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張建春,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詩歌學(xué)會會員,中國微型小說學(xué)會會員。作品散見于《人民文學(xué)》《詩刊》《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報刊。出版散文集《向陽草暖》等。曾獲安徽省社科獎(文學(xué)類)、中國微型小說年度獎等。
退休的第二天,吉言就一個人開車回了老家黃花墩。
黃花墩以秋天一地黃花而得名。黃花墩是古莊臺,吉言的祖祖輩輩都在墩上生活。黃花墩有吉言的祖宅,祖宅斑駁的墻上掛有爺爺、奶奶、父親、母親的照片,父親、母親的照片是前幾年掛上的。
父母在世時,吉言回得勤,老宅得到照應(yīng),就安安穩(wěn)穩(wěn)地立在了黃花墩子上。
吉言的車一停,隨著幾聲狗叫,黃叔走了出來。黃叔七十多歲了,腰桿挺得直直的。吉言一聲“黃叔”,黃叔應(yīng)了聲:“回來啦?”吉言忙說:“回了,回來陪黃叔?!秉S叔望著吉言:“不回城了?”吉言說:“不回,不回了?!?/p>
推開老宅的門,吉言被熱辣辣的氣息打了個踉蹌,是老屋的氣息,是父母從墻上投來的有熱度的目光。
吉言取來行李,忙了一會兒,算是把自己安頓好了。
吉言歇了口氣,一抬頭,卻發(fā)現(xiàn)黃叔蹲在一塊石頭上,呆呆地望著自己。
黃叔孤單,吉言的心驚了一下。怎能不孤單,黃花墩都孤單著呢。
黃花墩是個大墩子,墩子上住著上百戶人家,曾熱熱鬧鬧過。只是近年來,大多年輕人帶著夢想,逐漸走出了黃花墩。
黃花墩的黃花是野菊,盤根錯節(jié)的野菊長滿了墩子的角角落落,一到秋天便爆炸式地綻放,黃得燦爛,黃得輝煌。
黃叔自言自語:“是該回來了,黃花就要開了,黃花不挪窩,好,好?!?/p>
黃叔有點(diǎn)前言不搭后語。
吉言打開了車子的后備廂,拖出一袋子竹根。吉言要栽竹,要在自家的老宅前栽上一片竹林。
吉言拿來鍬和鋤頭,先鋤去了一棵棵野菊,再用鍬深深地翻土,真是好地,土一翻開,吱吱作響的聲音,像大地在吟唱。
黃叔看出了卯竅,說:“栽竹。”
吉言說:“栽一片竹?!?/p>
黃叔哈哈笑道:“居有竹,真不走了?”
吉言點(diǎn)點(diǎn)頭,說:“退休了,還是老家好?!?/p>
黃叔過來幫忙,將竹根擺在了深挖的泥土里。
吉言的老宅一字排開,五間磚木結(jié)構(gòu)的房子硬硬朗朗的,父母一輩子沒離開黃花墩,沒離開老宅,連老骨頭也埋在墩子不遠(yuǎn)處,抬起頭就能看到墩子上飄出的燈火。
黃叔邊干活邊叨咕:“黃花墩上過去竹子多,一片片翠綠連著。”吉言說:“記得,記得。黃花墩過去有大片竹林,家家戶戶門前都對著千桿竹。不知為什么,有一年一窩蜂地砍竹子,說是砍了竹子增田畝。竹子砍了,田畝增加了,可沒收成。墩子高,水上不來,莊稼沒收成,反而讓野菊有了更多的領(lǐng)地?!?/p>
黃叔說:“也是古怪,墩子的盡頭留有一塊竹林的,可咋就齊齊地開花了?莫是傷了心。草木有心勁,竹和竹的心是相連的?!?/p>
成片開花的竹子都死了。自此,黃花墩沒有了竹子。
有竹子的黃花墩才美呢,家家戶戶掩映在綠色里,整個墩子是綠的。秋天時,黃花從綠色里露出,星星點(diǎn)點(diǎn),美得出彩。
黃叔不吭聲,吉言也不說話,黃花墩安靜得只有風(fēng)刮來刮去。
第二天,吉言和黃叔仍然栽竹,不過是在別人家的門前栽。黃叔當(dāng)家,家家戶戶門前都應(yīng)有竹,不過栽得少,三五棵,竹子的鞭在地下如藤蔓,一兩年下來就是一片。
黃花墩盡頭過去的竹園被雜草占領(lǐng)了,要恢復(fù)過去的綠色,光靠黃叔和吉言有點(diǎn)難,黃叔拍拍胸口,說去找人。半天工夫過去,人是來了,來的都是老人。
吉言一聲長嘆,說:“慢慢干吧?!?/p>
竹子栽完了,黃花墩的黃花競相盛開了。大片大片的黃花引來了蜂蝶,連鳥兒也跟著來湊熱鬧。
吉言拍了個短視頻,發(fā)到了微信朋友圈。黃花浪浪,幾乎可在視頻中聞出香來。
短視頻火爆了,轉(zhuǎn)發(fā)的、點(diǎn)贊的絡(luò)繹不絕,點(diǎn)擊量一會兒過了萬。
吉言和黃叔陡然忙了起來,來黃花墩的人多起來,賞黃花、拍黃花,黃叔和吉言及墩上的人家都住上了人,連家常的山芋、玉米都賣上了錢。
吉言大喜過望,好事說來就來了。吉言心中是藏著事的,他退休后有個心愿,要乘著鄉(xiāng)村振興的東風(fēng)把黃花墩“火熱”起來,栽竹是吉言計劃中的第一步,沒想到竟提前邁出了一大步。
第二年春天,吉言老宅門前的竹子率先冒筍了,接著家家戶戶門前都有筍挺出。雨后春筍茁壯,似乎在一夜間,黃花墩陷入了竹林間。
吉言約了媒體朋友,現(xiàn)場直播,黃花墩成了名副其實的網(wǎng)紅打卡地,一批批游客接踵而至。
黃叔的眼睛冒光,坐在竹影下,反反復(fù)復(fù)地吟哦:“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引得游人紛紛和他合影。
黃花墩有菊有竹,是福地。吉言高興,心軟了又軟,他想到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