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全
【原題呈現】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材料一:意識到自己的軟弱,卻并不去抗爭,反而自暴自棄。人一旦迷醉于自身的軟弱,便會一味軟弱下去,會在眾人的目光下倒在街頭,倒在地上,倒在比地面更低的地方。
——米蘭·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材料二:愿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fā)聲的發(fā)聲。有一分熱,發(fā)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發(fā)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
——魯迅《熱風》
以上兩則材料富含人生哲理。步入高三的你,對此有何感悟與思考?請寫一篇文章。
要求:角度自選,立意自定,題目自擬;明確文體,不得寫成詩歌;不得少于800字;不得抄襲、套作。
【寫作指津】
審題是寫作至關重要的一環(huán)。因此,必須認真審視命題者所給的材料。一般來說,兩則材料之間可能呈現并列、主次、層進、對立等關系,而分析每則材料內部的層次關系是抓住材料核心內容的關鍵。材料一由兩句話組成。第一句指出人知曉自我軟弱仍不進取,反而自暴自棄的現實。第二句指出軟弱的后果:無法自立,落后時代,最終消亡于世。材料一用因果關系表達了軟弱的害處。材料二,魯迅指出青年人應該摒除軟弱,積極向上,敢于干事,敢于發(fā)聲,奉獻自己的光與熱,引領時代。兩則材料呈現出發(fā)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思維邏輯。因此,在審題立意時不能偏頗、只顧其一,應綜合考量兩則材料。
當然,我們在關注材料的同時,不要無視“步入高三的你,對此有何感悟與思考”這句話的存在。這句話是本次作文的“寫作指令”。寫作指令一般限定了寫作主體、對象特點、寫作語境、社會時代特點等。其中“步入高三的你”,限定寫作主體,在寫作時應以高三學生的視角去看待“軟弱”與“向上”的關系,而不能擴大到大眾身份去談這個問題。
閱卷過程中,發(fā)現這樣一些問題:立意有偏差,有以材料二而延伸到論述中國革命發(fā)展歷程的,有大篇幅描述自己或他人高三生活的,有脫離對“軟弱”“抗爭”的分析,轉而論述青年如何成長的;或將核心詞“軟弱”偷換為“懶惰”“卑微”等;盲目堆砌素材,缺少合理分析;論證結構模糊,不成體系,往往是隨性而為,寫到哪里算哪里。
參考立意:
1.正視弱點,選擇向上。
2.拒絕自暴自棄,向上才能成長。
3.變弱點為起點,大步向上。
【佳作展示】
佳作?
溺亡于人生軟肋,涅槃以螢火信念
◎方 晗
浙江省浦江中學高三(8)班
沉溺、下墜,跌入不見底的沼澤。
污泥的氣息俘獲了自尊,替代了熱血,排斥了信念。透過泥淖,我是否還能擺脫軟弱所帶給我的禁錮,在靈魂深處站穩(wěn)腳跟?
跌落沼澤,或許麻痹信仰,才能不為沉淪所傷。下墜,直至被最卑劣骯臟的泥摁倒在比地更低的塵埃里。
窒息中猛然睜開雙眼,灰燼深處尚有螢火微弱的光亮。忽而想起《熱風》有語:“有一分熱,發(fā)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發(fā)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蔽液孟癫坏貌黄疵[脫時代的沼澤,避免被吞噬掉最后的意志。抬手、撫額、側目、唏噓、嘆息,昏暗的中國近代史、愚昧的封建統(tǒng)治者、“吃人”的陋習舊禮教,畫面如走馬燈一般銜接成羊腸回廊……穿梭其間,似有吶喊聲響起。
還能再蘇醒嗎?未泯的信念還能否撐開將闔的眼皮?內心的堅守還能否救下自己的靈魂?掙脫泥濘的枷鎖,眼底的微光終將引燃心靈。螢火四起,抖落了污濁塵埃,將點燃最緘默的夜晚,化作烈焰升騰,在熾熱空氣里爆鳴。
可曾記得那場五四運動的春雷?如若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時隔百年,當人們再度提起五四運動,依舊會感慨青年的一腔熱血匯成點點螢火照亮中國。它理應被國人銘記于心:“中國社會發(fā)展,中華民族振興,中國人民幸福,必須依靠自己的英勇奮斗來實現,沒有人會恩賜給我們一個光明的中國。”
滿身的泥濘,不是放縱軟弱的理由。因為我們都是泥濘的孩子,必須接受不堪,才能立身于靈魂之云端,燃起赤心?!叭艘坏┟宰碛谧陨淼能浫?,便會一味軟弱下去,會在眾人的目光下倒在街頭,倒在地上,倒在比地面更低的地方?!比紵桑靡老〈嬗谛牡椎奈灮鹦拍铧c燃這滿身熱血,在火光里涅槃,而不在軟弱中沉溺。林清玄先生曾言:“只要生命不被消減,一顆熱烈的靈魂也就有可能在最陰暗的墻角燃出耀目的光芒?!比羰且赃@血肉之軀燃燒生命,有一分熱,就要發(fā)一分光,即使在無盡的深淵中,螢火亦有燎原之勢。
是黑夜賦予了我們黑色的眼睛,所以我們用它尋找光明,即使是最微弱的螢火,亦不言棄。歷史的長河奔涌向前,匯聚光明是為了照亮千千萬萬人的未來。青年自是靈魂深處的螢火,揚而不傲,內斂、融達,是對中華文明昂揚的自信。這螢火玲瓏剔透、流光溢彩,超越了空間,終將成為綿延烈火,也終會點亮時代。
每個人的參與和行動,終將匯成大時代的洪流。每個人都去奮斗,每個人都去開路,即便是天塹也可變?yōu)橥ㄍ?。每個人內心的氣焰如射金烏的箭,早已扣在弓弦上,蓄勢待發(fā)。
若前方大霧茫茫,便借黃帝飛鳶為旗;若前方東海浩蕩,便同哪吒腳踏金輪,使七尺紅綾擊排空巨浪。這螢火之志,我輩率先燃起。
我輩已亭亭,無憂亦無懼,如一簇火焰,在靈魂深處站立。
【點評】 文章采用“意識流”的方式詮釋了“我”對軟弱與抗爭的看法。開頭前三段以冷靜的筆觸,形象地展現了深處軟弱的內心狀態(tài),給人觸動與思考。第四、五段回顧近代史的軟弱表現,在設問中建立起積極向上的信念。第六、七段從五四運動青年的勇于抗爭切入,論述了作為個體的“人”應該發(fā)熱、發(fā)光,積極向上。文章最后呼吁每個人都應在時代的洪流中奮起,實現自我價值。
文章大氣中顯細膩、激越中顯沉穩(wěn),語言凝練,思路清晰,充分表達了人面對軟弱時的反思、改變以及奮起拼搏的邏輯,體現了作者扎實的寫作功底。
佳作?
拒絕自甘墮落,“向上”成就自我
◎黃晨楠
浙江省浦江中學高三(1)班
歲月不居,時節(jié)如流。當今時代風云激蕩,挑戰(zhàn)與機遇并存。我們當以青年之姿態(tài)彰顯時代風范,承擔社會責任,拒絕墮落,奮發(fā)向上。
奮楫向上,恰似攀凌絕頂,沒有捷徑?;厥走^往,星燧貿遷,于時代嬗變里,多少仁人志士以“向上”之心譜寫人生華章。君不見,身處腐朽沒落、列強環(huán)伺的晚清時代,王國維不曾自輕自棄,而是于兵荒馬亂中守正創(chuàng)新,把握人生要義;梭羅遠離塵囂,親近自然,在瓦爾登湖畔叩問生命,于寧靜和諧里超脫自我;葉嘉瑩轉蓬萬里,情牽華夏,以“未應磨染是初心”之精神,直面現實重重困難,步履堅定,為中國古典文學賡續(xù)詩篇……正如魯迅先生在《熱風》中所言:“能做事的做事,能發(fā)聲的發(fā)聲。有一分熱,發(fā)一分光?!蔽逸吳嗄曛驹趭^楫向上,哪怕只有晨光之熹微,亦要增色浩蕩山河。
然而,在受“擺爛”“躺平”之風影響的當下,部分青年卻似米蘭·昆德拉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中所描寫的“軟弱者”。他們束縛于學業(yè)重擔、生活壓力中,在苦苦掙扎后選擇下沉、自溺。他們拋下志趣與靈魂,一味追求所謂“心之所向”,自甘墮落,終淪為聞一多先生筆下的“一溝絕望的死水”,任清風吹拂也泛不起半點漣漪。
在時代前行的滾滾洪流中,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所以縱使身處逆境,我們也不能放任自流。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掙脫泥潭,絕地反擊。桑南才,身處深山僻境卻并不失意自餒,四百多公里深山郵路,一走就是三十多年,真正詮釋了“螢燭末光,亦可增輝日月”的精神;華為面對西方國家不斷的惡意打壓,沒有繳械投降,沒有束手就擒,而是奮力拼搏,刻苦鉆研,攜手“鴻蒙”予以回擊;再看中國,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為世界治理謀劃貢獻中國智慧、提供中國方案,盡顯大國風范。艱難方顯勇毅,磨礪始得玉成。前路漫漫,但正如富蘭克林所言:“唯堅韌者始能遂其志?!蔽覀兌紤Ш谌P下的歌爾德蒙迎風破局,應人生萬般坎坷,方可實現自我的真正覺醒。
求索“我欲穿花尋路,直入白云深處,浩氣展虹霓”之境界,立足于費爾南多·佩索阿筆下“海角與尖峰組成的世界”,我輩青年應懷奮進向上之心,拒絕自甘墮落,在時代風浪中踔厲向前,成就自我。
【點評】 文章以時代大背景起筆,表明青年人應該不斷地超越自我,彰顯青年人應有的姿態(tài),強調青年人在現實生活中應拒絕墮落,奮發(fā)向上。然后以王國維、梭羅、葉嘉瑩等例子從正面闡述了奮楫向上的品質,以魯迅話語作結強化,緊湊有力。接著從反面指出部分青年的軟弱表現,從而自然過渡到年輕人如何面對軟弱的思考,最后用豐富的實例加以論述分析。
整篇文章給人一種大氣磅礴之感,語言凝練而有氣勢,表達沉穩(wěn),所用論據豐富有效。合理引用名句,為文章增色,也體現了作者閱讀的廣度與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