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汶玉
晚飯后,行至浣花溪,這一段最為消食。沿湖邊漫步,紅梅星星點點綴于竹林樹叢間,不時有松鼠同游,遠處廣場上幾個小孩玩著球追逐打鬧,將思緒拉至遙遠的古代。
體育萌芽于遠古時代人類社會最簡單的生產(chǎn)勞作,舊石器時代的人們,往往將石球作為投擲用的捕獸工具。到了新石器時期,相對溫飽的生活環(huán)境,讓人們有了更多精力去探尋生活中的其他樂趣,石球這種曾經(jīng)在勞動中使用的生產(chǎn)工具,就逐漸成為了孩子們游戲的玩具。浣花溪旁的四川博物院,安放著一枚新石器時代的陶球,它的直徑雖然只有3厘米左右,但上面精致的壓花、細膩的做工,無不在告訴旁人,這是父母精心給孩子準備的禮物。曾經(jīng)的使用者雖然已隱沒于時光長河中,但小小陶球中包裹著的寸寸情義,亙古不變,古今共勉。
孩童們的歡笑聲越來越近,球在幾人間流轉(zhuǎn),原來他們玩的是足球。這讓我不由想到之前四川博物院“競出東方——中國古代體育文化特展”展出的唐代文物——長沙窯青釉褐綠彩抱球小人。那是一件巴掌大的雕刻品,小人形象憨態(tài)可掬,頭上不知頂?shù)氖钱敃r時興的發(fā)型,還是帶了一頂瓜皮帽,懷中緊緊抱著心愛的玩具,模樣甚是喜人。
在古代,球類運動之一蹴鞠,與足球最為類似?!磅怼睘樘咛ぶ?,“鞠”是一種毛球,踢者分兩組對陣。徐鍇《說文解字系傳》中講“蹋鞠,以革為圜囊,實以毛,蹵蹋為戲。”兩漢時期,這種運動量大的游戲被用于軍事,一度成為練兵之法。到了唐代,蹴鞠和秋千成為寒食節(jié)人們非常重視的節(jié)令體育活動。而宋人對蹴鞠的喜歡遠勝往朝,南宋詩人陸游曾感嘆,“蹴鞠場邊萬人看,秋千旗下一春忙”。古往今來,人們可以在踢球和接球的起落之間,酣暢淋漓地感受運動的樂趣,將郁氣和疲憊一掃而空。
作為一種比賽,雙方博弈競技的同時,還需有完善的比賽規(guī)則和公正的裁判。公園里的小孩子們可以請大人作為他們的裁判,宋代蹴鞠的行會組織——齊云社(又稱“圓社”),則是專門負責制定蹴鞠規(guī)則和組織比賽的機構(gòu),所謂“天下風流事,齊云第一奇”,說的正是此社。
另一項流行的球類運動——馬球,在唐代風行一時,不少女子也酷愛這項運動。如今,在各地博物館保存的古代文物中,常常能夠窺得女子腳踏駿馬、飛馳揮桿時的風采,只見其頭發(fā)高高束起,神采飛揚,一手持韁繩,一手緊緊握著馬球桿,策馬擊球。女性的柔美與果敢剛毅在運動中被記錄,被時光封存在靜態(tài)的雕塑藝術中,卻讓如今的觀眾看到了動態(tài)的美麗,遙想其昔日神采,不由為她們歡欣鼓舞。
我的消食之路幾乎被高樹遮蔽,一段一段的路燈險些讓人忽略了月光。重新走出鳥叫蟲鳴的密林,居然又碰見那幾個小孩,打斷了遐飛太久的思緒。春日的暮色微涼,玩球的孩子們已經(jīng)在大人們的催促聲中收好了玩具,一步三跳戀戀不舍地往家的方向走?;蛟S在很久很久以前,也有這樣一個微涼的傍晚,仍舊是三兩孩童,在一片花鳥蟲啼中伴著月色歸家吧。
(作者系四川博物院工作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