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謙 馬金彩 祁 彬
安徽省亳州市人民醫(yī)院神經外科,安徽亳州 236804
顱內損傷作為神經科常見創(chuàng)傷,具有死亡率及致殘率高的特點[1-2]?;颊邆筮\動、行為、認知及心理等功能會被破壞,使其日常生活能力明顯下降[3]。此外,也會導致患者出現(xiàn)頭痛、意識障礙、嘔吐等表現(xiàn),情況危急時可能引起呼吸道梗阻,影響其生命安全[4-6]。顱內損傷患者經治療后可有效緩解相關癥狀,但患者容易因病產生焦慮、害怕情緒,且部分患者由于對疾病認知度不夠,其自我管理能力差,可能出現(xiàn)抵觸治療、后遺癥等問題,對恢復效果存在嚴重影響[7]。因此,臨床在積極治療的同時也應盡快給予患者有效干預措施,以促進預后轉歸、取得良好恢復效果。常規(guī)護理中護理人員常遵醫(yī)囑被動開展護理措施、內容單一,難以取得理想效果。以問題為導向的護理模式是以患者為服務核心,護理人員在與患者及家人的交流中搜集現(xiàn)有問題,并積極給予解決方案,護理時側重于從問題出發(fā),從而制訂出個性化處理方案、改善患者預后,考慮將其應用于顱內損傷患者中或可促進預后轉歸[8]。鑒于此,本研究進一步探討以問題為導向的護理模式在顱內損傷患者中的應用及對患者預后轉歸的影響。
前瞻性選取2021 年1 月至2022 年11 月安徽省亳州市人民醫(yī)院神經外科住院治療的74 例顱內損傷患者臨床資料,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37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經安徽省亳州市人民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亳醫(yī)倫審2020第36 號)。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1)納入標準:①入院前均有明確腦部損傷史,且患者均經顱腦CT 或MRI 確診為顱內損傷;②存在頭痛、暈眩、惡心等癥狀;③家屬和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①合并惡性腫瘤;②患有全身性感染性疾病、心腦血管疾病等;③伴有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不全;④入組前曾接受其他干預形式;⑤精神異常。
兩組均行營養(yǎng)神經、止血、降顱壓、抗感染等對癥治療。對照組行常規(guī)護理,內容包含密切觀察并記錄患者各項生命體征及病情變化、告知患者及家屬用藥方式、不良反應及注意事項,向患者介紹疾病相關知識、日常護理方法、生活注意事項等內容,指導患者進行合理飲食及功能鍛煉。
觀察組在上述基礎上繼續(xù)展開以問題為導向的護理模式干預。(1)成立干預小組(由主治醫(yī)師、護士長、責任護士組成):組內成員均接受護理方法、溝通技巧、隨訪等培訓,經考核后正式為患者展開護理。(2)確定問題及目標:護理人員應多與患者及家屬溝通,鼓勵患者或家屬說出當前需要解決的問題,并以期望其改變的問題作為目標,如組織適合的康復運動、改善不良心理狀態(tài)等。(3)制訂解決方案:以患者或家屬所述問題為導向,并針對目標制訂科學解決方案及護理計劃;在上述過程中,護理人員應充分考慮患者的性格特點、行為習慣、認知及文化水平及生活環(huán)境等內容,為其制訂個性化解決方案。(4)方案實施:①心理護理。護理人員需多與患者及家屬保持溝通,多向患者提問題,引導患者提出問題,及時了解其內心訴求并盡量滿足,解決存在的問題,減少或避免不良情緒產生。②飲食護理。提問患者,根據(jù)患者機體狀況和病情恢復情況,指導患者正確飲食,為患者制訂個性化食譜,飲食需從流食逐漸轉變?yōu)榘肓魇郴蜍浭?,叮囑患者家屬多提供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的食物,以促進患者機體恢復。③功能鍛煉。護理人員指導家屬為患者適當抬高床頭,協(xié)助患者取舒適體位后在床上被動鍛煉,并由床上四肢屈伸被動訓練逐漸過渡至坐位訓練、床邊站立訓練、行走,3~4次/d,10 min/次。兩組均持續(xù)護理約15 d。
①一般資料(年齡、性別、體重指數(shù))。②心理彈性水平。分別于護理前、護理約15 d 后(護理后)。采用心理彈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9]評價,量表包含堅韌性、樂觀、自強3 個維度、25 個條目,各條目0~4 分,總分0~100 分,分數(shù)越高說明患者心理彈性水平越高。該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數(shù)為0.95。③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分別于護理前后應用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平民版量表(the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checklist-civilian version,PCL-C)[10]評價,共17 個條目,各條目1~5 分,總分17~85 分;總分≥50 分說明患者伴有明顯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癥狀,可診斷為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該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數(shù)為0.796。④活動能力。分別于護理前后采用功能獨立性評測量表(functional independencemeasure,F(xiàn)IM)[11]評估日常獨立活動能力,共13 項,每項最高分7 分,總分91 分;最終分數(shù)越高說明該項能力越強。該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數(shù)為0.866。⑤生活質量。分別于護理前后采用生活質量評定問卷-74(gene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74,GQOLI-74)[12]評價,量表包含4 個維度,各項0~100 分,最終得分根據(jù)上述得分總和取平均分,分數(shù)越高代表患者生活質量越高。該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數(shù)為0.834。⑥預后。分別于護理前后采用格拉斯哥預后量表(Glasgow outcome scale,GOS)評價,總分5分;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標準(China stroke scale,CSS)評價,總分42分,GOS評分越高、CSS 評分越低說明患者預后情況越好。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數(shù)分別為0.875、0.869[13-14]。⑦護理滿意度。護理結束后,采用安徽省亳州市人民醫(yī)院自擬滿意度調查問卷測評患者滿意程度。問卷內容包含護理有效性、舒適性、專業(yè)性及服務態(tài)度等內容;滿分為100 分,<60 分為不滿意,60~80 分為比較滿意,>80~100 分為非常滿意。
采用SPSS 26.0 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例數(shù)和百分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護理前,兩組CD-RISC、PCL-C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CD-RISC 評分高于護理前,PCL-C 評分低于護理前,且觀察組CD-RISC 評分高于對照組,PCL-C 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前后心理彈性水平及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比較(分,)
表2 兩組護理前后心理彈性水平及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比較(分,)
注t1、P1 為兩組護理前比較,t2、P2 為兩組護理后比較。CD-RISC:心理彈性量表;PCL-C: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平民版量表。
護理前,兩組FIM、QOLI-74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FIM、GQOLI-74 評分均高于護理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護理前后活動能力及生活質量比較(分,)
表3 兩組護理前后活動能力及生活質量比較(分,)
注t1、P1 為兩組護理前比較,t2、P2 為兩組護理后比較。FIM:功能獨立性評測量表;GQOLI-74:生活質量評定問卷。
護理前,兩組GOS、CS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GOS 評分高于護理前,CSS 評分低于護理前,且觀察組GOS 評分高于對照組,CSS 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護理前后GOS、CSS 評分比較(分,)
表4 兩組護理前后GOS、CSS 評分比較(分,)
注t1、P1 為兩組護理前比較,t2、P2 為兩組護理后比較。COS:格拉斯哥預后量表;CSS:神經功能缺損。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5。
表5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例(%)]
顱內損傷對患者腦部造成的創(chuàng)傷嚴重,患者病情相對復雜、嚴重,且病情多變,大多患者接受治療后常伴有日常生活活動能力低下、預后差等問題[15-18]。因此,臨床針對顱內損傷患者,除治療外還需配以科學、合理的護理干預,以保障治療效果、改善患者預后。以問題為導向的護理模式能夠充分考慮患者存在的問題及個人特點,并為其制訂個性化干預措施[19-20]。
本研究中,觀察組護理后CD-RISC 評分高于對照組,PCL-C 評分低于對照組,提示以問題為導向的護理模式可提高顱內損傷患者心理彈性水平,改善其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癥狀。分析原因在于:護理人員通過與患者溝通明確其心理狀態(tài),予以對應心理疏導,可減輕患者負面情緒,舒緩其壓力,進而有效調整其心理狀態(tài)、提高心理彈性水平[21-23]。
本研究中,觀察組護理后FIM 評分高于對照組,提示以問題為導向的護理模式應用于顱內損傷中可提升患者活動能力。以問題為導向的護理模式在方案實施階段指導患者功能康復訓練,可刺激患者大腦功能重塑,重新建立功能聯(lián)系,這對患者活動能力恢復同樣具有積極作用[24]。觀察組護理后GQOLI-74、GOS 評分均高于對照組,CSS 評分低于對照組,提示以問題為導向的護理模式能夠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及預后情況。可能是因為患者護理后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均得到顯著改善,能夠有效緩解顱內損傷對患者生活造成的阻礙,進而提高生活質量[25-27]。本研究中,觀察組護理滿意度優(yōu)于對照組,這是因為以問題為導向的護理模式應用期間,護理人員側重與患者積極溝通,為其解決問題,可使患者獲取良好的情感體驗、提高患者對護理人員的信任感,也能夠增加患者的康復信心、提升臨床護理體驗,進而可提高護理滿意度。
綜上所述,顱內損傷患者采用以問題為導向的護理模式進行干預,可促進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恢復,并能夠提高其心理彈性、改善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癥狀;此外,護理后可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有效促進預后轉歸,取得良好的護理滿意度。
利益沖突聲明:本文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