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娜
摘 要:玉米作為我國重要的經濟作物,種植的密度對不同品種的產量以及生長情況都會產生嚴重危害。本文主要分析種植密度對玉米成長情況以及產量的影響,并通過試驗研究對不同品種之間存在的差異進行明確,提出提升產量和品質的有效措施,以供參考。
關鍵詞:玉米;種植密度;產量
玉米在世界各地廣泛種植,是重要的飼料來源以及糧食作物,在糧食安全方面發(fā)揮重要作用。但是,不同種植人員所選擇的品種以及栽培技術存在一定差異,導致玉米的成長情況以及產量難以達到預期水平。通常情況下,種植密度的增加會促使植株高度增長,玉米穗粒也會得到一定增加。
1 種植密度對生長及產量的影響因素
玉米的種植密度對于不同品種的影響存在一定差異。在研究過程中,需要根據不同品種的特征選擇相應的種植密度。在品種選擇方面,可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進行針對性選擇。
1.1 玉米產量
穗數、穗粒數以及百粒重是對玉米產量影響的主要因素。在種植階段,需要對玉米的密度進行有效控制。通常情況下,種植密度越大,穗數越多,相應產量也越大。但是,隨著種植密度的增加,對玉米植株的水分、養(yǎng)分、光照等方面都會產生一定作用。在密度超出一定標準后,植株的光合效率也會進一步降低,對整體的成長過程造成損害,導致穗粒數和百粒重降低。隨著種植密度的不斷增加,植株所吸收的水分和養(yǎng)分下降,生長過程中所需要的養(yǎng)分下降,導致產量大幅度降低。同時,隨著密度的增加,植株間的競爭會進一步增強,部分植株由于缺乏養(yǎng)分,產量無法達到預定目標。應根據實際情況,對植株的密度進行嚴格控制。加強種植面積內植株數量與單株生長空間以及所吸收養(yǎng)分、水分和光照之間的協調,有效增加玉米產量。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可能增加密度,提高穗數,在所吸收的養(yǎng)分不受到損害的情況下,提升單株玉米產量。種植密度與產量之間的關系為二次函數關系。在一定情況下,隨著密度的增加,產量會隨之增長,增長速度也會進一步加快。但是,一旦超出規(guī)定標準,種植密度越大,產量越低。為實現玉米的最大產量,應對密度進行嚴格控制[1]。
1.2 玉米生長
玉米在生長過程中的品質是影響種植收益的關鍵因素。品質優(yōu)良的玉米顆粒飽滿且富含大量的蛋白質以及營養(yǎng)物質,所蘊含的營養(yǎng)價值較高。而品質較差的玉米則顆粒較癟,營養(yǎng)價值較低,難以滿足大眾日常飲食需求。其中種植密度對玉米整體品質的影響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2.1 單株葉面積
種植密度的變化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單株葉的面積。通常情況下,單株葉面積應該與整體的葉面積大致相同,二者之間的差距應低于5%。如果種植過程中出現密度過大的情況,就會不可避免地縮小單株葉的面積。如果在成熟階段依舊保留面積較小的情況,會進一步導致玉米品質的降低,甚至會出現莖葉成熟但果實沒有成熟的情況。面對該種問題,大部分種植人員選擇施用氮肥的方式,以加快果實的成熟。如果種植密度過小,莖葉會占據較大面積,搶占果實部分的營養(yǎng)成分,導致對玉米品質造成危害。因此,需要對密度進行合理安排,將莖葉的面積控制在合理范圍內,以此提高整體品質。
1.2.2 玉米含水量
含水量影響玉米的品質和口感,而種植密度則會直接作用于含水量。玉米在不同成長階段中的生長特點存在一定差異。通常情況下,種植密度越小,所蘊含的含水量和營養(yǎng)物質越多,但是成熟期也會進一步延遲,對玉米品質造成損害。而種植密度較大,則會導致玉米中的營養(yǎng)成分較少,出現營養(yǎng)不良的情況,甚至在成熟期之前就出現枯死的問題。種植人員為滿足玉米在各成長階段的生長需求,需要對密度進行合理控制,并適當施肥,以此保證整體品質。
1.2.3 葉綠素
該種物質主要存在于葉片中,是生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物質。通常情況下,玉米葉片的質量越高,葉綠素的含量也會不斷增加。不同的種植密度情況下,葉綠素的含量會存在一定差異,會對整體品質造成影響??傮w來說,密度越大,葉綠素含量越低,光合作用越弱,從而導致植株出現早衰現象,妨礙玉米的正常成長。
1.2.4 可溶性糖
該種物質是碳水化合物進行暫時儲存和代謝的主要方式,同時也是影響玉米品質的重要因素。玉米屬于淀粉類作物,在一定程度上,玉米品質取決于淀粉含量。而隨著種植密度的增加,玉米中可溶性糖的含量會進一步降低。同時,也會受到施肥量的影響。因此,為保證玉米品質,需要對種植密度以及施肥量進行控制。
1.2.5 可溶性蛋白質
該種物質主要屬于非膜結合蛋白體系,是由玉米中多種酶系共同組成。對于玉米的成長具有重要價值。同時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波及植株的抗逆性。通常情況下,植株中的抗逆性與玉米可溶性蛋白質的含量呈現正相關關系。種植密度越大,含量越低。為達到預定含量,可通過增加施肥量的方式,保證玉米的品質[2]。
2 種植密度對不同品種生長及產量的影響試驗
2.1 材料與方法
2.1.1 試驗地概況
本試驗位于某試驗田,該地區(qū)處于亞熱帶與暖溫帶交匯帶,降水量和光照充足。試驗田土壤為砂姜黑土,表層土壤的養(yǎng)分有機質含量為12.5g/kg,所選擇的品種為迪卡517和鄭丹958。
2.1.2 試驗設計
試驗主要采用大田隨機區(qū)組試驗設計,密度分別為6萬株/hm2(A1)、7.5萬株/hm2(A2)、9萬株/hm2(A3)。經過三次重復,共18個小區(qū)。各小區(qū)內種植12行,間距為60cm。小區(qū)長度為7m,寬度為6.5m。
2.2 測定方法
2.2.1 葉面積指數和透光率
在玉米吐絲期間,可在各小區(qū)選取3株生長情況一致的植株,并運用長寬系數法對單株葉的面積進行測量。在此期間,上午運用植物冠層分析儀對不同小區(qū)的冠層頂部、穗位層以及底層的光照情況進行測量。各小區(qū)測量三次,取平均值進行記錄。其中兩個玉米品種在不同密度下葉面積指數與透光率的變化如表1所示。
2.2.2 農藝性狀
散粉結束后,在各小區(qū)中選取10株長勢相同的植株,對其高度、穗位高、莖粗進行測量并記錄。其中,兩個品種在不同密度下農藝性狀的變化如表2所示。
2.2.3 干物質積累量
在吐絲期和成熟期間,選擇三株植株,將其放入烘箱中進行殺青0.5小時,并用天秤進行稱重記錄。其中,兩個品種在不同密度下干物質積累量的變化如表3所示。
2.2.4 測產與考種
處于成熟期階段,需要對有效穗數進行記錄,在各小區(qū)中選取5行進行收取,并挑選15穗進行自然風干。隨后對穗粒數和千粒重進行記錄。將其進行全部脫粒后,根據14%的含水量對實際產量進行計算。其中兩個品種在不同密度下產量的變化如表4所示。
2.3 結果與分析
經過上述試驗,農作物產量的90%主要來自光合作用下形成的物質。而光合性能與冠能內部分布的光線密切相關。因此,構建高效的冠層結構是提高玉米產量的關鍵因素。種植密度的情況主要是為保證群體與個體之間的均衡。通過選擇合適的密度以協調二者之間的關系,保證良好的光合性能,以此實現產量的提升。當種植密度過大時,由于植株的葉面面積較大,葉片之間存在嚴重的遮擋現象,內部的透光率下降。尤其位于下部的葉片,由于長期受到的光照較低,光合性能弱,整體產量較低。據研究表明,迪卡517的葉面面積指數相對較小,且穗位層葉面面積指數所占比例小,能夠在密度較大的情況下依舊保持良好的透光率,具備較好的光合性能,促進整體產量的提高[3]。
增加種植密度是現代增加玉米產量的主要方式。在合適的密度下,有效穗粒的增加能夠彌補穗粒數和粒重的不足。但是一旦超出合適的種植密度,植株之間的生長空間會進一步壓縮,導致部分植株由于競爭能力弱而出現營養(yǎng)不良的現象,有效穗粒下降,玉米產量降低。調查顯示,鄭丹958會隨著密度的增加呈現先增加后降低的趨勢,7.5萬株/hm2時的產量最大,迪卡517則隨著密度的增加而增加,9萬株/hm2時實現最大產量。迪卡517在三種密度情況下的產量均高于鄭單958,迪卡517相較于鄭單958產量高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在高密度情況下的有效穗數和穗粒數較多。
3 提高玉米產量與品質的有效措施
3.1 優(yōu)化種植方式,調整種植密度
玉米產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種植密度的影響,由于所采取的種植方式以及選擇的品種不同,對種植密度也應進行一定調整,以實現產量的最大化。對于平原地區(qū),由于該地區(qū)的土壤中水分含量較大,且營養(yǎng)物質較高,在種植過程中,可采用寬窄行的種植方式,對密度進行合理管控,確保產量最大化。植株之間的距離不合適也會對植株的光合作用情況產生危害,對成長情況造成影響。運用寬窄行栽種形式能夠增強植株的光合作用,加強玉米對養(yǎng)分的吸收。因此,盡可能優(yōu)先選擇該種種植方式。如果受到當地條件限制,必須采用等距種植形式,則需要提前對行距進行確定,并根據當地的氣候環(huán)境以及地質條件,對種植密度進行確定,保證在密度不斷增加的情況下,產量得到增加。
我國國土面積較大,各地區(qū)的自然環(huán)境以及氣候條件存在明顯差異。玉米種植中應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對播種的時間進行確定。通常情況下,北方多為春季播種,秋季收獲。種植密度則根據玉米的品種以及土質情況進行確定。種植人員通常根據當地的地質情況和溫度選擇具有較強抗病性和抗倒伏性的品種。該種品種一般根系發(fā)達,常見的品種主要有魯單981、同玉609等[4]。同時,在種子選擇方面,需要加大對質量的控制,純度控制在96%以上,凈度高于98%,出芽率應不低于85%。
3.2 做好田間管理,加強疾病防治
加強田間管理工作能夠有效提升玉米的質量與產量。首先,在三葉期間,玉米會打開枝葉。種植人員需要對枝葉的整體情況進行觀察,及時發(fā)現存在的問題并第一時間進行處理。在五葉期間,應定期做好補苗工作,對影響植株成長的弱苗進行清除,并進行補苗,防止后期植株的成長存在較大差距。定苗后,需要對根部位置進行觀察,及時進行施肥、松土、除草等工作,以此保證玉米成長過程中具有充足的養(yǎng)分。其次,做好灌溉工作。根據不同的生產需求以及當地的降水情況,及時對種植區(qū)域進行灌溉,對灌溉時間進行嚴格把控,防止灌溉量過大或過小,對根部成長造成影響。
病蟲害是玉米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問題。為減少病蟲害對玉米產量的危害,保證整體產量和品質,應注意以下幾方面:第一,對種植技術進行規(guī)范,加強種植過程中的管理力度,并提前做好病蟲害的預防工作,以減少其對玉米成長的威脅。加大對各階段生長情況的關注,及時發(fā)現早期的病蟲害危害,并進行有效控制,防止后續(xù)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第二,一旦發(fā)現病蟲害,需要進行及時處理,以防止威脅面積擴大,對整體的種植區(qū)域造成影響。第三,對種植密度進行有效控制,保證土壤中營養(yǎng)物質充分,避免為病蟲害營造有利環(huán)境。第四,提前施加農藥,對病蟲害進行預防。但是,在施肥過程中應盡可能選擇綠色、環(huán)保的農藥產品。以避免對周圍環(huán)境的危害,確保農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此外,在噴灑農藥過程中,應盡可能減少農藥噴灑次數,加大對害蟲天敵的保護,采用科學環(huán)保的方式對病蟲害進行有效防治,以此提升玉米的產量和品質[5]。
綜上所述,不同品種的玉米對于種植密度的要求有所差異。在玉米種植工作中,想要通過增加種植密度來提升玉米產量,只有對不同品種的生長特點以及對密度的需求進行詳細分析,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種植計劃,才能有效保證玉米產量最大化。
參考文獻:
[1]韓銘.玉米種植密度對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中國農業(yè)文摘-農業(yè)工程,2023,35(3):33-38.
[2]王文文,郭海斌.種植密度對不同玉米品種生長特性及產量的影響[J].農業(yè)科技通訊,2023(4):45-49.
[3]葉毅.玉米種植密度對產量和質量的影響[J].種子科技,2023,41(6):21-23.
[4]黃光,劉懷龍.玉米種植密度對產量和品質的影響分析[J].現代農業(yè)研究,2022,28(10):126-128.
[5]馮巖智,杜勇芝,趙春輝.種植密度對不同玉米品種產量的影響分析[J].廣東蠶業(yè),2022,56(7):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