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去參加化裝舞會,會戴上自己喜歡的面具嗎?在古代,人們有時候也會使用面具。只不過,他們的面具通常和祭祀、喪葬等活動密切相關(guān)。古代面具大多采用青銅、黃金、陶土、木料等制成,其造型非常豐富。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和這個古樸的面具對視時,你有沒有因為它的表情而忍俊不禁呢?看它眼睛彎彎、咬緊嘴唇的樣子,似乎正在憋笑。這就是河北北福地遺址出土的,新石器時期的刻陶面具。它的大小與真人面部大小相近,上面雕刻了不少紋樣,額頭和兩側(cè)有多個穿孔。據(jù)推測,這類面具應(yīng)該是史前先民在祭祀活動中,用于裝飾神像或者自己佩戴的物品。
(圖片來源:http://www.hbswwkg.com/2018-07/06/content_8446313.html)
這種眼球凸出呈圓柱形的“縱目”被人們稱為“千里眼”,是三星堆青銅面具的代表造型。與此并存的,還有如飛鳥翅膀一般的“順風耳”,裝飾在面部中間的刀狀羽翅,以及由三重線條組成的大嘴。傳說,古蜀國的國王蠶叢就長著這樣一雙“千里眼”。人們認為,這件面具是古蜀人心中“神”的化身,體現(xiàn)了他們對超凡的視力、聽力的崇拜。
不過,這件面具的重量決定了它并不適合用來佩戴。它應(yīng)該是在特定的祭祀活動中,供奉于神殿之中的神像。
(圖片來源:https://www.chnmuseum.cn/zp/zpml/kgfjp/202110/t20211025_251817.shtml)
這件方臉巨眼、耳朵外展、略微張著嘴,呈現(xiàn)出神秘笑意的金面具,來自金沙遺址。它的模樣似乎和前面的青銅面具“撞臉”了。考古研究推測,商周之際,古蜀地區(qū)曾發(fā)生了重大變革,先民們從廣漢三星堆遷徙至成都金沙,他們的文化自然一脈相承。
這件面具僅0.04厘米厚,而且內(nèi)壁粗糙,并不適合直接佩戴。
(圖片來源:https://www.jinshasitemuseum.com/node/197)
在三星堆遺址中,也出土過黃金面具。喏,比如這個貼在青銅頭像上的金面罩??脊湃藛T發(fā)現(xiàn),這種黃金面罩是用生漆加黏土粘貼在青銅上面的。所以他們猜測,金沙遺址出土的大金面具,很可能也是粘貼在青銅頭像或者木制頭像上的。
(圖片來源:https://www.sxd.cn/relics/detail?id=16880327704607551)
這件戰(zhàn)國時期的青玉面具,名叫玉覆面,是用來覆蓋逝者面部的。這種喪葬用具最早起源于西周時期,一直流行至漢初。用連綴的玉石做成的玉覆面較多,而用整塊玉片雕刻成人臉的面具卻極為稀有。看到面具上刻畫的小胡子,大家很容易認為它的主人是男性。但鑒定結(jié)果顯示,墓主人其實是一位楚國貴族婦女。
(圖片來源:http://www.jzmsm.org/news-468.html)
這件由輕質(zhì)木料雕刻而成的面具,是云南昭通地區(qū)表演驅(qū)除瘟疫、酬謝神靈的儺(nuY)戲時佩戴的。它留著長長的白色眉毛和胡須,喜眉笑眼,是典型的壽星形象。
(圖片來源:http://www.ynnmuseum.com/detail/4774.html)
你還知道哪些奇怪的古代面具呢?歡迎你把圖片發(fā)給“紅紅”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