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通常被認為是中老年人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但現在數據顯示,45歲以下的中青年人群心肌梗死的發(fā)病率正在不斷上升,這意味著與過去相比,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面臨這一嚴重的心血管健康威脅。
〇 急性心肌梗死發(fā)生的基礎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常見病因,而既往有心血管疾病、吸煙、糖尿病、血脂異常、超重或肥胖等均是急性心肌梗死的高危因素。急性心肌梗死就是心臟自身供血渠道因各種原因阻塞,失去供血的心肌卻仍需要繼續(xù)工作,耗氧不斷增加,進而出現供氧和需氧失衡,導致心肌壞死。當患有以下三方面機制的基礎疾病時,就尤其需要關注自己心臟的健康狀態(tài)。
1. 心臟內血液灌注量減少。如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冠狀動脈痙攣、冠狀動脈微循環(huán)障礙、冠狀動脈栓塞、冠狀動脈夾層等。
2. 心肌供氧不足。如嚴重緩慢性心律失常、呼吸衰竭、嚴重貧血、低血壓、休克等,時間較長可造成心肌缺氧壞死。
3. 心肌耗氧增加。如持續(xù)快速性心律失常、嚴重高血壓等,心肌耗氧超過供氧,心肌可能因過勞而受損。
〇 急性心肌梗死發(fā)生前的征兆
急性心肌梗死發(fā)生前會出現心前區(qū)劇烈疼痛或憋悶感,疼痛或憋悶部位主要指胸骨后方,可發(fā)散至左側肋骨、上腹部、左側肩背及左上肢、下頜骨。疼痛性質多為心前區(qū)壓迫感、擠壓感、沉重感,部分患者胸部無明顯感覺,僅胸部以外其他部位有鈍痛或不適感。疼痛時間多超過30分鐘,無明顯疼痛峰值,休息或應用硝酸甘油等藥物不能很快減輕癥狀。
〇 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救策略
目前,各二級或二級以上醫(yī)院均開通急性心肌梗死搶救綠色通道,雖然各醫(yī)院治療條件不同,但其目的均為力求在最短時間內明確診斷,及時開通堵塞血管。
1. 急診溶栓治療。應用溶栓藥物溶解阻塞血管內血栓,使血管再通。在不具備急診介入治療條件且患者轉運到具備相應條件醫(yī)院大于1小時時,就地急診溶栓治療是首選。研究顯示,在急性心肌梗死發(fā)病3小時內溶栓后血管再通的成功率與急診介入治療相當。隨著發(fā)病時間延長,血管再通率明顯下降,且溶栓治療出血風險高、并發(fā)癥多、多種情況具有用藥限制。高齡、高血壓等患者不能進行溶栓治療,溶栓不成功者需進行急診補救性介入治療,溶栓成功者亦須擇期行冠脈造影及必要時介入治療。
2. 急診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適用于發(fā)病12小時以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發(fā)病12—24小時內的患者,如仍有心肌缺血癥狀、血流動力學不穩(wěn)定患者,急診介入治療仍是最佳選擇,需要在具備心導管室且有能力進行急診介入治療醫(yī)院手術。急診冠狀動脈造影后根據阻塞情況行血栓抽吸術、球囊擴張成形術、支架植入術治療,介入治療血管開通率更高,適應證更廣,出血并發(fā)癥更少,因此對于符合條件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建議優(yōu)先實施介入治療。
3. 緊急冠狀動脈旁路搭橋術。用于介入治療失敗或溶栓治療無效的患者,或合并需要外科手術糾正的機械性并發(fā)癥患者。手術操作復雜、創(chuàng)傷較大、手術相關風險也較大。
時間就是生命,急性心肌梗死并非不能控制,及時和積極的干預,可以顯著降低發(fā)病風險、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