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沽
1
從南山鳥瞰,一條山澗從西南兩山的夾縫中落下,隨即攏起兩條迷失的溝壑,形成一條清凌的小溪向村子奔騰而來,祖輩孑行的背影在水邊定格,一粒漂泊的種子落地生根,開花結(jié)果,一聲聲嬰兒的啼哭聲奏響安家、立戶、分灶、起厝的歌謠,一座村莊就這樣從大地的母體中破水而出。
瑞巖,俗稱松巖,一座以巖石命名的村莊,是一座筑于明朝的杜姓血緣聚居村落。我的外婆是土生土長的瑞巖人,她與外公移民上府。我登上村后的南山張望,欲一睹那塊被先人用以命名的吉巖風(fēng)采,無果,一個小小的謎團掩藏于心底。南山之南約兩歇路,是我的故鄉(xiāng)竹林坑頭村。
20世紀(jì)80年代前,從瑞巖到坑頭這一條彎彎的山道,是臨水八村通往縣城的茶鹽古道,道上有咸澀的鹽味,也有淡淡的茶香、曲香?!俺嗳昭籽祝噯柲艹謳桌?;涼風(fēng)颼颼,不妨釋擔(dān)稍歇?!币桓甭吠ら郝?lián),不知勾起多少游子的鄉(xiāng)愁記憶。曾有數(shù)年時間,年輕的母親常常奔走在這條古道上,為的是照顧她那年邁的外公外婆。
2
無論我離開多遠,
總聞得到我愛聞的味道;
打谷場上稻穗、豆莢的草香味,
竹竿上新衣服下水的布香味,
五月粽子煮熟時的清香味,
過年放鞭炮的嗆人味。
……
戊戌年初冬里的一日,和風(fēng)容與,紅日可心,古田翠屏湖碧波蕩漾,湖中后壟島上古樹參天,百鳥鳴唱,《九葉詩人杜運燮研究資料選》發(fā)行交流會在島上的溪山書院召開,來自福州、寧德、古田、屏南等地的作家詩人咸集。九葉詩人杜運燮一首《故鄉(xiāng)畢竟是故鄉(xiāng)》的懷舊詩勾起我的鄉(xiāng)愁記憶。少小離家,一晃半輩子過去了,故鄉(xiāng)的一草一木一節(jié)日歷歷在目,故鄉(xiāng)的味道依然那么熟稔。杜運燮,這位遠離故土的游子,朦朧詩的鼻祖,與沈從文、朱自清、巴金等文學(xué)巨匠都有交集的九葉派詩人,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就像一溪清清的流水流動在詩中,詩人的名字倏地嵌入我的心田。
杜宅,位于瑞巖村中心路,一座因詩人杜運燮而揚名的清乾隆年間的大宅院。翻開《瑞巖杜氏族譜》,先祖杜華泗原系“殿前三品指揮使”,因避“靖難之役”一路南逃,幾經(jīng)輾轉(zhuǎn)奔波而隱居于此,無巖而取村名“瑞巖”以迷惑追兵。憋在胸中的謎團迎刃而解。宅前庭院,宅后附樓,廳堂紅磚鋪地;下廊寬敞,青石甬道,居中臺階有五,左右有三,明亮的天井接起四方長生之水;后廳倒朝,一方青石井圍的古井居中,方形的井臺用鵝卵石干砌,臺上石榴、海棠、水枝、吊蓮、虎皮蘭、令箭荷花等鮮花開放。
小小的天空飄幾朵浮云,
便是我完整和諧的世界。
任時光流逝,物是人非,天井上方閃過的朵朵浮云、眼前燦爛的鮮花和寂靜的老井,依然是詩人“完整和諧的世界”?。∥挠褌兣d奮地談?wù)撝险?、古井和詩人。想?dāng)年,詩人正是在這一方深深的高墻下,仰望那飄著幾朵浮云的天空而吟唱吧!我呆呆地駐足天井,一朵一朵地數(shù)著那些曾給詩人帶來創(chuàng)作靈感的浮云,仿佛一切都似曾相識,卻又無法從記憶中打撈到一絲絲的蛛絲馬跡。不禁感嘆:“或許這就是閩地老宅共同的肖像吧!”
見來了客人,女主人微笑著從后廳迎了出來,說她的丈夫下田去了,說老宅出了很多讀書人,個個拿工資、吃公糧。說話間,男主人掮著一把鋤頭回來了,一邊與我們打招呼,一邊放下鋤頭,一道優(yōu)美的弧線從他的頭頂畫過,鋤頭就準(zhǔn)確地立在墻角,接著習(xí)慣性地握柄提鋤輕搗了兩下,妥了!一看就是一位能把田種出詩意的“好把式”。男主人摘下草帽轉(zhuǎn)過身來,露出花白的銀發(fā)與溫暖的笑容,說孩子都在外工作,老兩口因舍不得田地荒廢而留守;說老宅是祖上建的,祖爺是個好弄詩文的雍進士;說老宅書香盛,人丁旺,子孫遍及美、英、德、澳、新加坡、馬來西亞。有人插話說,院大庭深的杜宅有博士研究生、廳處級領(lǐng)導(dǎo)、科學(xué)家、警察、醫(yī)生、企業(yè)家,也有聾啞人、駝背人、跛子……“聾啞人?”我的心里咯噔了一下,記得母親常提起她外婆家的耳聾叔公拉得一手好線面,該不會這么巧吧!我朝著插話人望去,哦!是一位清瘦的老人,滄桑的臉上是深邃的眼神,似乎悟透了俗世凡塵。
我問主人家與杜運燮是什么關(guān)系,知不知道他是一位頗有影響力的九葉派詩人。他說是他的堂哥,馬來西亞歸僑,初中畢業(yè)后回國,那年十八歲,先后就讀于福州三一中學(xué)高中部、西南聯(lián)大。大學(xué)畢業(yè)后即奔赴抗日前線,任美國飛虎隊、印度“藍伽訓(xùn)練中心”中國駐印軍翻譯等?!昂鋈蛔哌M了秀麗的港灣湖泊,那里有草地、綠蔭和青春的笑聲……”置身戰(zhàn)火紛飛的疆場,杜運燮顧不上隨時都可能終結(jié)的生命,詩歌中無不憧憬著美好的未來??箲?zhàn)勝利,杜運燮借“霧”吟唱出“春天的田野在短短的一夜之間,穿戴起所有美麗的花朵與露珠”的詩篇。之后,他輾轉(zhuǎn)于重慶、北京、中國香港、泰國、新加坡、山西等地。20世紀(jì)70年代末,杜運燮調(diào)回北京并定居下來。接著,主人家搖了搖頭嘆道:“留守的只知道耕地種糧,吃公糧不吃公糧,哪管他詩人不詩人的?現(xiàn)在參觀故居的人多了,才知道他是一位大詩人?!?/p>
3
詩人杜運燮的書房在宅后的附樓上,附樓不大,上下兩層。
原先,后院有一條木樓子通往附樓,不知于哪年拆除了。我們從大廳邊的小拱門出去,沿著鵝卵石村弄走向附樓。附樓大廳無隔間,寬敞,無窗,漆黑,邊上有一條精致的木梯子,拾梯而上,有一種穿越時光的深邃感。我在這深邃中尋找那兩只“學(xué)人打鼾的黑鳥”,它們是否就棲息在詩人的窗前?一桌、一椅、一小窗,詩人的書房小而簡陋,但他卻在這里度過美好的中學(xué)與大學(xué)的假日時光?!艾F(xiàn)在,平易的天空沒有浮云,山川明凈,視野格外寬遠……”引發(fā)詩壇大地震的朦朧詩《秋》就是在這里孕育的吧!窗外掛著一條細長的竹簾,時光遠去,竹簾殘缺,但不影響它遮陽擋雨的功能,就像小小的書房關(guān)不住詩人放飛的思緒一樣。
書房靠大宅方向有一扇門,入門就是杜運燮的臥室,這間臥室實際上位于大宅后廳廚房的上方,是一間小閣樓。主人家說,樓下有一段時間是他的耳聾叔公的線面坊,這讓我再次想起母親提到的那位耳聾叔公,也拉得一手好線面,心就熱乎了。我連忙報出母親的姓名,看到主人家一臉茫然,又報出外婆杜明珠女士的名字,他還是搖了搖頭,最后亮出舅公杜運城的大名,他立即愣神了,說是他的堂叔,已搬往鄰村新橋頭定居。如此說來,我得叫他表舅。
這就對接上了,表舅的父親是我舅公的堂弟,我舅公杜運城是我外婆的親弟弟,杜運燮是我外婆的堂弟,是那兩位的堂哥,我的身上流有杜家的血液!那一刻,我的心情十分激動,立即打電話告訴母親。我母親三十多歲起就離開故鄉(xiāng)定居屏南,對外婆家的記憶停留在她年輕時,并且似乎一直也沒什么機緣回去。因此,她老人家感慨萬分,說哪天得回家看看。
4
己亥年夏,擇一個晴好日子,我與弟弟帶著年邁母親走向杜宅。
“葉片飄然飛下來,仿佛遠方的面孔。一到地面發(fā)出‘殺,我才聽見絮語的風(fēng)……”村后通往坑頭的山道,是詩人杜運燮獨自思考的漫步道,那一片片飄落的葉子,如畫,畫的是我母親童年、青年的背影。歲月在母親的臉上畫出一條條皺紋,也在杜宅刻下一道道傷疤?!皟簳r,每入夏,外婆就召集妯娌們沖洗大廳,讓孩子們在地上盡情地玩耍翻滾。”母親指著大廳的紅磚地板說道。眼前的地板磚是灰褐色的,得詳細辨認(rèn)才能發(fā)現(xiàn)它當(dāng)年的嬌貴紅顏??梢?,那些年的孩子沒有什么壓力,玩得自在,皆帶著鄉(xiāng)村的本真詩意快樂成長,但也有受約束的時候,就是絕對不能碰、甚至不許觸摸擺在大廳一側(cè)的縫紉機,那是外公外婆賴以養(yǎng)家糊口的飯碗,老兩口子是方圓幾里小有名氣的裁縫師。“師傅的工具,皇帝的小姨?!贝蛴驮姴灰策@么唱的?摸不得!
表舅兩口子出門去了,后廳靜悄悄的,井臺上紅紅綠綠的花兒搖曳在微風(fēng)中,撐起老宅褪盡人氣后的另一番生機。母親指著廚房邊上的一扇小門說,那間是她的母親、我的外婆居住的,她一回來就與母親住在一起,緊挨著的一個大房間是她的外公外婆住的。推開小間的門,嗐!面目全非,已經(jīng)改成一個現(xiàn)代化洗手間,面積近四平方米,洗手盆、浴霸、熱水器、抽水馬桶俱全。我問母親,這老宅我怎么有點熟悉,像來過一樣?她說,在我四五歲時,她曾從老家坑頭背著我來喝過一次喜酒,說我還在下廊堂舅媽的廂房里撒過一泡尿!堂舅媽潔癖,當(dāng)場就從后鍋舀出湯擦洗干凈了。還說,她雖講衛(wèi)生卻不會養(yǎng)孩子,生了六個孩子,夭折了五個,第六個生下來時,后廳舅媽恰好在前一天也生了個孩子。兩個舅舅一合計,就將兩個孩子進行換養(yǎng),結(jié)果后廳舅媽的孩子又給她養(yǎng)夭折了,卻幫她保存了一根獨苗。母親的故事讓我聽得脊背發(fā)涼,不知當(dāng)年詩人杜運燮對此有何感想?轉(zhuǎn)念一想,詩人的詩心在遠方,要不對此為啥沒留下只言片語?
我指著左側(cè)廚房墻外二層的閣樓(正是牛欄的樓上),對母親說,那就是外婆的堂弟詩人杜運燮的臥室,邊上是他的書房。她搖了搖頭說,對這個堂舅沒印象了,也沒注意到這房子里住著一位大詩人。是??!母親走了,是客;來了,還是客,且她有記憶時,詩人已經(jīng)上大學(xué)去了,即使后來會過幾次面,自然也沒有多深的印象。在食不果腹的年代,唯有糧食才能讓人的眼睛發(fā)光,詩歌又是什么呢?
母親說,墻外附樓是牛欄樓,一層關(guān)著一群牛,常有牧童短笛從樓里飛出。二層住著五紅叔公和詩人,父親被抓壯丁逃回來,曾在叔公那里留宿一夜。那晚下著細雨,天特別黑,父親在前門喊門,沒人聽得見,就跑到牛欄樓喊五紅叔公,叔公問是哪位,父親說姓“錢”,門就開了。這就清楚了,我的外婆是嫁給錢厝村錢家的,母親姓錢。時下,錢厝村大辰櫻花谷紅火,民宿火爆,從坑頭往西南方約兩公里。
附樓大廳漆黑,母親說關(guān)牛的用不著開窗??梢韵胂?,在那饑荒年代,詩人在樓上作詩吟誦,誰會靜下心來去聆聽?恐怕只有那些反芻的老牛哞哞附和兩聲了吧!母親說,福州十邑有奇俗,即主宅容得了女兒家死,卻容不得女兒家生,那些死去的皆一了百了,而生著的一嫁出門據(jù)說就會帶走娘家的風(fēng)水,怕就怕這風(fēng)水流入女兒田。為此,外婆臨產(chǎn)時就搬到牛欄里居住,母親就在漆黑的牛欄里呱呱落地。我想,在詩人的眼里,母親呱呱墜地的啼哭聲,應(yīng)是一首原生態(tài)的詩歌。
“詩人的吟誦也不是完全沒人聽!”出了附樓,母親的記憶似乎被打開了,突然冒出這么一句話,讓我大為驚訝。她接著說,外婆一家人都是虔誠的信徒,唱詩為日課,而她偏偏又沒上過一天的學(xué)堂,只要一有機會,就會捧著經(jīng)書找詩人教,而詩人總是很認(rèn)真地與她一起吟唱。這讓我想起,20世紀(jì)90年代初,我剛步入工作崗位期間,曾往上府探望外婆,老人家興奮地囑我?guī)退瓕懺姼?。我用四尺整張白紙一口氣幫她抄寫了十張詩歌,貼在她臥室的墻上。外婆可高興了,只要一進入臥室,就面墻而唱。如此喜愛詩歌的外婆當(dāng)年對詩人的詩也該有些興趣吧?
事實上,詩人杜運燮回國時,恰逢抗戰(zhàn)爆發(fā)。表面上,他與其他的堂兄弟一樣下田勞動、上山討柴、做家務(wù)事,上學(xué)期間就外出求學(xué),是一位普通的求學(xué)青年。暗地里,國內(nèi)貧窮、落后、愚昧挨打的現(xiàn)狀,悄悄地撥動著他的愛國心弦。那些跌落杜宅的日頭和孤獨的小草,讓他思念著大洋彼岸他出生的另一個故鄉(xiāng)實兆遠;“朦朧的輕煙和輕靈的蛇”,讓他的詩性思維在朦朧中發(fā)散;而粗糙的寒夜和冰涼的石子,則又讓他悲憫著親人和同胞的苦難……這一切的一切無不成為奔騰流淌于他心中的旋律。日后當(dāng)他投身抗戰(zhàn)前線時,發(fā)表的《滇緬公路》《追物價的人》等充滿感性與知性的抗戰(zhàn)詩歌,煥發(fā)出獨特的藝術(shù)個性與魅力,引起朱自清、聞一多的關(guān)注。
離開杜宅,母親的眼睛濕潤了。
5
那一日,母親的精神特別好,我與弟弟還陪她走了坑頭村、錢厝村和大辰櫻花谷。
錢厝村,母親的老屋的大門緊鎖著,她往門縫里瞄了幾眼,屋里掛滿了蜘蛛網(wǎng),青苔爬得很歡,許多都上墻了。我說我記得一層養(yǎng)著一群羊,羊倌是小阿舅。她說他們一家人都定居海南了。接著,在房前屋后走了幾趟,恰巧碰到一位兒時的伙伴,兩人先是一愣,接著就緊緊地握手,這一別就白了頭,意外相見,兩人都哽咽住了,唯有不停地握手。母親與我和弟弟一起在屋前合了一張影,我讓她單獨留影,她搖了搖頭離開了。
大辰櫻花谷位于村東,龍門瀑布飛瀉而下,水聲轟鳴,飛珠濺玉,霧氣騰騰。一條寬敞的棧道直通谷底。母親賞瀑觀花,一路走得很順暢。她說大辰櫻花谷原名龍門溪,因瀑得名,溪谷田多土肥,是村民們討吃的糧倉,兒時,她常去這里拔兔子草、送飯,留下了一串串腳印,真想不到現(xiàn)在成為休閑景區(qū)了。返回時,母親的心情很好,說,可以將老屋的使用權(quán)捐獻給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的年輕人做民宿。此時,母親的心情,正是我的心情,也是天下在外游子的心情。
故鄉(xiāng)總是故鄉(xiāng)。
那里還留著我的小腳印、大腳印,
還留著我多年疊印的身影;
泥土里留有我童年的秘密自語。
河邊留有我最早的噩夢和狂笑聲。
……
我仿佛又聽到詩人杜運燮的吟唱,詩作《故鄉(xiāng)畢竟是故鄉(xiāng)》收稿時,詩人步入了花甲之年,已離開故鄉(xiāng)四十多年了。巧得很,這恰是母親帶著我離開故鄉(xiāng)的時間。
責(zé)任編輯陳美者