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天玉 羅姍娜 楊嘉琪
摘要: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任務在于探索基層矛盾糾紛的源頭治理,減少社會風險發(fā)生的可能性,從而提高基層矛盾治理能力。自黨的十九大以來,江西省W縣積極建設矛盾聯(lián)合調處中心,推進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只進一扇門”改革,取得了極大的實效。在此基礎上,文章立足W縣的矛盾糾紛現(xiàn)狀,調查W縣的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運行情況,總結歸納經驗做法,推廣可借鑒性經驗,同時通過問卷調查、走訪調查針對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梳理,為優(yōu)化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提出針對性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基層社會治理
隨著基層社會中錯綜復雜的問題日益凸顯,矛盾糾紛也逐漸地呈現(xiàn)出多樣化、復雜化、群體化的新特點。如何高效快捷地化解各類矛盾糾紛是當前基層社會治理的重點和難點。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夯實國家安全和社會穩(wěn)定基層基礎?!薄巴晟粕鐣卫眢w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提升社會治理效能,暢通和規(guī)范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xié)調、權益保障通道,及時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tài)?!盵1]這些論述明確了完善社會治理體系的努力方向和工作要求。基層社會治理是社會治理體系基礎中的基礎,而矛盾糾紛化解是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完善基層社會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有利于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有利于社會穩(wěn)定發(fā)展,有利于增強人民的生活幸福感。自黨的二十大以來,江西省W縣認真貫徹二十大精神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讓老百姓遇到問題能有地方找‘說法”的重要指示[2],推進縣級矛盾糾紛多元化解中心全覆蓋建設,不斷夯實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基礎,推進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只進一扇門”,切實將矛盾糾紛吸附在當?shù)?,解決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tài),為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提供了縣域樣板。
1 江西省W縣矛盾糾紛現(xiàn)狀
W縣位于江西省西北邊陲,有多條高速、國道穿境而過,半小時可到達機場、高鐵站,交通便利。全縣總面積1 719k㎡,下轄9鎮(zhèn)7鄉(xiāng)1街道,181個村,25個居民委員會,3 358個村民小組,截至2022底,W縣戶籍人口581 184人,常住人口258 266人。
隨著W縣經濟的不斷發(fā)展,社會中的各種矛盾出現(xiàn)了不少新情況和新變化,矛盾糾紛呈現(xiàn)出多樣化、復雜化、群體化等特點。根據(jù)問卷調查以及走訪調查等方式可得,W縣矛盾糾紛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家庭婚姻類糾紛。部分家庭因家長長期在外打工,孩子缺少管教;男女雙方因賺錢分居導致夫妻關系不和等原因引發(fā)家庭糾紛。二是鄰里糾紛。因鄰里之間距離較近,生活交集較多,更容易產生矛盾和糾紛。常表現(xiàn)為鄰居之間因涉及財產、噪聲、宅基地、寵物等方面引發(fā)的糾紛。三是物業(yè)服務管理糾紛。比如,問題樓盤爛尾引發(fā)購房者投訴維權,業(yè)主需求與物業(yè)落實有差距,特別是有關物業(yè)費矛盾較多等。四是勞資經濟糾紛。表現(xiàn)為農民工討薪困難、投資受損群體不滿、個人之間借款難以歸還、老年群體找不到投訴渠道等。五是林地糾紛。林地歸屬權不清晰特別是歷史遺留問題導致矛盾糾紛多發(fā)。
2 江西省W縣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現(xiàn)狀
W縣依托平臺整合各類調解力量,推動縣、鄉(xiāng)、村的綜治力量整合,建設“一站式”解紛平臺,探索建立“四三三”調解機制,打造本地多樣化特色調解品牌,加強“全民建心”體系建設,取得了良好的改革效果,將大量矛盾糾紛解決在萌芽,化解在基層。
2.1 整合資源,建設“一站式”解紛平臺
W縣秉承“多中心合一、一中心多用”原則,規(guī)范陣地建設,實現(xiàn)上下聯(lián)動。在縣矛盾糾紛多元化解中心,設立民生專區(qū)、法律專區(qū)、信訪專區(qū)、意外事故專區(qū)等專區(qū),統(tǒng)籌安排縣信訪接待中心整體入駐,21個縣級部門常駐辦公,律師、心理咨詢師、人民調解員等專業(yè)人員一并入駐,實現(xiàn)部門專區(qū)調解+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三調聯(lián)動+聯(lián)合會商、信訪聽證三級聯(lián)調,推進矛盾糾紛一站式受理、一攬子調處、全鏈條解決;在鄉(xiāng)鎮(zhèn)(街道)矛盾糾紛多元化解中心,開展組團式服務。整合了信訪接待、網格化管理、矛盾糾紛調處化解等功能,實行一體化建設、一體化運行;村(社區(qū))依托現(xiàn)有陣地,規(guī)范功能分區(qū),統(tǒng)一標識設置[3],配齊辦公設施,進一步完善了信訪接待、矛盾調解、網格管理、村(社區(qū))警務等基本服務功能,實現(xiàn)群眾訴求就近就地解決、矛盾糾紛高效化解在萌芽。
2.2 智能化解,探索建立“四三三”調解機制
以縣矛盾糾紛多元化解中心為“指揮部”,運用智能化手段,打造縣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平臺。“四三三”調解機制是指利用各級平臺排查以及群眾主動尋求化解的矛盾糾紛,在網格、村、鄉(xiāng)、縣四級分別調解三次。具體而言,首先由網格員主動摸排矛盾糾紛并上報,先由網格員自主調解,調解三次不成功再轉到村級調解,村級調解三次不成功再上報鄉(xiāng)鎮(zhèn)級調解三次,若再失敗則繼續(xù)上報至縣級調解。各部門(單位)接到的矛盾糾紛也需要錄入平臺,并進行三次調解,若各部門或鄉(xiāng)鎮(zhèn)(街道)無法解決的,采取會商制,多部門協(xié)商調解,直至調解成功。針對難以化解的矛盾糾紛,舉行聽證會并下達調解確認書,進行終結,當事人不服則引導其走司法程序。同時,群眾也可通過公眾號進入平臺,表達訴求,縣級將按照屬地原則以及各部門職責進行分流,對于重大復雜、跨行業(yè)跨部門的糾紛,鄉(xiāng)鎮(zhèn)可以將案件上報到縣矛調中心,由縣級組織相關部門化解。同時,縣矛盾糾紛多元化解中心針對每月情況進行總結調度,針對每月矛盾糾紛作出具體研判分析,對優(yōu)秀調解案例進行集中學習,做好矛盾排查及預警工作。
2.3 凝聚社會力量,探索多樣化調解模式
一是探索“黨建+志愿服務”新路徑,在全縣181個村(社區(qū))設置志愿者服務站,吸納在村(社區(qū))老黨員、退休干部、企業(yè)家、工商會、公益機構等入駐,發(fā)揮“志愿服務者”作用,組建“好人調解隊伍”“巾幗服務隊伍”和“黨員先鋒隊”等志愿服務隊伍,廣泛引導他們參與到市域治理現(xiàn)代化工作中,推動各項矛盾糾紛化解和各項社會公益活動開展。二是W縣倡導各鄉(xiāng)鎮(zhèn)(街道)因地制宜,挑選優(yōu)秀的調解員,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調解品牌。調解成員均系本地具有一定影響力的黨員、退休政法干部、鄉(xiāng)賢、村干部、心理咨詢師等,利用其專業(yè)精、威望高優(yōu)勢,做好調解工作。如W縣M鄉(xiāng)探索基層微治理“四三二”工作機制,通過構建以村“綜治中心”為堡壘、網格為基干、微網格為支撐、中心戶長為骨干的四級治理體系,組建“紅色調解隊、鄰里幫服務隊、好家風宣講隊”三支隊伍,建立基層“兩長”機制(微網格長、中心戶長),著力破解基層社會治理難點堵點基層社會治理水平大幅提升。三是注重心智建設。成立“一組一辦一中心”,即成立縣委書記掛帥的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領導小組、縣委政法委分管負責同志負責的小組辦公室、社會心理服務中心,建立“由上而下”的頂格協(xié)調、中心推進機制,激發(fā)社會正能量。探索心智調解模式,尤其針對家庭糾紛開展個體心理咨詢疏導等服務,培育陽光積極社會心態(tài)。
3 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的問題及對策
3.1 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存在的問題
3.1.1 專業(yè)隊伍力量不足
在問卷調查中發(fā)現(xiàn),有一半的人認為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中存在專業(yè)隊伍力量不足的問題,經過走訪調查,發(fā)現(xiàn)問題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各級綜治中心從事受理工作的人員專業(yè)性有待提高,統(tǒng)一受理后,不能做到快速將糾紛、訴求進行精準分類,僅僅按照屬地原則發(fā)派,導致糾紛兜兜轉轉,影響化解效率。二是調解隊伍整體素質不高。在實踐中,調解主力基本還是村(居)民委員會干部,他們的調解成功率主要依靠對當?shù)鼐用竦拈L期了解,對地方慣例和規(guī)范的熟悉以及其經驗、口才、個人能力和誠信等因素而產生的對當事人的影響力[4]。然而在公民權利觀念和法治意識不斷增強的社會背景下,這些調解方式已經無法滿足新型疑難糾紛解決的需要。
3.1.2 經費保障不夠
在問卷調查中發(fā)現(xiàn),被調查者認為經費保障不夠也是該機制存在的主要問題。主要體現(xiàn)在人民調解工作中,指導人民調解工作無經費保障,人民調解員隊伍培訓學習難以具體開展,進而導致專業(yè)水平難以突破提升。在具體案件中,大多調解員沒有工作經費,因調解而產生的交通、文書、用餐費用無法解決,嚴重影響了調解員的積極性及隊伍建設。
3.1.3 部門聯(lián)動不夠
在問卷調查中發(fā)現(xiàn),一半的調查者認為部門聯(lián)動不夠。經過走訪調查發(fā)現(xiàn):雖然各職能部門對于矛盾糾紛化解工作都能積極配合,但大多數(shù)人認為該項工作應由政法部門統(tǒng)一進行管理。此外,絕大部分矛盾糾紛都涉及多個部門,但這些職能部門思想保守,對矛盾糾紛調處工作的重視程度和調處力度不夠。
3.1.4 相關工作機制不完善
經過走訪調查發(fā)現(xiàn),在實踐中,還有不少的工作機制、流程沒有具體細化。如平臺的分流程序不夠縝密、人員管理考核問題、訴訟與非訴程序的流程部分重復問題。
3.2 優(yōu)化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的有效對策
3.2.1 建設專業(yè)隊伍,提升專業(yè)水平
加強基層社會治理的專業(yè)隊伍建設,一是加強中心人員業(yè)務培訓,使矛盾糾紛流轉程序更加規(guī)范,提升工作效率。二是整合專業(yè)資源,提升調解員水平。一方面,堅持每月對矛盾糾紛進行研判總結、典型案例學習。同時,提煉主題,各縣市的調解人員可從法律法規(guī)、政策宣傳、談判方法、心理咨詢等角度針對矛盾糾紛做業(yè)務交流,針對專業(yè)水平做研磨,可采用輕松愉快的沙龍形式,或是實地學習、交流經驗,互相學習經驗和長處。另一方面,進一步加強行業(yè)性、專業(yè)性人民調解委員會建設,配齊專職調解員,提升效率,銜接司法確認環(huán)節(jié)。
3.2.2 建立矛盾糾紛工作經費保障機制
可借鑒其他地域的做法,出臺調解工作經費保障的具體辦法,如可將人民調解工作業(yè)務經費列入同級財政預算,按照分級負責、分級負擔的工作原則,采取以獎代補、以案定補的方式,落實好人民調解工作經費、各級人民調解委員會補助經費、調解案件補貼,以此調動各級調解員工作積極性,從根本上保證矛盾糾紛化解有序開展。
3.2.3 深化各部門、單位的對接合作
一是提高思想認識。應高度重視當下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并與其積極配合。二是各部門可以考慮主管行業(yè)的實際情況與特點,嘗試以行業(yè)協(xié)會的方式成立行業(yè)糾紛調解中心[5],使案件調解專業(yè)化、行業(yè)化,如調解不了進入訴訟的案件,可以由法院與行業(yè)糾紛調解中心及其主管單位對接合作,合力解決矛盾糾紛。
3.2.4 完善相關工作機制
一是強化基層組織的黨建工作,做好多元化糾紛解決的指導工作。同時,以黨支部為抓手,通過設立黨小組形式加強中心人員管理。二是完善考核制度,促進正向激勵。中心眾多人員均為各部門委派,考核制度的設置上需合理設計才能實現(xiàn)激勵作用,為避免“兩不管”現(xiàn)象,中心針對各部門人員有權進行等次的評定,該結果可作為該部門、單位平安建設中的子項,可影響平安建設評分。針對優(yōu)秀人員、部門,中心可每月單獨設置榮譽獎勵,每年等次評定時,作為其中之一。對因工作不重視、措施不力、造成不良后果的部門、單位進行通報、約談、掛牌督辦直至一票否決,評價結果通報紀檢委、組織等部門。需要強調的是,獎懲制度不應增加基層負擔,需針對性地對考核人員推進工作提出建議,以提升基層治理水平。三是完善非訴與訴訟案件對接銜接機制。中心與法院立案庭、速裁團隊通過規(guī)范制度流轉,如在中心由非訴轉訴訟的案件,立案時做好甄別標記,減少重復性工作,做好案件的有效流轉和處理,提高效率。如法院配合中心做好司法確認的案件,應對協(xié)議內容進行審查,確保協(xié)議效力,保證法律作為最后一道防線。
4 結束語
完善基層社會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關乎國家發(fā)展大計,有利于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隨著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治理體系對社會治理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別是對縣域、鄉(xiāng)鎮(zhèn)等基層的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建設尤為關鍵。W縣因地制宜,立足實踐探索出適合自己縣情的樣板模式,為縣域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治理提供了樣板,提供了優(yōu)秀的經驗啟示。但由于該機制仍在探索中,問題不可避免,經過總結和認識,在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的實踐探索中,可通過建設專業(yè)隊伍,建立矛盾糾紛工作經費保障機制,深化各部門、單位的對接合作,完善相關工作機制等對策,進一步得以優(yōu)化提升。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新華社.撲下身子“迎考”沉到一線“解題”——解碼“浦江經驗”[EB/OL].(2023-08-19)[2023-11-19].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74646051358870748&wfr=spider&for=pc.
[3]唐永勝.堅持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fā)展格局[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23(08):5-9.
[4]李年終.論人民調解制度的完善——以“訴調對接”為視角[J].時代法學,2007(06):54-58.
[5]孫曉芳.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地方實踐研究[J].法制博覽,2022(36):151-153.
基金項目:江西省社會主義學院2023年招標課題“鄉(xiāng)村振興背景下多民族聚居村治理融合路徑研究”(YBKT2023050)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蘭天玉(1994—),女,漢族,江西宜春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憲法、行政法;
羅姍娜(1988—),女,漢族,江西宜春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行政法、社會治理;
楊嘉琪(1996—),女,漢族,江西高安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為政治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