程中的“主攻方向”,打開“黨組織領導、校長負責、多方參與、全員育人”的新格局。比如,學??砷_啟“雙保機制”創(chuàng)建新模式,即建立學生保護委員會和教師保護委員會,保護學生和教師的正當利益,提供“將家庭保護、學校保護、社會保護、網絡保護、政府保護、司法保護融為一體”“學生保護專員可發(fā)出家庭教育指導意見書,指導學生家長正確進行家庭教育履行義務”等多方面建議。黨組織通過倡導思想付諸實踐,調動各方力量,形成分工明確、全員參與的育人隊伍;將教育合力貫穿于全過程,推進知行合一的育人實踐;整合多方資源,實現全方位關注的“人人、事事、時時、處處”教育。
(二)載體創(chuàng)設,搭建共育共成項目。載體創(chuàng)設是指黨組織主動根據形勢、任務、目標、要求和主客觀條件,創(chuàng)設與之相匹配的活動方式、表現形式、管理模式等工作載體并不斷加以調整、完善的過程。校家系統(tǒng)間存在共育共成的不協調,究其原因主要是校家系統(tǒng)的責任邊界模糊不清,缺乏共同的契合點引領。因此,學校黨組織在家庭教育指導中應開展針對性的理論教育和行為指引,進一步選好與之適配的工作載體,引導達成協同育人的共識。比如,學校開設“這么棒”家長學校和“怎么辦”家長工作坊,為家長提供專業(yè)性支持服務,幫助家長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引導家長關注孩子的每一個成長腳步,實現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有效整合。此外,學校黨組織還可通過創(chuàng)設“指導服務家長”等各類工作載體,厘清家校社職責與關系,在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以促進兒童全面健康成長為共同目標,促成“同向同行”的協同育人。
(三)黨建引領,構建有效可行的協同機制。黨建引領是指黨組織以黨建的方法與手段,突出體現黨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組織號召力,將黨建工作與業(yè)務工作深度融合、高效協同。根據校社系統(tǒng)間存在合作不穩(wěn)定的現狀,以落實黨建責任制為關鍵抓手,落實“黨建帶團建、團建帶隊建”,開辟協同育人的實踐新路徑。以全面加強少先隊基層組織建設的要求為出發(fā),將社區(qū)作為少先隊組織邁向社會的重要支撐,全面支持少工委建設。圍繞“少先隊幸福圈建設”實事,學校少工委與街鎮(zhèn)(社區(qū))少工委建立聯席共議機制,通過實踐點建立協同育人的資源集聚機制;基于社會人文底蘊深厚,建立專家智庫機制支持學校發(fā)展,豐富拓寬育人視野。推動構建“資源有效整合、隊伍有效動員、陣地有效利用、隊員廣泛參與、項目有序實施、機制日趨完善”的少先隊社會化工作體系,做到校內外互為補充、有機聯動,形成學校、家庭、社會之間共建、共育、共享的合作生態(tài)。
四、中小學黨組織領導
與協同育人相融合的成效啟示
實踐證明,中小學黨組織領導與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相互融合,教育的形式和內容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從關注學校教育的單一維度發(fā)展為更多關注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相結合的多元化教育,通過多維度融合達成育人共識。通過有序良性的協同分工凝聚校家社三方協同育人,通過互信和諧的教育合作培養(yǎng)全面且個性發(fā)展的人的教育目標,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一)促進多維度融合育人共識。學生的個人發(fā)展以及發(fā)展到何種程度,都離不開環(huán)境的影響。家庭是個人成長與發(fā)展最初始的地方,也是個人生存最直接的環(huán)境;學校是接受有組織有計劃教育的專門場所,是培育人的搖籃;社會是人長期生存和發(fā)展的場域,個人的生存和發(fā)展離不開社會環(huán)境。生活在不同的環(huán)境系統(tǒng)中的個人,其思想意識、道德品質、行為習慣等方面都有著明顯差異;協同育人的主體也是多元、多樣、多變的,可以是學校、家庭和社會,也可以是個體、群體和組織。因此,在協同育人過程中,由黨組織引導校家社三方,根據不同人群、不同要求,遵循成長規(guī)律、尊重差異、強化關懷,能更好把握協同育人的發(fā)展方向,達成多維度融合的育人共識。黨組織采取多元包容的整合方式以及有區(qū)別的系列教育舉措等,通過推動家長委員會、學校內設機構、聯系社區(qū)少工委等設置,進一步促進校家社三方深度融合,打開符合時代要求和學生成長規(guī)律的教育管理新格局。
(二)促進有序良性的協同分工。隨著互聯網教育的普及,人類進入了人人可學、處處可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化時代,出現了“非學校化”教育趨勢。同時,在推進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融合機制的探索中也存在職責定位不夠清晰、協同機制不夠健全、條件保障不夠到位等突出問題,迫切需要強化育人理念,著力解決制度建設、指導服務、條件保障等方面不足,不斷增強協同育人的科學性針對性和實效性。在校本實踐中,黨組織通過制定具有實用性的協同機制和具有可操作性的項目化方案,提高了學校教育主導協同勝任度、家庭教育參與協同配合度、社會整合配置資源協同度,充分調動各方積極性,激發(fā)參與協同育人工作的內在動力。在黨組織的引領下,各方推動協同育人進一步深化,以家庭育人為起點奠定個人成長的基礎,以學校育人為主戰(zhàn)場落實五育并舉的舉措,以社會育人為主要平臺拓展發(fā)展成才的空間。
(三)促進互信和諧的教育合作。通過黨組織領導與協同育人融合機制的校本實踐,探索多種教育合作準則,規(guī)范教育合作方的職責和權利,促使各方能夠雙向溝通、平等互信,建構彼此平等、共同協作的合作關系。在黨組織領導下,學校以黨建聯建為抓手,通過系統(tǒng)化的資源整合,形成對協同育人的規(guī)律性認識和普適性方法,建立健全有效可行的協同機制,并著力轉化為協同育人的治理效能。同時校家社三方在長期通力合作中持續(xù)保持活力,在育人目標、育人理念、育人方式上建立起更密切的聯系,將學生的成長和學校的發(fā)展視作共同責任,打破時空邊界限制,營造起多維共進的育人生態(tài),更好地適應當前信息化、民主化、人本化的教育新環(huán)境,促進協同育人科學化。
作者系上海市徐匯區(qū)高安路第一小學黨總支書記
(責任編輯:趙? 菲)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公報》,2023年3月15日,第17頁。
《關于建立中小學校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的意見》,《人民日報》2022年1月27日。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人民出版社,2022年10月,第29頁。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公報》,2023年3月15日,第17頁。
李宇陽、周洪宇:《如何完善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基于系統(tǒng)耦合理論的分析》,《中國教育學刊》2023年第8期。
沈明達:《黨建方法論——新時代黨建工作的哲學思考與方法論探索》,今日出版社,2022年,第3頁。
同上,第27頁。
林海燕、許曉玲:《社會生態(tài)系統(tǒng)理論視域下校家社協同育人的實踐路徑研究,《中國德育》202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